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达岭内外风情》之贯穿全年的节令和节令活动 黄河九曲灯
“黄河九曲灯”是起源,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种灯会的名称,简称“黄河灯”。延庆灯会较多,除黄河灯外,还有混元一气灯、灯山等,这些灯会统称为“灯汤”,其中流传较广的是黄河灯。黄河灯规模大,接待观众多,制作工艺简单,材料价格低廉,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更由于它能把灯与民间花会融为一体,具有较高的观赏和艺术审美价值而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
渊源和演变
黄河九曲灯起始时间较早,分布较广,经上下几个世纪,变化也很大。灯会的名称含义很 深,“黄河”之后续“九曲”二字,不仅概括了黄河灯阵整体布局的特征,而且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黄河源远流长,曲折回荡的壮美和浩大气势,表达了北方民族对养育他们的黄河的崇敬和热爱。最初的灯会,不仅是一种JS的排场,也是人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虔诚膜拜。延庆的黄河灯正是这样,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它发生了由单纯的娱神,到既娱神又娱人和以群众自娱自乐为主要目的的三个阶段的演变。
关于黄河灯,清乾隆年间李钟俾等编纂的《延庆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述:“上元节张灯三夜,或作黄河九曲灯,共灯360盏,或作混元一气灯,共灯500盏。又有灯山,以席为高楼,约三四丈,中以木作架,按小灯数千盏,排列佛神等像,或作“天下太平,民与物阜”等字。”黄河灯,作为元宵节重要的文化活动,在延庆分布较为广泛,除县城外,白河堡、小丰营、永宁等村镇也出现过这种灯会,而白河堡村的黄河灯一直流传到现在。
黄河九曲灯,延续了较长的历史时期,据有关史料记载,它始于至今三百余年明朝末年,而我们推测,这种灯会早在五百年前就出现了。
白河堡村有位90岁高龄的老艺人叫朱自庆(1888~),他追述那里黄河灯历史时主要有三句话,是白河堡村较为一致的说法:
其一,村上闹黄河灯古来在三仙庙前;
其二,三仙庙修成就闹黄河灯;
其三,建庙时间是明朝中期。
三句话,最有价值的是最后一句。朱自庆老人说的“中期”,我们推测为明成化年间,即1465年至1488年,距今五百余年。其时,明宪宗即位,患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侵扰,宪宗对延庆的战略地位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选派干练的官员,采取了一系列防务措施,同时劝农劝学,治水修渠,便延庆得到近百年无大的战乱的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因此生产力得到较好的养息和发展,同时也为文化艺术、教育、宗教等事业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当时,延庆出现历史上的繁荣,寺庙建筑增多,节日文化活动也相当活跃。白河堡的三仙庙极可能在这时修建。
另一位72岁的老艺人王宗理提供的情况,印证了朱自庆老人的说法。据他所知,他掌握的黄河九曲灯谱是他家祖辈相传下来的,至他,少说有十三代。
我们推算一下他家十三代相隔的时间:王宗理的祖父王金闻生于1842年,死于1925年,其父王登科生于1886年,死于1970年,他本人生于1916年。其祖父降生距今116年,这期间,繁衍三代,每代相隔三十五点三三年。上溯十三代,累计459年。这个数字表明,两位老艺人的说法是十分接近的。
黄河九曲灯何时何地传人,已无资料可查。关于它的起源,白河堡村有这样一个传说:
村北有个名叫“九连沟”的山谷,里面住着五个修行的道人。北坡是赵公明的三个妹妹:眼光娘娘,子孙娘娘和泰山娘娘。南坡是阎登和他哥哥。三位娘娘心地善良。阎登哥儿俩尽办坏事。为了败坏三位娘娘的声誉,阎登传出话来说:“泰山娘娘要了我哥哥!”泰山娘娘非常生气,找阎登道人说理。阎登不说正经话,两个人在山前斗起法来,阎登不是泰山娘娘的对手,被活捉了。泰山娘娘饶了他活命。谁知,他又和哥哥在山前摆了一座“黄河九曲阵”的恶阵。三位娘娘请了白河堡乡亲们帮助破了阵,迷住了阎登兄弟。打那儿以后,他们给三位娘娘看山门了。
后来,三位娘娘成了神仙。人们称她们“三仙”。为了求得保佑,大伙儿在村中修起了“三仙庙”,早晚供奉。为了颂扬她们大破黄河九曲阵的功德,便仿照阵图造出了“黄河九曲灯”。
最初,灯会在三仙庙前搞,是一种单纯的JS排场,后来,大家觉得这种灯会好看,参观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使单一的祭典变成敬神和逛灯相结合的活动,当人们觉得观灯还不完全满足时,民间花会便进入灯阵表演了。至此,人们不仅观灯,同时也可欣赏各种花会表演,灯会的娱乐成份增加了。当这种变化完成之后,群众的积极性才更高,灯会也才能一直流传到现在。
1947年,延庆解放前夕,县大队(延庆县地方部队)来到白河堡,宣传破除迷信和靠自身力量解放自己的道理。群众烧了三仙庙,神不敬了,但为了过节热闹,黄河灯还年年搞,只是灯场挪了地方。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提高,白河堡的黄河灯虽然还寄寓着人们美好希望,但迷信色彩基本消除,它的主要目的是“娱人”,是群众自发自娱性的节日文化活动了。
形制和制作
黄河九曲灯是个浩大的连环灯阵(图一),由365盏灯组成整。个灯为边长99市尺的正方形,占地一亩半(也可根据地形扩大或缩小,但灯与灯之间的距离也必须按比例扩大或缩短),每边分为19个点,点与点之间相距五点五市尺,横竖交叉成361个点,每个点张一盏灯,布灯形状类似一个大围棋盘,加上三盏门灯和一盏天灯,共计张灯365盏。这365盏灯分别对应天上的365位星宿,同时,也分别代表人间的每一天。天灯位于灯阵正中,由一根很高的木(竹)竿挑起。灯较大,做工也精细。传说此灯是专为姜太公(姜子牙)竖的。平时,不管他走到哪里,诸神都得让位,不给他竖灯,整个灯阵会因他来,诸星宿全部退位而黯然失色。
灯阵习惯座西朝东。正东方中间留有出口(南侧)、入口(北侧)。出入口处搭有牌楼,中间和两旁各挂一盏较大的灯,叫门灯。
365盏灯分别用木(竹)竿或秫秸把子托起,有的连接,有的不连接,形成一条通道。通道全长1782市尺,共有90个曲折,组成9个盘环,“九曲”之说因此而得。从入口进入灯阵,曲折回转,如步入迷宫,只有顺通道一直走下去,方能出灯阵。确如古人所说通道是“门径曲黠”,“入而易迷”的。
黄河九曲灯制作和施工的工作量很大,也很繁杂,主要有五项:
1.制灯
(1)灯阵普通灯(361盏),由灯杆、灯托、灯纸、灯碗和灯捻组合而成。
灯杆长6市尺,为木制,直径为1.5市寸左右。也可用秫秸绑成碗口粗的把子把灯托起,因此,不用灯托。
灯托是一块厚1市寸左右的圆形木板,直径一般在4市寸上下。靠边1市寸处打一个直径1市寸的圆孔,用于插削尖的灯杆。
灯托外用宽4市寸,长1.3市尺的各色彩纸 围起来成筒状。纸围内的灯托上放上荞麦捏成的灯碗。灯碗上口直径3市寸左右,下底约1市寸,高1.5市寸。内放一条长约4市寸棉花捻成的灯捻儿,添上素油即可点燃使用了。
捏灯碗的荞面用盐水和成,煮熟之后使用。荞面、素油和棉花都有一定的数量。如白河堡村,荞面用15市斤,棉2两,素油10市斤,第一天用4市斤,后两天各用3市斤。
(2)门灯(3盏),多为椭圆形宫灯。用竹木或铁丝编制骨架,外面糊红纸或红纱,内燃蜡烛,用1.8丈高的木杆挑起。
(3)天灯 (1盏》多为六角形,也用竹木或铁丝做骨架,糊白纸或白纱,上绘花鸟虫鱼、人物、山水等各种图案,挂在高两丈四尺的木杆上,也燃蜡烛。
2.勘察测量地形,确定灯阵大小,之后,平整土地,确定每盏灯的位置。
3.装灯。因装灯前要先栽灯杆,老艺人称之为“栽杆儿”。装灯时先用通条或钢钎将土地打成深三四市寸的圆洞,然后将木杆插入、捣实,挂上制好的灯盏,即可使用了。如用秫秸束用刨坑将其栽好。
4.串连通道。根据灯谱的要求,将需要连接的灯杆用木棍或竹竿串连在一起。做工较细的灯阵还可扎上篱笆,形成通道。用秫秸把子托灯的灯阵,一般也用秫秸扎成通道。
5.搭牌楼。牌楼以木杆为支架,外扎苇席,上铺松柏枝以示万古长青。牌楼仿古代大式建筑,飞拱翘檐,且悬多色彩灯,非常漂亮。
牌楼搭好之后,全部制作、施工告成。
由于灯会是一种群众自发自娱的文化活动,它的制作和施工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坚持自愿,整个过程的所有劳务,都由全村各户自觉分担,不计任何报酬,第二是力求节俭,用料一般就地取材,如灯杆农民自动上山砍,秫秸自动捐献,施工也设法简便。
欢乐的集会和美好的寄托
黄河九曲灯“犹荧荧如繁星”,闪耀在灯火烛光和人的海洋中,与其它灯会和民间歌舞一起活动,为城乡的灯节增添了节日的喜庆和欢乐,寄寓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希望,历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
黄河灯的制作和施工任务那么浩繁,而在白河堡只需三天就全部完成。这三天中,村中所有的人几乎全派上了用场,大家聚在一起说说笑笑的同时,把自己的手艺、力气和未来的希望交给了灯会。从付出中得到安慰和欢愉,这样的劳动有谁不乐意参加呢!
灯会活动家当首推“灯官”。
灯官不但要组织灯阵的施工制作,还要组织群众逛灯。灯会活动从正月十四晚开始,到正月十六结束。正月十四晚叫“踩灯”,由民间花会先进灯阵,意思是把逛灯路面踩通,欢迎大伙儿逛灯;正月十四到十六是灯会正式活动时间;正月十五是灯会活动高潮。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每到掌灯时分,灯官就委派19个年轻小伙子进入灯阵点灯。这19个人腿脚灵便,手头麻利。19行灯,他们每人管一行。不一会儿,365灯盏盏明亮,辉煌闪耀的灯火把整个灯阵照为白昼。
这时,身着节日盛装,打扮得又干静又漂亮的人们扶老携幼,早已涌到灯阵牌楼前,等着进入灯阵逛灯了。灯官先进入灯阵。之后,小车、秧歌、高跷等民间花会吹吹打打,鱼贯随入;花会之后,是观灯赏会的群众。大家呼朋引伴,潮水般涌入灯阵。走不完的迷径,观不尽的彩灯,闹灯会的歌舞的锣鼓声和人们嘻笑叫喊声汇集在一起,响彻灯阵上空,气氛欢快热烈。人们缓缓游冶行进,希望顺利走出灯阵而一年顺心如意;老人们逛灯盼着腰腿不疼,而婚后尚未生育的年轻媳妇却在灯火阑珊处悄悄取走灯碗,回家吃掉,寄寓她们生男育女的美好愿望……
最引人注目的是花会围绕天灯旋来转去的时候。那时,逶迤前进的人群,犹如一条长龙绕缠着灯阵。高处鸟瞰,整个灯阵宛若群星荟萃的夜空璀璨夺目。那真如古人所说“灯影上下参差,辉灿如昼”,“光彩照人”的灯火竞使“月色低”了。最高的天灯如一颗巨星闪烁,它是为灯阵提神的眼睛,中间一层是歌舞演员和道具上缀饰的,流星般舞动的灯;最下一层阵中五光十色的361盏小彩灯。上下错落的灯盏有动有静,静的衬托动的,使动的更为活跃,动的带动静的,静的似乎也动。于是,灯阵所有的灯都飞旋起来,而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流传在延庆的另两种灯会
1.灯山
灯山,又称灯山楼,流传于延庆县城和康庄乡的榆林堡村。县城的灯山楼是用席搭成的,楼中用木头做灯架,在灯架上挂小灯。榆林堡的灯山楼为砖木结构,楼高3.6丈,宽和进深各1.2丈,正面檐下挂有横匾,上书“天下太平”或“民与物阜”等字。内设高2.7丈,宽9尺的灯架,架摆100块长9.5尺,宽1.5寸,厚3分的架板,上摆3600盏素油灯。正中供有财神、关公、观音等佛神像,像前有供桌,桌上有供品。佛神像为泥塑,每天换一座。筹备从正月十一开始,活动是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三天。这三天晚上,灯山楼内香烟缭绕,所有的灯盏齐明,辉照远近。各种花会都到楼前献技敬神,围观的群众拥挤不开,十分热闹。
2. 混元一气灯
混元一气灯在延庆历史上曾出现过,活动在元宵节前后,现已失传。具(据)有关史料研究,它可能类似于古军事上的混元一气阵,布灯方法象民间花会中的“卷白菜芯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