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4.10 孝悌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10、孝悌
先秦儒家的反动主张,“仁”的重要内容。孝指对父母、祖先尽孝道;悌指对兄长要敬爱。孝悌之道,是维持奴隶主阶级的血缘宗法关系、调整奴隶主阶级内部矛盾的重要手段。由于中国奴隶社会是氏族奴隶主贵族统治,统治集团有着共同的祖先。在春秋时期,社会矛盾激化,阶级斗争激烈,奴隶主阶级内部你争我夺,矛盾尖锐,奴隶主阶级政权摇摇欲坠。儒家提出孝悌,就是要用孝悌来维持氏族关系,使氏族奴隶主统治集团内部上下左右的关系都团结得好,以此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儒家把“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认为只有“孝子”才能成为维护奴隶制国家的“忠臣”,才能维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奴隶主贵族的等级制度。孔丘说:“孝慈,则忠。”[2]这是说,忠以孝悌为前提,对奴隶主阶级的忠是建立在孝悌的基础之上的。孟轲认为仁的本质就是事亲、孝悌。做到孝悌,就不会“犯上作乱”,就不会造奴隶主贵族的反,奴隶主的天下就太平了,不讲孝悌,打乱君臣父子的“常位”,则是最大的罪过。孝悌之道是奴隶主阶级和一切反动阶级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是欺世惑众的谬说。[-]死党[-]叫嚷,“忠孝节义”“在现代可以成为新的美德”。妄图用儒家孝悌之道,腐蚀群众,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这是极端反动的。
注:
[1] 《论语·学而》。
[2] 《论语·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