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的货币理论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 据个人观察,马克思的货币理论通常处于比较边缘的位置,没有很多人谈论,但却是马克思的价值理论走向现实的第一步,当然,理解也是困难的。 我先预设看视频的各位已经了解价值理论了,我也不多废话,我们将从价格入手,来考察货币以及货币价值,流通速度,象征价值与通货膨胀。 各位在读书时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疑问:既然商品价格是由相对价值或者说一般等价物表现的,那么,它的量如何规定呢?资本论里给出回答是:一般等价物与商品的内在价值相同而导致的外在物质量上的等同,这似乎非常抽象。咱们现实的说,现在,货币并不是黄金,而是信用货币,那么,信用货币是否有其内在价值呢?通常人们都认为,货币量决定商品价格,货币量越多,单个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也就理所应当的认为,通货膨胀是货币超发导致的。 那么就来看看马克思对于休谟的“商品价格决定于流通中的货币量”的批判吧。首先要阐明背景,休谟提出这个观点,是贵金属本身价值尺度发生革命的年代,美洲矿山的发现,随着货币量的增加而同时发生的商品价格的高涨。马克思首先指出,如果要考察流通手段量与商品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必须假定货币材料价值既定。 当然,在贵金属生产费用不变的条件下,生产量是可以增加的,只不过在价值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商品量的增加也意味着等分在单个商品价值的减少。如果花和以前同样多的劳动能产出更多黄金的话,而与其贸易的其他商品仍然用旧的黄金价值估价,那么,在贸易中生产金的国家一定会疯狂与生产其他商品的国家贸易,而在生产其他商品国家的角度来看,一定是贵金属进口的增加。因此,休谟后来的门徒们说,贵金属价值的减少是在流通手段量的增加上暴露出来的,而流通手段量的增加是在商品价格的高涨上暴露出来的。但如果这么说,他们只能把金当成了单纯的商品,而不是当做流通手段,他们的价格才会高涨(只有把金作为商品有内在价值的商品,才会因为双方的价值量而改变交换的物质比例)而休谟的理论却是把货币当成单纯的中介,没有价值的空洞的存在,当成流通手段。当然,如果是这么理解,那可以说是正确的,即:一些商品用价值降低了的金来计算,同那些仍然以金的旧价值来计算自己价值的商品,对比起来,他们的价格才是高涨。 休谟指出:“货币过多而百物昂贵,对于一切已经建立的商业是不利的,因为,它让较贫的国家可以在一切国外市场上用低廉的价格与较富的国家竞争,如果我们就一个国家来看,无论用来计算或是来代表商品的铸币,多少都不会起任何作用,无论是好的或坏的作用,这好比商人记账不用少数码,的阿拉伯计数法而用累赘的罗马计数法时,不会改变他的账款一样,对过多的货币向罗马计数法一样倒不方便…” 如果按照休谟这样的逻辑,那一个国家货币量可以不变,而且越少越好,更方便,毕竟它的货币是没有价值的符号,纯粹的中介,当然,如果不考虑汇率还有储藏,这里这个理论的单纯已经暴露无遗了,他不懂计算货币和流通手段,这二者在他看来是合二为一的,他不知道在用金计算价值的时候,金并不需要实际存在,他不知道货币如何从一般等价物被磨损为真正意义上的价值符号,他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的价值变动是商品价格增高或降落,从而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在流通速度不变时增加或减少。这里我们强调,是因为贵金属之价格变动,导致的商品价格变动,从而导致的流通中的货币量在流通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或减少。休谟得出结论:说商品价格的增高或降落是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决定的。这里完全是倒因为果。 “在16,17世纪,贵金属的数量增加,同时,他们的生产费用也减少了,休莫从,欧洲矿山的停止开采上,可以看到这是事实。在16,17世纪,在欧洲商品价格同美洲输入的贵金属数量一起增加,因此,一国中的商品价格决定于该国中存在的贵金属的数量,这就是休谟的第一个‘必然的结论’…” 那么这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存在多少货币量是无所谓的,当然,这里我们不谈流通速度,这是个干扰因素,反正货币不过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中介,那么商品也不过是没有价值的,把货币堆在一堆,把商品堆在另一堆,然后把货币和商品一一对应,这就是休谟的价值理论,一个粗暴的理论,但现实是,市场中有无数个商品如何一一对应?每个商品的价格都是不一样的,这种机械性的等同并不能解释现实。 马克思对于休谟的批判也就引用至此啦 这种批判到现在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货币的价值是体现在其购买力上的吗?当然是的,但是货币的购买力可不是人为决定的,不是人规定一块钱可以买什么就买什么,买多少。而是货币与商品双方价值所决定的比例。人们可能会说,现在的货币看起来好像没有任何价值,好像想印多少就印多少。那么我们随着这个问题进入下一环节,必须澄清货币与价值符号之间的区别。 在这里,必须提出二重货币价值,货币的内在价值与象征价值,咱们现实中考虑的货币都是价值符号,现在不存在马克思时代的纸币背后的金银,现代社会普遍使用的是信用货币,背后是国家公信力与军事霸权,石油等等联结在一起以保证自己的内在价值。国家确实想印多少就印多少,但是这也意味着,公信力的下降和社会的动荡。货币的内在价值也就是其作为商品那一侧的价值,而货币的象征价值则是货币作为货币那一侧的价值,作为价值符号,商品的中介,货币价值必须跟商品价值等同,这里的货币价值便是货币的象征价值而非内在价值,那么,象征价值与内在价值又有什么关系呢?现在,我们要拉出那个被我们忽略的概念,也就是流通手段,如果看过资本论,就知道流通手段会调节市场中的货币量,流通是货币不断实现商品价值,只要流通够快需要的货币量也就相对少,所以货币的内在价值并不需要跟它的象征价值等同,但是货币必须要有内在价值,货币作为价值符号是中介,必须跟他的中介对象也就是商品的价值相同,货币的象征价值与它所代表的商品价值的强制性等同。 但货币的这种分裂又是如何得来的呢?这是个历史问题,也就是造币局的价格与货币的市场价格之间差异而引起的混乱,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货币价值二重的分裂过程,如果大家不太懂这个,我会专门写专栏科普,这里篇幅有限,就不过多赘述了,只是简单的提一句:金从作为一般等价物时,他价值的二重分裂也就变为必然了,从物理上说,金子不断转手是会磨损的,当然也就会偏离它的内在价值,就这一点,也足以指出这种分裂的始端。 我着重指出,货币的这种分裂,这是个矛盾的运动,货币这种矛盾是从商品中的矛盾发展出来的,并且更极端了。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矛盾,使商品价值的那一端分裂为一般等价物,但一般等价物归根结底也是商品,从这里一般等价物走向货币,一个是价值尺度,一个是流通手段,以二者为最根本的矛盾最终到现在的数字货币的形态,现在我要说明这个矛盾。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停滞的,而且是观念的,毕竟现实中不存在纯粹的有十足价值的货币,多半是被磨损的,如果在交换中这么吹毛求疵,那交换就不能达成。而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却是流动的,中介的,而且是现实的。但是货币要作为货币,必须要流通,而且要有价值,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一个是作为价值尺度那个完美的十足的价值,但是他必须要成为现实,而不是观念的,必须要不完美才能完美的作为货币,必须要现实才能观念,必须流通,这也是作为货币的要求,如果不这样,那就只能是作为货币的潜能而存在。另一个是作为流通手段,那个可以被物代替的,被物的外壳包裹着的,残缺的货币仍然能代表完美的货币,那一股现实的力量,但是如果货币是一张废纸,谁又能承认它呢?谁又会愿意把自己辛勤劳动的产品变换为一个空头支票呢?在这种种要求下,最终货币转变为价值符号,而且这个价值符号是纸片,必须用一个毫无价值的东西代替价值十足的东西,如果用一个残缺的金去代表一个十足的金,都是金子那必然会引起比较。那个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退归幕后,以保求自己的完美而推出一个傀儡,代替他去市场上去接受的风风雨雨,来代替它磨损。在现在也是一样,只不过不是金本位了,而是国家信用,石油,军事霸权等在后面支撑着这个傀儡在市场上继续游弋。 就此,我们把象征价值也做了一个简单的阐述,对于货币数量论,他们只把货币理解为价值符号,他们不认为货币背后有什么支撑他的东西,所以把结果当成原因,是一种流于表面的理论,本视频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破除这种浅薄的理论。 最后是笔者对现实的一些思考,了解政治经济学的都知道,马克思侧重以生产的一端考察问题,那么,如果一个国家工业运转良好且有上升趋势,发行货币也未尝不可,毕竟商品可以消化的了这么多货币,重点在于实体经济,在于生产。大部分的通货膨胀,实际是因为生产力的衰退,我们能发现通货膨胀似乎都与经济危机挂钩,当然,经济繁荣也不意味着通缩,银行作为蓄水池,在行使它的职能,便是稳定市场上的货币量。另一方面,为什么我们要对通货膨胀产生担忧呢?当然是钱不值钱了,购买力下降了,想想看吧!我们通过往日的血汗换来的与我们血汗相对应的价值(其实还是不等同的),而现在,我们拿着这些“担保”,拿着钱却买不回来与之相对的产品,我们的这些担保贬值了,这是我们最担心的。而在我看来,矛盾就在这里,如果没有这种时间性的差异,价值符号的多少确实没有什么意义。如果假设一种理想状态,没有这个中介,每个人的劳动就换回与其那么多的产品,这里没有任何所谓的担保,这或许才是最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