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青和讲稿】治之以和,天下大同

2021-08-08 10:12 作者:和世璧-TCM  | 我要投稿

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和文化”在中国真是源远流长,不管是儒家学说中的“和而不同”,还是中医观点里的“阴阳和合”,以及西周时期的“和实生物”等等,都充分体现了“和”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深远且重大的意义。今天青囊就与诸位聊聊“和”在我们中医当中的应用以及“和”文化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目录如下:


首先,我们来看看“和”这个字的由来:据说在甲骨文中,“和”字的写法应该是这样——龢,而之后随着历史演变而呈现如图所示的变化:。经考,起初这个字指的是吹奏排箫时音色的和谐,但后来引申出我们现在所理解中的意思。

 

“和”在我们中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不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当中。像是“阴阳自和”、“天人和合”,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是人类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对于外界环境的一种适应能力。我们中医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恢复身体自身,以及与外界的“和谐”状态。

 

这充分地体现在“针灸导引”、“脏腑运作”以及“药味君臣”等方面。在我们针灸时,常常“上病下取”或者“下病上取”,其目的就是能够“从阳引阴”、“从阴引阳”,来使身体的阴阳自和。

 

在《素问 灵兰秘典论》中更是将人体的脏腑功能形象地与一个国家的政治治理作类比,例如:心者君主之官、肺者相傅之官等等,目的就是要说明人体脏腑之间的作用关系以及要如何维持其内外环境的稳态。

 

同样的,在方剂中,药味的搭配也有“君臣佐使”的原则,这是我们中医“调和”的理念精神的集中展现。我们处方从来不是“拼凑与叠加”,而是像是排兵布阵一样,以一种综合的方式、从整体的角度对多变的病证进行治疗。

 

“和”可以说是我们中医的灵魂,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根基。下面我们就从它三大特性来进行进一步说明,分别是:1.整体融合性2.多样包容性3.衍化凝聚性。

首先,我们来谈第一点:整体融合性。正如同我们前文所说,“和”字代表着我们中医生命整体的恒动观。与重合的“合”字不同,我们中医强调的“和”,是一种不断变化、且能维持平衡的运动状态。从阴阳太极图的角度来说,“和”就是驱动它不断稳定运作的原动力,我们将其称之为“和力”。正是有这股“和力”,才使得天地、人体都能有纲常、有秩序地运行下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治病如治国,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道理所在,因为二者在这一层面上的原理是相通的。

 

其次,是关于多样包容性,我们中华文化向来倡导的便是要“和而不同”、“兼容并包”,不管是对于生态环境,还是面对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中华民族总能秉持着“和”的姿态,去接纳并学习各国不同文明,这不禁也让人想到了周总理在1955年参加印度尼西亚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意义深远。而今,科学也证明,文化与物种一样,丰富多样的内容更能促使其和谐的发展。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命题上,“和”的思维与实际行动无疑是今后时代进程中的核心要素。

 

最后,是关于“和”的衍化凝聚性。“和”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哲学,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和”字,它是汉字当中发音最多的文字之一。其中有一个读音就是“huo”,具有融合转化的意思。在历史的演化之下,“和”字由起初的样子变成如今:左边是“禾”,右边是“口”的构型,其实这也是农业文明留下的烙印。可以理解成“禾”代表植物,“口”代表动物,而二者相互依存繁衍。再者,正如同,我们对于“和”这个文字的日常使用,比如:“和谁”,它的言下之意,都是要将第三方纳入其中,凝聚在一起。

 

这也是为什么深谙中华文化的日本会自称为是“大和民族”,并用“和”文化作为国家的象征。但我们也不要忘记从西周时代流传至今的那一句“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一个实实在在追求和谐,尊重生命、文化多样性的民族,一定会繁荣昌盛。但如果不是“实和”,而是“虚和”,也就是做表面功夫,那么,结局恐怕也是类似于“同则不继”的灭亡之路吧。

 

儒家追求的理想社会,是《礼记》中所描绘的“大同世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乎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不闭。是谓大同。”

 

这种“大同世界”的特点是人人相爱,天下为公;任用贤能,人尽其才;社会安定,各得其所。这种建立在和平主义、伦理主义基础上的世界主义理想,虽然只是一个幻想,然而却是合乎理性的。从存在论的角度来探讨,这个世界一直有一种默默指引我们的神力,让我们去追求真、善、美。而“大同世界”,便是这种神力的体现之一,它就像一道光,给人以希望。

 

而这种理想境界实现的前提,便是要以“和”为基础。用黄帝内经的话来说便是: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大同世界”就像是当时人们的“共产主义”,虽然遥不可及,但却是人们心中黑夜里航行的灯塔,也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寄托。

 

青囊和声也正是秉持着这么一种信念创立的。青囊之意,取自于神医华佗死前赠予狱吏之物,有“倾囊相授”的内涵。我也是在一次偶然中发现,这个“和”字的书法,很像一位白衣行者身负青囊。希望青囊和声,能将中医“和”的精神发扬光大。行者无疆开岁始,青囊有梦济苍生。青囊和声,助力中医成长, 我们下期再见。

作者:福建中医药大学谢子善


【青和讲稿】治之以和,天下大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