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有什么必须条件
学习中医的必须条件和基本心态
有很多朋友在问,学习中医有什么必须条件?我经常的回答是,学习中医有三个字是必须要有的,这三个字是喜、好、乐。你要想学习中医,首先得喜欢中医,所以第一个字说的是喜欢的“喜”字;第二个字“好”,这是喜欢中医的进一步,叫爱好中医;第三个字“乐”,就是乐在其中,你学习中医,进行中医诊疗的时候,是能够乐在其中的。只有达到了喜、好、乐三者统一,才能够身在其中不知苦而自得其乐,这是学习中医学有所成的最基础的条件。
当然,古人也讲,人无恒心是不可为医的,人无慈心也不可为医。为什么这样说呢?人无恒心,大部分会造成一种半途而废,学医是持之以恒的苦差事,如果没有恒心,往往不可能学习到终点;那么,如果没有慈悲之心,为什么也说不可为医呢?过去有句话讲,地狱门前僧道多,实际上医生也不少。对一个医生来讲,如果不能把患者的疾苦用慈悲之心去看待,而只是看到患者口袋里的银钱金钱,想着能够获取钱财的时候,这样往往所谓的地狱之门也就被打开了,所以说,地狱门前僧道多,医生也不少。
再有,学习中医必须要有一种所谓的做学问的心态。什么叫做学问的心态呢?对于我们来讲,只能够说目前看到的和理解到的这个世界上有什么,这也只是很近似的去说有什么,永远不能够肯定的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因为我们所能看到的、理解到的,甚至是说证验到的,这些我们能够说有什么的东西,可能还不是完全真实的,就是说处于虚实之间、幻象和真实之间,所以只能近似的说,这个世界上有什么。对于没有看到的事情,并不能说肯定没有,比方说暗物质,我们是看不见的,过去不知道,但是现在我们没有办法说它肯定是不存在的。所以对于我们不能了解的东西,不应该一味的去否定、否认,可以先存疑,等待机会再去重新突破地去认识,这样才能拓展我们已认知的学术领域。
当然,学中医在不同的阶段也要相应的制定一下不同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哪怕你定得再高远,但是也必须把它细节化,在每一个小阶段上都能够有一个小的具体的目标出现,这样一步步的完成不同的小目标,才能够达到自己最大目标的实现,最终学有所成。
各家学术入手不同,以信为先
再有,就是针对中医界的各家学术入手不同的问题。我们中医学本身有一门课叫“各家学说”,先不管各家学说的分类合适与否,至少我们可以承认,这些各家学说是有各自独立的一些特点的。实际上,所谓的各家学说是各家学术的入手不同,也就是所谓的根始不同,但是如果走到它们的至境,就是走到终点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们是完完全全统一的。
固定的标志,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还有骨节的一些突起和凹陷,还有肌肉的隆起等等,来取穴的方法。比如中冲穴,利用的是中指指尖,做的一个定位的标志。
活动的标志,即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等,来取穴的方法。举个例子,比如说肩髃穴 ,当我们的肩膀,肩关节在抬起来的时候(掌心向外),会出现两个凹窝,那么前面的凹窝,就是肩髃穴。这就是利用活动的标志来进行定位的方法。
02
骨度分寸法
那骨度分寸法的是以骨节作为主要标志,来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据其尺寸,按照比例折算,作为一个定穴的标准。


作为中医人,当然想成就明医。可是,我们应该如何学习中医,才能有所成就呢?
(一)对名老中医成才经验的总结
有人通过文献研究法对81位名老中医的成才经验进行总结,发现他们具有以下共同特点:(1)学医动机上是笃信中医且立志明确;(2)传承模式主要为家传师授,辅以科班;(3)读书学习方面是熟读经典,博览群书;(4)临床实践上勤学持恒,善悟创新;(5)治学态度秉持虚心善问,博采众长。
也有人对30位国医大师进行统计文献分析,发现他们具有以下共同之处:(1)从医者品德修养高尚,终身热爱中医事业;(2)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结合是国医大师成才最直接、最有效的模式;(3)国医大师在成长历程中都熟读、反复背诵、专心钻研《伤寒论》《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4)开展中医科研、培养创新思维、发展弘扬中医是国医大师成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近年来对名老中医成才因素的文献研究综合统计可以概括为读经典、多临床、爱中医、拜名师、有悟性、多总结六大因素。“读经典”是知识基础,“多临床”是中心工作,“爱中医”是内在动力,“拜名师”是提升能力,“有悟性”是认知条件,“多总结”是促进手段。
(二)我们应该如何做?


一则,多读经典,反复读经典,时时不离经典。
之所以强调经典,是由于自古名家出经典,纵观历代名医,有突出成就者,几乎均是从经典起家。
作为中医人,我非常重视《内经》,我认为,中医人必须学习《内经》,人人都不能例外。我给弟子们逐字逐句讲解《内经》。《内经》内涵治病养生之理,有了理,才能指导法、方和药。所以,明理远比学习方药更重要。每一个真正的中医人,都必然是明理知道之人。
什么叫骨度分寸法?骨度分寸法的“寸”,不是说我们所常规说的“一寸”“两寸”“十寸等于一尺”的这个“寸”。这个“寸”是比例的意思。像我们耳后两个乳突之间,我们折算为九寸,就是九个等份;肘部的肘横纹到腕横纹,我们折算为十二寸,也就是十二个等份。这些都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其他,两个乳头之间的是八寸,也就是说,两个乳头之间分为八个等份;肚脐到耻骨联合上缘这个地方是五寸,因此就分为五个等份。这些记住以后,对于我们的定穴,都有很大的帮助。
现在很多人在一直争论所谓的伤寒和温病,实际上根本没有必要去争论伤寒和温病的对错。从哲学上来说,无寒则无温,无温也就无寒,本身寒温是对立统一的。所以说,现在社会上,包括历史上,有很多所谓的以寒统温和以温统寒,也就是以伤寒统温病和以温病统伤寒,应该说都是片面的,只有到了无寒无温之至境,才可能一统寒温,这样寒温才是一个不可分又可分的学术。
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修行界的一句话总结,所谓的“信为功德母”。我们要想学中医,首先要相信中医,如果没有这个信,其它一切也就都谈不到了,所谓的学习中医的方法,是以信中医为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