慕思床垫拿“洋猴子”割韭菜 证监会追问神秘洋老头是谁?
慕思股份开启IPO已经一年多,其“洋老头”广告再次受到市场关注。
10月29日,证监会在《慕思健康睡眠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文件反馈意见》中,向慕思接连发出59问。其中第26问要求慕思说明洋老头的基本情况,与慕思的关系;慕思的对外宣传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是否存在虚假宣传。

图片来源:央视财经《天下财经》栏目视频
一个外国老头加一个洋气的名字
一个酷似乔布斯的老头,一件白衬衫,时而叼着烟斗,时而没有,旁边还有一个充满法式风情的名字De RUCCI。
这张广告图出现在各大机场、高铁站的广告牌上,甚至有网友调侃,悉尼机场沿途慕思广告太多,可以改名「悉尼慕思国际机场」。

这样的包装给国人第一感觉“这是个进口货”。然而慕思是实实在在的本土制造,2007年4月,慕思在东莞成立,初始注册资本200万。
靠着品牌包装和广告营销,慕思将自己的生意做到了行业头部。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20年慕思床垫占中国床垫市场份额的4%,属于国内第一梯队。
此外,据慕思招股说明书的披露,公司综合毛利率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综合毛利率的平均值13%-16%左右。

“洋气”的价格和高昂的广告费
毛利率与同行业相比遥遥领先,这与慕思的高定价不无关系,招股书中慕思也表示“公司以经营自主品牌为主,享受较高的品牌溢价”。
公司的品牌售价远高于其他国产品牌,慕思旗下床垫多数产品价格在5000元以上,最贵的甚至高达十几万元,高端、超高端产品占比显著高于其他国产品牌。在京东官方旗舰店里,慕思股份的床垫销量排名前三位的售价普遍在7000元以上。
但有很多消费者对慕思宣传的独立弹簧、进口乳胶等所谓黑科技有不少质疑,有网友表示“几千块买的床垫,智商税交了一半”。
在黑猫上有不少关于慕思床垫坍塌、异味等问题的投诉。



高售价需要高的广告投入支撑,据招股书披露,与同行业其他上市公司的销售费用率相比较,报告期内,公司的销售费用率高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约8%-14%左右。其中,公司的广告费用率高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约3%-8%左右。
2018年-2020年,慕思公司广告费支出分别为 3.4亿元、4.5亿元和4亿元,广告开支中最大的两个场景分别是冠名赞助和公共交通广告,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机场、高铁站随处可见慕思的洋老头广告。
为了高溢价 国产品牌给自己扣上“洋帽子”
慕思不是第一个用“洋猴子”的公司,但在家具行业,它是用得最成功的。本土品牌通过洋化自己获得高额溢价,这不仅不是什么秘密招数,反而相当常见。
像蒙娜丽莎瓷砖、马可波罗瓷砖、诺贝尔瓷砖,清一色都是中国制造,但看名字就知道他们打的是什么算盘。

最过分的像被央视曝光过的达芬奇家居,竟然就简单粗暴的将东莞生产的家具运到意大利,再运回来,就摇身变成了意大利原装进口,售价直接翻了10倍。一张单人床,达芬奇敢卖十几万,一组沙发,达芬奇敢卖30多万。至于原因?意大利原装进口啊,当然贵了。
除了家具行业,还有太多“假洋鬼子”其实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货,例如锅具品牌康巴赫,自称是源自德国的锅具品牌,其实持有人和品牌运营者为浙江巴赫厨具有限公司。爆火的无糖气泡水饮料"元気森林",名字故意写个日本字,跑到日本注册"株式会社元気森林",说自己是“日本国株式会社元気森林”监制的,其实都是地地道道的的本土商品。
还有服装品牌梦特娇(Montagut)、鳄鱼恤、卡迪乐鳄鱼、华伦天奴,堪称假洋品牌制造的重灾区。
这些本土商家在产品命名、概念制造等方面玩花头,表述暧昧,向消费者隐隐约约制造出"外国货"、"外国生活概念"的观念暗示。
其实本土的设计与制造能力不断进步,不少品牌的实力已经远胜于一些国外品牌,起洋名可能反而会给自己扣上“假洋货”的帽子,不如大大方方地做一个“原汁原味”的优秀国产品牌。把产品的质量与服务做好,才是捕获消费者芳心的不二法则。
参考资料:
《用「洋猴子」收智商税,他们可真行》冯仑风马牛
《“真国产”变身“洋品牌”?证监会59问慕思股份》中国经营报
《得意家装修丨擦亮双眼:有着“洋名”的家居品牌可并非都是“洋货”》
《慕思“真国产”挂“假洋牌”,请少些套路》澎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