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Abyssal Zone能让我循环三天停不下来?
我的音乐xp:大姐姐、弦乐、合理的重音、齿轮转动的声音、精灵语和声。Abyssal Zone占了一大半,所以从它初放送到现在被官方正式搬运,我单曲循环了整整三天。
作为Nornis的第一首放送的曲子,相比于把三位神仙的个人特点展露出来,这首歌更多的做概念架构和组合理念。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是因为歌词。歌词的内容上大多是描述着一个架空世界的内容,比如空を飛ぶ魚 手招き蛍光色の海月が舞う(鱼儿空中飞翔,向我招手,海月水母发出荧光,在此舞蹈);除此之外则是从第一视角描述“我"对于这个世界的感受,比如気づいてしまったんだ 綺麗なものに必ず毒がある事(我注意到了,漂亮的东西一定有毒),这类感受偏向于对这个世界的有感而发,本质上也是为了描述异世界服务。
这是一个什么世界呢?从我现学现卖的知识来看,Nornis的组合名可能和Norns (北欧三女神)有关,三女神掌管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但事实上,三女神的概念其实没有过多体现,反而更多是表现了女神生活的世界的场景——光怪陆离而又神秘、海底幻想的风格下潜藏着破坏性的漩涡。这种场景是破碎的描写(没有办法按照空间一块块给你说清楚),那怎么用音乐描述好呢?如果你是抓住一部分一部分去“说”,给观众留了太多思考的时间,然而会给观众听感一种很糟糕的割裂感,“为什么一会谎言一会是泡沫,各种颜色的光团?为什么又有鱼又有水母?歌词里的我是谁?它到底要和我说什么?”
接下来就是我觉得这首歌最牛逼的地方——编曲。这是一首很好地结合了交响和混音的歌,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交响部分应该是实录(如果是编的那情绪和音量把握有点恐怖),然后在此基础上做了混音;传统交响比现代合成音乐厉害的地方在于,当表达一些具有强烈冲突的内容时,它可以让观众感觉“不刺耳”,这对于让观众能够放心聆听而不会被某个乐器的音色本身打断是很有帮助的(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这首歌中间突然吹了段唢呐,是不是注意力瞬间就只在唢呐上了hhh)。
但是交响本身其实是不连续的,甚至有很多的戛然而止。因为交响本身是不害怕停顿的,甚至停顿本身就是交响乐曲里非常重要的“表达情绪"的方式,哪怕加入了歌唱的交响曲子(比如指环王的交响配曲),歌唱也只是个“乐器",依然要服从停顿的法则。
但正如我前面所说,这首歌如果中间随意停下的话感官会很割裂,所以怎么样让这些传统乐器配合混音给人一种极度连续的感觉,是编曲最重要的地方。换言之,就是要用现代的方式去“驯服”交响风格这头野兽。
首先交响乐器部分采用提琴和钢琴,按我的理解,这俩在乐团里属于万金油和爹中爹,因为他们不仅在音色上更有连续性,旋律感强,而且彼此搭配和谐,在一个需要强烈表达感情的曲子里好用。
也许也是出于这个原因,明明是强调激烈情感的曲子却没有把交响里的圆号爹长号爹拉过来,即使大号可以提供非常完美且厚重的底音,但依然用的是电子乐器来补足。
接下来我会就听感来描述下钢琴和提琴的安排,但由于我在乐团是打击乐声部的,所以有些地方可能还是有些外行,这部分不要太相信我。
首先是钢琴,钢琴在这首歌里最明显的地方就是还没爆发情感时候的歌唱(比如00:17),考虑旋律的话会发现,钢琴其实是在“躲着"歌声的,只是在唱歌换人或者换气的地方做点补充,让你感觉歌唱很连续不喧宾夺主,中提琴、大提琴等会在情绪将要拉起来的地方配合电子乐器(我不知道是贝司还是电吉他)把底音铺满,这样在躁动情绪的时候不会感觉和前面的片段割裂,而在人声的长音要为乐曲快留下遐想空间的时候,小提琴会用相对尖锐的长音来打破余音的遐想。
而在每段大合奏高潮部分(01:48)则充分展现了交响合奏的魅力,即在一段乐曲之中没有一个“恒定的主角”,主唱、和声、小提琴、大提琴,甚至拉着混音一起进来轮流绕做重点,而这种切换在不让观众轻易察觉的同时还彻底展现了“光怪陆离"的主题。
简单地整体描述就是:开头(提琴急促三连音搭配混音铺垫)-第一次叙事(歌唱为主+钢琴、混音辅助)-抬升情绪(歌声、中提琴大提琴做感情抬升+电子乐器辅助+混音强调)-打断歌声、转向诡异(提琴)-第二次叙事(歌唱为主+钢琴、混音辅助)-大合奏(轮流做爹)-二次打断、转向戏谑(提琴)-第二次抬升情绪(但是很短暂) -第三次叙事(歌唱为主+钢琴、混音叙事)-大合奏(轮流做爹)-收尾(疑似钢片琴的乐器点缀+提琴做旋律,由混音重音敲下最后一击)。
(补充一下,钢片琴就是最后几秒钟那个“叮叮叮当当当”的东西,抱歉我表达能力不好XD。)
从上面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其实编曲还是有一定规律性公式的(毕竟没有起承转合会把人吓死),但为了让听的人越来越刺激,这种叙事-铺垫-高潮的轮回其实是越来越快的,后面甚至直接把抬升情绪的部分给砍掉了,叙事的时长也越来越短。除此之外,每part之间的切换都非常快,要不就是借用混响的声音来把你的注意力给拐走。
但叙事短不代表东西就不吓人,如果结合pv来看的话,虽然这个海底世界很迷幻,画面也很切割,但总体上有种山雨欲来的感觉,甚至第三次叙事的时候直接给你看鲸鱼和海底的大楼撞了个满怀,结尾大合唱的时候也给你看到了海底的“我”流泪,手握拳头而看向远方的无助。
虽然我说作者尽可能让大家不去想太多,更多是体会这种连续所带来的震撼。但循环听了三天,这首歌到底是什么呢?从我的角度上来说,考虑到提琴、女神、海底、崩塌的大楼,我满脑子想的都是:这是一首由女神演绎的战争诗。
当人们相信着三女神能给他们带来救赎的时候,女神们却只能住在阴暗而没有救赎的海底世界,眼睁睁看着崩塌和破坏。当然情况也可能正相反,比如女神们不想在海底待着了,所以只能流着泪毁掉自己喜爱的世界以打破枷锁。
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光怪陆离、美好和危险交织、交响和remix结合的乐曲里,在一片大楼倒塌的场景切换里,弹出了这样的内容:
“Abyssal Zone”。
欢迎来到海底世界,我们是Nornis。
当这个世界借着这首歌飘进你的心里的时候,她们成团的事实便就此在你的脑海里刻下了。"“概念"不重要,Abyssal Zone到底遭遇了什么其实也不太重要,Nornis到底是不是女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人们记住概念",这才是成团曲最重要的事情。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不管是从目的还是音乐性,它都值得我写下这个分析,并恰好变成我珍藏歌单的第100首歌。
没有提及的一些生草内容:
1.尽管在演奏中很好地保证了第一视角歌唱的统一,让人感到极好的协调性。但其实三位"女神"在采访中对她们要成团的第一反应是“"为毛”。所以演出效果终究是演出效果,“唱歌仅供参考,一切以直播为准”(乐)
⒉.根据b站神秘学的资料(cv10414936)表示,虽然只供奉命运三女神中的一位也能获得祝福,但是同时供奉三位的话,女神们不仅不会生气吃醋,还会给你更好的奖励,所以.....d,给我狠狠地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