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139:《十二公民》

对事实保持理性,对生命保持尊重。

不知道大家之前有没有对陪审团制度有过了解,因为不是学习法律,所以我对此也没有太多的认知。最开始了解到这个制度来源于一部很经典的推理小说作品,那就是阿婆的《东方列车谋杀案》,现在这部电影也被改编为电影了,对小说文字不感兴趣的可以看电影,但是我觉得小说和电影各有优缺,小说能让你更好地理解人物关系,而电影可以让你对案发场地有更好的理解,最好都看一遍。
回归正题,因为有了之前的理解,结合电影名,我就有了一定的初始设定,结果离我的设定偏差不大,而且电影中的各种设定都很优秀,值得一看。顺带再补充一下,12人的陪审团被称为‘小陪审团’,大陪审团则为23人,至于人数为何这样设定,也是众说纷云,并没有特别的说明。

这部电影的剧情会让我想到之前说过的一部电影《扬名立万》,也不知是不是借鉴了这部电影的风格,让一张桌子成了最大的幕布,随后的一切才慢慢展开。在这部电影中,没有了《扬名立万》中多场景的转移,一切都是集中于一个场景,在这样的场景中,非常考验演员的发挥,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电影就是《狙击电话亭》。这样的电影,不会有大范围的镜头转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挥空间,但又因为不同的人物设定,演员们必须把每个人的特点发挥到极致才能让观众对演员口中的故事感觉不到枯燥。同时为了让故事变得完整,12个人的发挥真的是缺一不可。至于电影中人物所争论的故事以及电影剧情走向,大家看电影就懂了,我还是想再评价一个电影中演员的发挥。

电影中的人物在设定上是来源于不同职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经历,为了达到意见上的一致,就得尝试说服。这其中11个人的设定都是没问题的,唯一的,也是最大的伏笔自然就是一直持不同意见的8号陪审员。这个人物在最后的时候揭开身份,让之前的一切变得合理,也许最后的结果也是他没想到的,他的存在更多地是在唤醒大众对事实的理性认知,不是凭借别人的直觉和肯定就忽略事实的可行性。我们在生活中也不由地会觉得他就是个‘刺头’,但这样的顽固性确实是一名与法律打交道的公职人员应该有的气魄,这个人物在最后也给我一种画龙点睛的奇妙之笔,让人不由感慨国家公职人员的优秀性。

至于电影中的其他人,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韩童生扮演的3号陪审员,可能受《狂飙》的影响,我们能越发感受到他对小市民角色的领悟,他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被排在了最后,最后的释怀是不容易的,但人物设定也在此刻得到了升华,以后在电视剧中也是挺值得关注的。电影中的其他陪审员,并不是他们发挥得不好,而是每个人都在讲述自己的背景故事设定,他们将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很好地展现出来了,不同的观众也能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或者别人的影子,让人找到某种存在于故事中的共鸣,最终将故事听完,看着最后的曲终离散,真是一种奇妙的状态。

电影的场景虽然基本集中于一个仓库,但为了增加电影中期的矛盾冲突,导演还增加了一些天气的因素,燥热的天气配上急促的暴雨,短暂降雨之后还是温暖的黄昏,人物的关系也得到缓和,故事也到了结尾,这样的场外因素设定不能说巧妙,只能说恰到好处,我还是挺喜欢的。
这部电影一直在唤醒大众对事实的理性分析,如今的社会其实也在往这方面发展,我们对待一些吃瓜事件,也不会过早表露太多的情绪,更多地还是在等待官方的事件通报,这是好事,既是对当事人的尊重,也是对造谣者的致命打击。我们尊重生命和平等,但大众的同情不应被滥用,想要做到完全的理性不现实,能做到及时的冷静和事后的理性其实真挺好的。
(如果您能看到这,求关注,求点赞,您的每一个点赞都是创作者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