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有彩蛋|《伯远帖》:把同行都熬没了,你就是国宝

2020-05-25 14:53 作者:大凝没事练练字  | 我要投稿

✨文末有福利✨

《伯远帖》是乾隆三希帖里的最后一件。


01

三希里唯一的真迹


👊

\只有我是真的/

👇

《伯远帖》

之前说了,《快雪时晴帖》是摹本,《中秋帖》是临本,所以三希里只有《伯远帖》是真的真迹。


《伯远帖》的作者是王珣,他是王羲之的侄子。

和王羲之、王献之不同,你之前可能并没听说过王珣。

这很正常,因为王珣成名比王羲之、王献之要晚,今天就来掰扯一下王珣/《伯远帖》的成名史。


02

默默无闻的王珣


😧

\我就是个小透明/

👇

右军书扇图

王珣有一个亲弟弟,叫王珉。

作为王家子弟,两人都很擅长写字,但王珣好像不如王珉。


《晋书》里说:珉字季琰。少有才艺,善行书,名出珣右。时人为之语曰:“法护(王珣的字)非不佳,僧弥(王珉的字)难为兄。”

也就是说,在当时,作为书法家,王珉的名声比王珣要大,但也有人给王珣找补,说王珣的字也不是不好。


在之后的书法史里,仍是弟弟盖哥哥一头。

东晋羊欣撰《采古来能书人名》,王珣的爷爷(王导)、爸爸(王洽)、弟弟(王珉)都在其中,只有王珣没份。

南朝的庾肩吾在《书品》中给各个书法家评级,王珉是“中之上”,王导、王洽是“中之下”,而王珣连“下之下”都没混上。


当然,偶尔也会有人安慰王珣,比如唐代的张怀瓘。

张怀瓘或许是历史上最牛的书法评论家,他在《书断》里说王珉的行书是“妙品”;然后在介绍王珉时加了这么几个字“妻汪氏,善书。兄珣,亦善书”。

这个“善书”,按我的理解,就是说和一般人比字还不错,但还没进书法家这个圈。



03

董其昌为之打call


🤸‍♂️

\好开心吖/

🌻


到了宋代,人们依然不觉得王珣有什么了不起。


当时,皇家收藏了《伯远帖》,《宣和书谱》里是这么说的:珣之所以见知者不在书,盖其家范世学乃晋室之所慕者。


也就是说,这件作品更大的价值不是它的书法造诣,而是我们能借此看出王家的书法特点。

董其昌具体怎么吹的,可以在《伯远帖》上看到:长安所逢墨迹,此为尤物。

董其昌在别的地方还说:此王珣书,潇洒古淡,东晋风流,宛然在目。用卿得此,可遂作宝晋斋矣。 

这个“潇洒古淡”在董其昌的书法美学里可以说是最高的评价了。


“用卿得此”,“用卿”是吴廷的字,当时《伯远帖》在他手里。

吴廷自己也非常看重这个作品,他的朋友杨明时曾说:每与用卿论书,必首此帖。



04

宋不如唐,唐不如晋


👀

\一代不如一代!/

🤷‍♂️

董其昌仿古山水

为什么这些人会如此推崇王珣的《伯远帖》呢?


一个原因是崇古。

在董其昌看来,书法是一代不如一代,宋不如唐,唐不如晋。

一件书法作品只要贴上“晋朝”的标签,董其昌对它的印象就不会太差,尤其这还是一件真迹。


杨明时就说:若羲、献虽佳而赝者,什九。譬则有若之似夫子耳,岂贤于子舆哉?

很多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看上去很美,但那多是临本、摹本,这就像有若长得像孔子,你能因此说有若比孟子厉害吗?

这段话背后的逻辑是,你别看王珣的字没那么好,但他毕竟是正儿八经的王家书法,怎么也比那些临本、摹本强吧。



05

字须熟后生


😍

\就是这么清新自然/

🤘

董其昌行书《岳阳楼记》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董其昌等人的审美趣味。

董其昌在书法上推崇“淡”,“无门无径,质任自然,是谓之淡”。


要理解“淡”,还可以结合董其昌的另一句名言“字须熟后生”。

在董其昌看来,写字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先生,后熟,最后又生。

当然,最后的生肯定不是技法上的生疏,而是说写字比较庄重,像是第一次学写字,像是在探索新的写法。


可是,这种评价体系容易引出另一个问题——你看到一幅作品,你觉得它“生”,你怎么知道它是入门的“生”,还是熟后的“生”?

所以,在前人看来缺乏法度的作品,在董其昌看来有可能是“淡”。



06

乾隆出场


👏

\感谢盖章狂魔/

*

乾隆在《伯远帖》上题字

董其昌之后,有一个更有影响力的人给《伯远帖》站台,那就是乾隆,正是乾隆搞出了“三希”这个名堂。


乾隆欣赏《伯远帖》,理由有二:

一、这是东晋王家的真迹;

二、王珣这个人不错。


第一点前面已有介绍,而第二点不妨多说两句。


乾隆在《三希堂记》里说:羲之清风峻节、固足尚;即献之,亦右军之令子也;而王珣,史称其整颓振靡、以廉耻自许彼三人者、同族同时,为江左风流冠冕 。

也就是说,乾隆在收藏的时候考虑到了作者的为人。


这一收藏原则也能通过乾隆对宋徽宗的态度看出来,乾隆不怎么喜欢瘦金体。

他吐槽宋徽宗“痩金已费齐家术,守玉可阙治国方”,因为喜欢书法、喜欢玉石结果把国家搞丢了,这种人的字有什么好收藏的。


有了董其昌和乾隆的推广,王珣/《伯远帖》终于在书法界终于成为大咖。

到了近代,《伯远帖》差点流出国外,这段有惊无险的经历更是坐实了它国宝的身份。


文末福利
大老师收集了《伯远帖》的高清单字资源,关注[大凝书房]在后台回复“伯远帖”就能看啦!


文字 | 咸鱼癸



有彩蛋|《伯远帖》:把同行都熬没了,你就是国宝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