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唯心自闹;心若不生,境自如如

2023-11-22 10:07 作者:路猎人  | 我要投稿

每个人都有一个不变的话题,那就是自己在小的时候所受的苦楚,在读书时的穷困,因家境不好而受到的冷遇,还有婚姻的挫折以及亲戚、朋友如何如何对不起自己……为此一直耿耿于怀,因而抑郁寡欢。其实,这都是数十年前的陈年旧账了,我们却为此所困,始终不开心,常年处于负面、阴暗的心态中,严重损害了身心健康。这样活着真是痛苦啊!

岂不知,有的事情须刻骨铭心,永世不忘;有的事情则要尽快淡忘,所谓事来则应,事去则净。哪些事该被淡忘?应淡忘人生中的挫折与不幸;应淡忘名利的得失;应淡忘岁月的伤痕;应淡忘别人对自己的伤害;应淡忘陈腐、过时的观念;应淡忘流言蜚语;应淡忘冷遇和种种烦恼。这样我们才能摆脱往事的阴影,保持随缘常乐的状态。否则,如果纠缠于昔日的痛苦中,时间长了,定会损坏身心健康,导致疾病。加州大学一篇保健资料提出:半数以上的早老性痴呆和80%左右的恶性肿瘤都与生活中的负性事件及不良信息有关。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会淡忘那些负性事件及不良信息,学会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大殷若经》告诉我们:“虽行布施,而不希求施所得果,……虽有所作而无执著。”近代高僧印光法师也劝告我们:“在凡夫地,谁无烦恼?须于平时预先提防,自然遇境逢缘,不至卒发。纵发,亦能顿起觉照,令其消灭。…至于横逆一端,须生怜悯心,怜彼无知,不与计较。又作自己前生曾恼害过彼,今因此故,遂还一宿债,生欢喜心,则无横逆报复之烦恼。……金不练不纯,刀不磨不利。不于烦恼中经历过,一遇烦恼之境,便令心神失所。能识得彼无什势力,其发生劳扰心神者,皆吾自取。经云:若知我空,谁受谤者?今例之云:若知我空,烦恼何生?古云:万境本闲,唯心自闹;心若不生,境自如如。”如此,则能少生烦恼,淡化烦恼,心境平和愉悦,久而久之,则能不为烦恼所动,犹如中流砥柱,宠辱不惊,处之泰然。有了这份修养和快乐,就是人生的成功。谁不愿拥有一个不为烦恼所动的快乐人生呢?

所以,人生短暂,何必对过去的痛苦耿耿于怀呢?何必要自己伤害自己呢?对我们最有害的是怀恨、不满和烦恼,如果把怀恨、不满和烦恼融化,甚至可以使癌症痊愈。我们一定要将过去网开一面,宽恕所有的人;而宽恕别人,就是爱护自己,是真正、彻底地爱护自己。要知道,这一切其实就在当下的一转念之间:你不妨想想,以下两句,哪一句是你常说的?

“所有的人对我都不怀好意。”

“所有的人对我都有很大帮助。”

那么,什么事情须刻骨铭心,永世不忘呢?是别人对自己的恩德!所谓“人对我有恩不可忘,我对人有恩不可不忘。” “虽行布施,而不希求施所得果,……虽有所作而无执著。”为何要牢记别人对自己的恩德?因为要随缘报恩。猫、狗之类尚且知道报恩,何况人类?不知报恩如何做人?故佛家提倡上报四重恩:祖国恩;父母恩;师长恩;众生恩。

那么,为何又要淡忘自己对别人的恩德呢?因为念念不忘所施之恩,就意味着时刻期待别人的回报,其心态近似于放高利贷者。一旦对方不报答,或报答得不够,势必恨从心起,大骂其“白眼儿狼”、没良心。于是,烦恼丛生,反目为仇,善缘竟成恶缘。这可真是划不来!所以应虽行布施而不求回报,作而不执。这就是智慧。有了这种智慧,就能度过烦恼的激流,到达无忧、安乐的被岸。

对错怪或伤害过自己的人,我们的心灵不要被仇恨、烦恼所蒙蔽,怒火中烧、烦恼怨恨,对自己比对他人所造成的伤害,将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的使在不如意的环境中,也要努力营造一个充满欢乐与友爱的生活。那么,回想我们所恨的人的一些优点,念及他曾作过的一些好事,而对他拙劣的一面视而不见,如此怒气可能就会缓和下来,烦恼会烟消云散,心中自会充满慈悲。而一个拥有慈悲心的人又焉能吃不香、睡不着、想不开呢?


唯心自闹;心若不生,境自如如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