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感恩可以让生活更幸福、更满足。积极心理学丨《持续的幸福》

2023-06-23 07:32 作者:九吉吉祥  | 我要投稿


【九吉读书笔记】

我以前一直认为积极心理学的主题就是幸福,它的测量标准就是生活满意度,而今幸福的含义变得更加丰富,它的目标是让生命变得更加丰盈、蓬勃。

泰勒斯认为,万物都是水。

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为了获得幸福。

尼采认为,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权力。

弗洛伊德认为,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是为了避免焦虑

这些伟人都犯了一元论的大错,即把人类所有动机都归结为一个元素。一元论能用最少的变量做出最多的推导,由于符合“简约”的哲学观念,即最简单的答案就是正确答案,因此它们广为流行。然而,简约也有一个下限:如果用过少的变量来解释有关现象的微妙差别,那么最后往往什么都解释不出来。一元论是上述这4位伟人的理论的致命弱点

在这些一元论解释中,我原来的观点最接近亚里士多德,即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幸福。其实我讨厌“幸福”这个词,因为它已经被滥用到几乎毫无意义。它无法作为一个科学术语付诸研究,也不能用做教育、医疗、公共政策,或是你个人生活等的实际目标。积极心理学的第一步就是,把“幸福”这个一元论概念分解成若干可以研究的术语。这远非文字游戏,幸福需要一个理论来解释

以前,“幸福”的含义并没有与愉悦这么近。当托马斯·杰斐逊在《独立宣言》中宣称人们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时,它与快乐或者高兴相去甚远,而当我发起积极心理学运动时,我的初衷就与此相去更远了

我的初衷是,积极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类的终极追求

♥幸福分为三个不同的元素——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这三个元素都比幸福更容易明确定义和测量。

第一个元素是积极情绪,也就是我们的感受:愉悦、狂喜、入迷、温暖、舒适等。我把在此元素上成功的人生称为“愉悦的人生”(pleasant life)。

第二个元素是投入,它与心流(flow)有关,指的是完全沉浸在一项吸引人的活动中,时间好像停止,自我意识消失。我把以此为目标的人生称为“投入的人生”(engaged life)。投入与积极情绪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因为如果你问一个正在体验心流的人“你在想什么,你感觉怎么样”,那么他们通常会说:“什么也没想,什么感觉也没有。”处于心流状态中,我们人、物合一。我认为,由于心流需要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因此它动用了我们全部的认知和情感资源,让我们无暇思考和感觉。

体验心流没有捷径。要达到心流,你需要投入你最强的优势和才能。获得积极情绪则是有捷径的,比如手  淫、逛街、吸  毒、看电视。这也是积极情绪和心流之间的另一项差异。因此,你需要找出你的品格优势,学习如何更多地使用它们以达到心流(可参见www.authentichappiness.org )。

幸福还有第三个元素,那就是意义。我在打桥牌时会达到心流,但在每次漫长的比赛后,当我看见镜子里的自己时,我会担心自己是在虚度人生。对投入的追求往往是孤独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而人类不可避免地要追寻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有意义的人生”(meaningful life)意味着归属于某些超越你自身的东西,并为之奋斗。为此,人类创立了许多积极组织:宗  教、政  党、环保运动、童子军及家庭。“真实的幸福”理论可以总结为:积极心理学探讨的是幸福的三个方面——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这就是幸福1.0

我现在认为,积极心理学的主题是幸福2.0理论,衡量的黄金标准是人生的蓬勃程度,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使人生更加丰盈蓬勃。这个理论,我称之为幸福2.0理论,与幸福1.0理论截然不同(参见表1-1)

表1-1 幸福1.0与幸福2.0的比较

幸福1.0理论有三个不足之处。首先,人们已经牢牢地把“幸福”的含义与快乐的情绪联系在一起。积极情绪是“幸福”的基本含义。有人中肯地批评说,幸福1.0理论武断地重新定义了“幸福”,把投入和意义拖进来补充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都和我们的感觉无关,而且,虽然我们可能希望拥有投入和意义,但它们不是,也永远不会是“幸福”的含义的一部分。

幸福1.0理论的第二个不足之处是,对幸福的测量太偏重于生活满意度。幸福1.0理论中的幸福,由生活满意度来表示,具体测量方法是一个被广泛测试过的自我报告问卷,让你把你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从1(非常糟糕)到10(理想)打分。于是,积极心理学的目标也就顺势成为提高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不过,人们报告的生活满意度其实取决于回答问题时的感觉良好程度(超过70%),以及我们对未来生活的判断(少于30%)。

因此,积极心理学原有的黄金标准过多地与情绪联系在了一起,而这种幸福观被古人嗤之以鼻地认为是粗鄙的。不过,我要把情绪拉下神坛的原因却不是出于鄙视,而是为了解放。如果幸福要靠情绪,那么全世界“低积极情绪”的那一半人就都只好堕入不幸福的地狱了。

尽管这些低积极情绪的人缺少快乐,他们却可能比那些快乐的人有更多的投入和人生意义。内向的人远没有外向的人活泼,但如果公共政策(我们会在最后一章详细讨论)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情绪层面的幸福为目的,那么外向的人就会比内向的人获得更多好处。如果只考虑这种幸福,政策就会更倾向于那些快乐的人,从而决定建马戏场而不是建图书馆。一个不仅要考虑积极情绪,还要考虑投入和人生意义的理论,对公共政策来说,会像民主那样带来道德意义上的解放。事实证明,生活满意度并没有计入我们的人生有多少意义、我们在工作中有多投入、我们有多喜欢与挚爱的人在一起。生活满意度基本上只测量快乐情绪,所以不应该在任何理论中占据中心位置,除非这个理论只是想建立一门快乐学。

幸福1.0理论的第三个不足之处是,积极情绪、投入、人生意义不能包括人们所有的终极追求。“终极追求”在这里是指一个理论中的基本元素,你不是为了其他元素而追求它

幸福2.0是一个构建出来的概念,而幸福1.0是一种真实的东西,是一种可以直接测量的实体。这种实体可以被“操作”——这意味着一个可以定义它的非常具体的测量方法。

在气象学中,“天气”就是这样一个概念。天气本身不是一种真正的东西,而是由若干元素组成,比如温度、湿度、风速、气压等,每个元素都可被操作,因此都是真实的东西。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不是在讨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而是在研究“自由”,那我们该如何科学地研究自由呢?自由是一个概念,而不是一种真实的东西。它由若干元素组成:公民感觉有多自由、新闻审查的程度、选举的频率、代表与人口的比例、官员腐败程度等。这些元素不像自由那样虚无缥缈,是可以测量的,而且也只有通过测量这些元素,我们才能知道一个地方有多少自由。

幸福2.0理论在结构上就像“天气”和“自由”一样——没有单独哪一样标准可以完全定义它(“完全定义”的术语就是“操作”),但有若干东西可以组成它。对于幸福2.0理论来说,就是那些可测量的元素

♥幸福2.0理论有5个元素,它们是:积极情绪、投入、意义、积极的人际关系、成就

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 )。幸福2.0理论的第一个元素是积极情绪(快乐的人生)。这也是幸福1.0理论中的第一个元素。它仍然是幸福2.0理论的基石,但有一个关键的改变——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从整个理论的目标,降低为包含在积极情绪里的一个因子。

投入(engagement )。投入仍然是一个元素。就像积极情绪一样,它也只能靠主观的评估。(“有没有感觉到时间停止?”“你完全沉浸在任务中了吗?”“你忘了自我吗?”)积极情绪和投入是幸福2.0理论里两个靠主观来评估的元素。积极情绪是快乐(或愉悦)的元素,包含了主观幸福感的所有常见因素:高兴、狂喜、舒适、温暖等。不过要记住,处于心流状态时,通常没有思想和感情,我们只会在回顾时说“那真好玩”或者“那真棒”,因此,对快乐的主观感受是在现在,而对投入的主观感受只能靠回顾。

积极情绪和投入显然满足幸福2.0理论元素的三个标准:(1)积极情绪和投入有助于幸福;(2)很多人把它们当成终极追求,而不是为了要获得其他任何元素(就算背部按摩不能带来任何意义、成就、人际关系,我也想要它);(3)它们的测量与其他元素无关(事实上,的确有一小群科学家致力于这些主观幸福变量的测量工作)

意义(meaning )。意义指归属于和致力于某样你认为超越自我的东西,我保留它作为幸福的第三个元素。意义有主观成分(“昨夜宿舍里的通宵畅谈难道不是最有意义的吗?”),因此它有可能被纳入积极情绪。如前所述,主观成分是积极情绪的决定性因素。人们对自己的快乐、狂喜或舒适不会感觉错。你觉得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过,意义则不是这样的:你可能会认为这个通宵卧谈会非常有意义,但是当多年以后,你在没吸大麻时重新想起它来,就会认识到它很显然只是青春的呓语。意义不是单纯的主观感受。从历史、逻辑和一致性的角度出发的冷静客观的评判,很可能会与主观的判断不同。林肯非常忧郁,也许在绝望的时候,他会认为自己的人生毫无意义,但我们认为他的人生充满意义

意义也符合幸福2.0理论元素的三个标准:(1)它有助于幸福;(2)它往往是终极追求,例如,你一心一意地倡导艾滋病研究,得罪了别人,让你感到痛苦,并丢了《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工作,但你无所畏惧地坚持下来;(3)意义的定义和测量与积极情绪和投入无关,和其他两个要素——成就、积极的人际关系也无关

成就(accomplishment )。塞尼亚认为,有人为了成功、成就、胜利、成绩和技艺本身而追求它们,她对真实的幸福理论的这一质疑带来了这个元素。我逐渐相信她是对的,前面提到的那些暂时的状态(积极情绪和意义,或者进一步说,愉悦的人生、有意义的生活),不能包括人们所有的终极追求。还有两样东西也对“幸福2.0理论”有所贡献,但并不是追求快乐或意义的副产品。成就(或成绩)往往是一项终极追求,哪怕它不能带来任何积极情绪、意义、关系

为了赢而赢,也常见于对财富的追求。有些富豪积累财富,然后举办惊人的慈善活动,把它散去

与这些“捐赠者”不同,还有一些“积累者”,他们相信,谁在最后积累的东西最多,谁就赢了。他们的生活是以赢为中心。他们输的时候,简直一切都完了,而且他们从不会把东西给出去,除非是为了赢得更多的东西。不可否认,这些积累者和他们建立的公司帮助许多人谋生计、建立家庭、创造自己的意义和目的,但是,这些只是他们追求赢的副产品。

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 )。有人曾经要求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用两个字来描述积极心理学是讲什么的,他回答说:“他人。”

积极很少见于孤独的时候。你上一次开怀大笑是什么时候?上一次喜不自禁是什么时候?上一次感觉到深刻的意义和目的呢?上一次为成就而极端自豪呢?即使我不知道你在生活中何时经历过这些闪光点,我也能知道它们的特点——它们都与他人有关。他人是人生低潮最好和最可靠的解药

♥科学家发现,在我们测试过的所有方法中,帮助别人是提升幸福感最可靠的方法

幸福发现:被人爱的能力。

哈佛大学精神病学家乔治·瓦利恩特(George Vaillant)发现,被人爱的能力是关键。社会神经科学家约翰·卡乔波(John Cacioppo)则认为,孤独对生活产生的消极作用极大,这让我们不能不相信,对人际关系的追求是人类幸福的基石

大脑是用来解决社会问题的,而不是物质问题。

重新思考幸福。社会性是人类已知的最成功的高等适应形式,它甚至比眼睛的进化作用还要大

真正有用的公众政策衡量标准也应该既有主观成分,也有客观成分,包括积极情绪、投入、意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成就。

表1-2 蓬勃人生的特征

表1-3 关于蓬勃人生的各项特征的解释

在幸福2.0理论中,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测量和发展蓬勃人生

我们总是在想生活中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却很少花时间去想生活中有多少福赐。为了克服大脑的负面偏好,我们必须练习去想美好的事情。

感恩可以让你的生活更幸福、更满足。在感恩的时候,我们对人生中好事的美好回忆能让我们身心获益。同时,表达感激之情也会加深我们与别人之间的关系。

成就的定义不仅是行动,还必须是朝固定、特殊的目标前进,所以它不只要计算距离。通常有好几条路能够通向目标,有些比较近,有些比较远,有些是死路,决定走哪一条路是一个缓慢的历程,叫做计划。此外,当然可以发明新的路,那就是所谓的创意。

积极心理疗法的14个疗程

疗程1:缺少或缺乏积极资源(积极情绪、品格优势以及意义)会引起并维持抑郁,使人虚度一生。

作业:来访者写下一页纸(大概400字)的“积极介绍”,讲述一个具体的故事来展示自己最出色的一面,说明自己如何使用了最强的品格优势。

疗程2:来访者从积极介绍中找出自己的品格优势,并讨论这些品格优势曾经如何帮助了他。

作业:来访者完成VIA在线测试,以找到自己的品格优势。

疗程3:专注于一些特定的场景,讨论他的品格优势可以如何促进愉悦、投入以及意义的培养。

作业:客户开始写“福分日记”,即每晚写下这天发生的三件好事(事件无论大小),这个作业要一直做下去。

疗程4:讨论对好事和坏事的记忆在抑郁症中分别起的作用。对怨恨和痛苦往事念念不忘会使抑郁持续,同时降低幸福感。作业:来访者写下怨恨和痛苦的感受,以及它们如何加剧了抑郁。

疗程5:我们向来访者介绍宽容的作用,它是能将怨恨和痛苦的感受转变成中性,甚至有时能在最终变成积极情绪的一种强有力的方法。作业:来访者写一封宽恕信,描述他曾遭受的伤害及相关情绪,并(仅在合适的情况下)表示要宽恕这个罪人,但不需要寄出这封信。

疗程6:我们探讨感恩,将它看做持久的感谢。作业:来访者给一个他从没有充分感谢过的人写一封感恩信,我们鼓励他将这封信亲自递交给那个人。

疗程7:讨论来访者的福分日记以及如何发挥他的品格优势,再次强调培养积极情绪的重要性。

疗程8:我们讨论这样一个事实:“知足者”(这已经够好了)比“完美者”(“我必须找到最完美的妻子、洗碗机或旅游景点”)能带来更多的幸福感。我们鼓励来访者做个知足者,而非完美者。

作业:来访者总结提高满足感的方法,并设计一项个人满足计划。

疗程9:我们用解释风格来讨论乐观与希望:乐观风格总是把坏事视为暂时的、可以改变的、局部的。

作业:来访者回顾三个塞翁失马、因祸得福的例子。

疗程10:来访者找出对他很重要的其他人的品格优势。

作业:我们辅导来访者来对别人的好事做出积极主动的回应,来访者还要和自己的重要他人安排一次会面,称赞自己和他人的品格优势。

疗程11:我们讨论如何找出家人的品格优势,并找到自己的品格优势的来源。

作业:来访者邀请家人做VIA在线测试,然后画一棵树来表示所有家人的品格优势的关系。

疗程12:我们讨论品味,将它作为一项使积极情绪更多更持久的技巧。

作业:来访者计划一些愉快的活动,并按计划开展这些活动。我们向来访者提供一系列具体的品味技巧。

疗程13:来访者可以给别人一份最重要的礼物——时间。

作业:来访者通过做一些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能使用其品格优势的事情,来赠予别人时间的礼物。

疗程14:我们讨论愉悦、投入和意义相结合的完整人生。

第一个肮脏小秘密:只缓解症状不治愈疾病。

到目前为止,所有药物和绝大部分心理治疗法都只是治标,是像化妆术一样的障眼法,做到最好也不过是65%而已。积极的介入有可能打破65%的极限,超越治标的症状消除,朝向治愈前进。

生物精神病学与临床心理学的第一个肮脏小秘密是,它们都已经放弃了治愈的念头。即便疾病能被治愈,需要的时间也太长,而只有短期治疗可以在保险公司报销。因此,疗法和药物现在完全是在短期内控制问题,治标不治本。

药分两种:治标药与治愈药。如果你服用足够多的抗生素,它就能通过杀死体内的细菌来治愈疾病。在你停止使用抗生素后,疾病不会再复发,因为体内的病原体已经死亡。因此,抗生素是治愈型药物。如果你服用奎宁来对抗疟疾,那么你只能得到暂时的症状缓解。在你停止服用奎宁后,疟疾会卷土重来。奎宁属于治标药——只能缓解症状。所有的药要么是以治愈为目的,要么是以治标为目的。然而,如今似乎症状缓解后就万事大吉了。精神病药物货架上的每一种药都是治标的。目前还没有能够彻底治愈的药物,而且据我所知,连开发治愈药的计划都没有。生物精神病学已经放弃了治愈

第二个肮脏小秘密:传统疗法无法逾越65%的障碍。

不幸的是,绝大多数的抗抑郁药处方都是开给这些人的——中度和轻度抑郁症患者。因此,药物超出了安慰剂的效果,顶多就是20%。不论你是查看病情好转的病人的百分比,还是病人症状缓解的百分比,65%这个数字都会一遍遍地突然跳出来。我把这个问题称为“65%障碍”。

一般来说,谈话疗法都具有这些共性:很难做、不好玩、难以融入生活。事实上,我们就是通过了解来访者在疗法结束后能坚持多久会再次崩溃,来衡量谈话疗法的效果的。所有的药也都如此:一旦你停止服用,你就又会回到原点,旧病复发,再度恶化。

消极情绪和消极人格特征都有很强的生物局限,如果医生用治标的方法,那么最多就是让患者达到他们天生抑郁、焦虑或愤怒的最低点。因此,鉴于人类疾病的高度遗传性,临床心理学需要发展一种心理学上的“应对”,帮助病人学会即便是在极为抑郁的时候也能运转良好。

消除痛苦不是全部,更要幸福

所有的药物和大多数心理疗法都只能治标,最好也就是65%的症状缓解。教患者如何应对,效果可以超过65%。更重要的是,积极心理干预可以突破65%障碍,推动心理疗法超越治标,实现治愈的可能性

现在使用的心理疗法和药物是半成熟的,它们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是完全成功的,能使病人摆脱痛苦、悲伤以及消极的症状,消除了人们生活中的不利条件。然而,消除生活中的不利条件与构建生活中的有利条件远远不是一码事。如果想要幸福和蓬勃发展,我们确实必须减少痛苦;但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有积极情绪、投入、意义、成就和积极的人际关系。构建它们的技巧和练习,完全不同于减少痛苦的技巧和练习

【书名】持续的幸福

【作者】[美]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2年出版

♥️谢谢你♥️我爱你♥️感恩你♥️


感恩可以让生活更幸福、更满足。积极心理学丨《持续的幸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