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悲观!巴菲特和芒格的强者心态:要做幸存者,而不是受害者
我们知道一句话,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才有未来。
巴菲特有个类似的表达:世界不属于悲观主义者,在一个向上的经济体中,优质的资产会以正确的方式向前。
心态影响生态,一个人究竟是悲观还是乐观,对这个人自己和其身边人来说,还是挺重要的。
但在现实中,每个人都很容易悲观起来,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对人性,对社会,对前景,我们都太多悲观起来的理由。
所以我们应该让自己具备一种英雄主义,在认清楚人间的真相之后,还能充满乐观精神,去热爱这个不完美的世界。

人生在世,要做幸存者,而不是受害者。巴菲特和他的老友芒格都有这样的强者心态,拒绝悲观不是没有悲观,而是超越悲观。
“我从不允许自己花太多时间去感受背叛……但凡有一丁点儿这种想法在我脑海中闪过,我立马就把它抛到脑后”,芒格说他不喜欢任何成为受害者的感觉。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芒格遭遇过很多的困难、打击和挫折,比如孩子的疾病和去世,离婚,生意失败,身体病患等,但他总能义无反顾的摆脱这些悲剧的困扰。
芒格不会让自己陷入在自怜的情绪中,在他看来,处境已经很糟糕了,自怜于事无补,他不能再让情绪去雪上加霜。
毕竟,无论如何还是要活下去,人要往前看,很多事已是既成事实,那就只能如此。

但大多数人都没有这样的强大心态,当自己遭遇不幸的时候,当自己被别人伤害的时候,人们难免会怨天尤人,觉得整个世界都对不起自己。
这其实就是以自己为世界的中心,这是你的主观情绪,而客观现实是世界很大,个人如尘埃一样渺小。
凡是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会臆想世界在跟自己对抗,别人都要来害自己,因此他们总是那么敏感、封闭和脆弱。
因此我们要能打开自己,不要让自己沉沦在“受害者”的心理泥潭中。
切忌不要给自己不断加戏,给自己注入悲情色彩,去扮演一个受害者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自我感动不过是自我折磨和自欺欺人而已。

所谓心理内耗,就意味着内心的自我缠绕,除了你自己主动走出来,没有人可以治愈你的内耗。
而走出来就意味着你主动接触真实的世界,并与这个世界进行互动,当然这种互动往往有残酷和痛苦的成分。但真实的残酷和痛苦永远比精神上的自我折磨和自欺欺人要好很多。
只是躲在自己内心的小房间里,只会让人变得越来越虚弱,活得越来越苍白,自我封闭其实也是一种舒适区。
还是要去经历真实世界的风雨,风吹雨打很痛,但杀不死你的必让你强大,人只有活在现实世界才能茁壮成长。
成长滋生自信,一个充满自信的人自然不会有受害者心态,哪怕经历很多伤害,他也必然会让自己成为一个“幸存者”。

大家不妨想一想,人活着本身是不是就很不容易?从人的出生到长大,基本上每一步都要面临考验,稍有不慎,就会面临危险。
当我们经历种种劫难长大后,怎么能变得更脆弱了呢?
很多人会把问题习惯性推给别人,麻烦和困难都是别人带来的,自己过不好都是别人的原因。想必大家身边就有这样的人,他们把不顺都归咎于别人,不是父母家人不好,就是老板同事不好,或者是社会和命运不公造成了他们的困境。
一旦是这样的心理模式,“受害者”就会自我实现,把人生变得越来越糟糕,心物一体,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相互映照,再也难以摆脱。
所以,越是不顺心就越要反着来,只要自己不去扮演受害者,那谁也不能强迫你成为一个受害者。在这个世界上,有些遭遇我们也许避免不了,但我们可以管理好自己的反应:选择被定义被摧毁,或是选择战而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