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式双联37mm舰炮

口径:37×252mm
射速(理论值,实际射速可能受装填速度影响):约320-360发/分钟(双管)
有效射程:约4000m
供弹方式:5发弹夹,手动装填
操作方式:手动
炮组:7-8人
搭载舰(由于无法区分,统计时包括从苏联进口的原版V-11M):55甲型炮艇,0105型护卫艇,0108型护卫艇,0109型护卫艇,0110型护卫艇,62(0111)型护卫艇,53-219长江舰(1966年改装后),6601型护卫舰,65型护卫舰,053H型护卫舰,6607型驱逐舰,051(76式双联57mm舰炮下马后)/D/Z/DT型驱逐舰,6601型扫雷舰,072/Ⅱ型登陆舰。
61式双联37mm舰炮是我国对苏联V-11M舰炮的仿制品。1957年开始仿制,1963年定型量产。由于良好的适装性,广泛装备于60-70年代建造的各类作战舰艇,在小艇上当主炮,在大船上当副炮。由于技术源头都是61-K高射炮,理论上来说可以和陆军的一系列37mm高射炮通用弹药。

61式双联37mm舰炮的两门火炮呈左右镜像布置,炮管带有水冷套,炮身顶部有弹夹导轨,可以连续装填弹夹而不必等待上一个弹夹打空。火炮两侧各有一个操作位,两名炮手分别控制火炮的水平旋转和垂直俯仰。炮塔回旋底盘后方较大空间,供装填手和指挥员站立。炮塔基座具有手动操作的稳定器,可以一定程度上补偿横向摇摆。
苏联原品的定位原本是高射炮,但解放军通常将61式双联37mm舰炮作为平射火炮使用。由于更快的射速和更好的可靠性,实际作战效能甚至优于口径更大的66式双联57mm舰炮。
进入80年代后,61式双联37mm舰炮逐渐被更先进的76式双联37mm舰炮取代。
61式双联37mm舰炮和76式双联37mm舰炮外观很像,经常被混淆。主要识别特征是:61式炮塔周围挡板分布从上方看呈多边形,炮尾有弹夹导轨,炮塔底座比较细;76式炮塔周围挡板分布从上方看呈矩形,且后方敞开面积更大,炮位没有弹夹导轨,炮塔基座比较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