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19】第六章第四节:短时记忆
知识点如下——
第六章 记忆
第四节 短时记忆
No.1:什么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
地位: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
保持时间:5秒~1分钟;
容量:约5~9个组块;
功能:暂时地存储信息,以使信息进入长时记忆。
一、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及影响编码效果的因素
A.编码方式
a.分类——听觉编码、视觉编码
b.听觉编码——
证实:人们通过研究语音相似性对回忆效果的影响,证实了语音听觉编码方式的存在。
人物:康拉德
实验——
过程:用视觉方式依次呈现B,C,P,T,V,F等辅音字母,要求被试严格按顺序进行回忆;
结果:在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之间(如E和F)很少发生混淆;
结论: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的一种主要编码方式。
c.视觉编码——
证实:记忆中由视觉编码向听觉编码的过渡。
人物:波斯纳
实验——
过程:让被试者判断两个字母是否是同一字母;
呈现方式:两个字母的呈现方式分别为同时呈现和先后呈现;
关系分类:同形关系——两个字母的音形都一样(AA),同音关系——两个字母音一样,形不一样(Aa);
结果:同时呈现时,同形关系字母反应快;先后隔一秒呈现时,同形关系和同音关系的反应时间没有差异;
结论:由于同形关系比同音关系具有形的优势,因此只有在依靠视觉编码进行的任务中才会出现这一优势;
推断:在记忆的最初阶段(瞬时记忆)存在视觉编码的形式,之后才逐渐向听觉形式过渡。
B.影响编码效果的因素
a.觉醒状态
实验一——
人物:艾宾浩斯;
发现:上午11~12点之间学习效率最高,下午6~8点效率最低;
猜想:可能与不同时间的不同觉醒状态相关。
实验二——
人物:拉什里;
实验:用***和****等兴奋剂提高大脑的兴奋水平,促进了动物的学习。
实验三——
人物:威克尔格;
实验:用酒精抑制动物的大脑,动物的学习情况比正常情况下差些。
实验四——
方法:把一天分为五个时间——上午8点、上午10点30分、下午1点、下午3点30分、晚上9点——对30名被试者进行了数字广度测试;
结果:记忆广度高峰在上午10:30分左右;整个下午都在下降;晚上效率最低。
b.加工深度
实验——
过程:主试让两组被试分别对同一个词表进行特定字母检索和语义评定任务,实验前告诉一般被试在任务结束后要有一个回忆测试(提示组),对***被试则不告诉有回忆测试(未提示组),在任务结束后,都要求两组被试进行回忆测试;
结果:在特定字母检索任务组中,提示组要比未提示组有更好的回忆成绩;在语义评定任务组中则没有差异;
结论:语义评定组对字词的加工深度比较大,因此提示组和未提示组的被试都有很好的成绩;而特定字母检索组在加工水平上比较低,因此只显示出提示组的优势。
c.组块——对记忆的组块化或者扩大每一个组块包含的信息量可以提高记忆的编码效果。
二、短时记忆的容量
容量——
a.短时记忆的突出特点——容量的有限性:正常成年人的短时记忆容量在5~9之间波动,平均为7。
b.人物:米勒——明确提出了短时记忆的容量为5~9。
c.组块(chunking):在编码过程中,将几种水平的代码归并为一个高水平的、单一代码的编码过程;块(chunk):组块的信息单位。
d.人物:蔡斯和西蒙——研究——象棋大师、一流棋手、业余新手——
对随机棋局,回忆正确率没有差别;
对真实棋局,象棋大师记忆准确性64%,一级棋手34%,业余新手18%。
结论:个体的知识经验对组块有很大影响。
e.人物:默多克——用听觉方式向被试分别呈现三组不同的材料——
三个随机无意义字母组合PTK;
三个字母单词HAT;
三个单词EAR-MAN-BED;
结果:1、3回忆成绩差不多,2比1成绩好很多;
结论:一个单词是一个熟悉的单位——块;
应用:通过组块被试能大大地提高对一系列字母的记忆数量。
三、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和遗忘
A.复述
No.2:什么是复述(rehearsal)?
作用——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而发生遗忘。
种类——
机械复述/保持性复述(maintenance rehearsal)——将短时记忆不断地简单重复;
精细复述(elaborative rehearsal)——将短时记忆的信息进行分析,使之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起联系。
研究——
人物:克瑞科、沃金斯
实验过程——
让被试听若干个单词,并要求被试记住其中最后一个以某个特定字母(如字母K)开头的单词;
在单词系列中,有几个以K开头的单词,但实验只要求被试记住最后一个以K字母开头的单词,因此当被试听到下一个以K开头的单词时,就可以放弃前面的那个以K字母开头的单词了,由于在这些以K开头的单词之间所间隔的其他单词数不等,因此每个以K字母开头的单词得到复述的机会是不等的;
实验结束后,研究者出其不意地要求被试回忆所有以K字母开头的单词;
实验结果:以K字母开头的单词的回忆成绩并没有差异。
结论:简单的机械复述并不能导致较好的记忆效果。
报道——
人物:蔡斯等人;
报道内容:原长跑运动员B.F.可以回忆80个数字,他将那些随机数字组成为各种长跑距离所需要的时间,例如,把“3,4,9,2,5,6,1,4,9,3,5”记作“3分49秒2——跑1英里,56分14秒9——跑10英里,9分35秒——慢跑2英里”,这样他通过和长时记忆建立联系的方法,将无意义随机数字转化成了有意义的、便于记忆的组块;
结论:精细复述是短时记忆存储的重要条件。
B.短时记忆的遗忘进程
短时记忆的特点——
容量有限;
存储时间短——无复述条件下,15~30秒。
实验——
人物:皮特森等人;
实验过程:要求被试记住以听觉形式呈现的3个字母,为了阻止被试进行复述,在呈现字母之后马上让被试对一个数字进行连减3的计算,直到主试发出信号再回忆刚才呈现的3个字母;
实验结果:被试回忆的正确率是从字母呈现到开始回忆之间的时间间隔的递减函数——当时间间隔为3秒时,被试回忆的正确率达到80%;当时间延长到6秒时,正确率迅速下降到55%;而延长到18秒时,正确率就只有10%了;
结论: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时间很短,如得不到复述,将会迅速遗忘。
C.短时记忆的遗忘——干扰还是消退
No.3:什么原因导致了短时记忆的遗忘?
观点——
“消退”——认为短时记忆的遗忘是由于信息痕迹的自然消退;
“干扰”——认为遗忘是由于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
实验——
人物:沃、诺尔曼
实验内容——
让被试听由若干个数字组成的数字序列,在数字序列呈现后,伴随着一个声音信号呈现一个探测数字,这个探测数字曾经在前面出现过一次,被试的任务就是回忆在探测数字后边是什么数字;
从回忆数字到探测数字之间是间隔数字,呈现这些间隔数字所需要的时间为间隔时间;
在实验中,他们采用了两种速度来呈现数字——一种是快速的,每秒4个;一种是慢速的,每秒1个——这样,就可以在间隔数字不变的情况下改变间隔时间,从而把信息保存时间和干扰信息这两种因素分离开来;
实验结果:在快、慢两种呈现速度下,被试回忆正确率都随间隔数字的增加而减少,而不受间隔时间的影响;
结论:支持了干扰说,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于干扰信息引起的。
四、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实验——
人物:斯滕伯格
实验内容——
给被试呈现1~6个不等的数字系列,如5,2,9,4,6,之后马上再呈现一个探测数字,要求被试判断探测数字刚才是否出现过,并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反应;
例如,如果探测数字是9,就作出肯定反应;如果是8,就作否定反应,用被试的反应时间作指标;
猜想:短时记忆中被试对项目的提取有三种可能的方式——
结果:实验结果和预测的完全系列扫描的结果一致,说明短时记忆中项目的提取是完全系列扫描。
a.平行扫描(parallel scanning)——
书上定义——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提取;
结果——如果是这样,无论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有多少,提取的时间都应该是一样的。
b.自动停止系列扫描(serial self-terminating scanning)——
书上定义——对项目逐个进行提取,一旦找到目标项目就停止查找;
结果——如果是这样,那么短时记忆中保存的项目越多,反应时间就会越长;另外,由于找到目标项目的搜索(肯定判断)不需要在对剩余项目进行检索,因此,其反应时间要比找不到目标项目的搜索(否定判断)反应时短。
c.完全系列扫描(serial exhaustive scanning)——
书上定义——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检索,然后做出判断;
结果——在这种提取方式下,反应时间仍将是项目长度的函数,但由于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都要对全部项目进行检索,因此他们具有同样的反应时间。
五、工作记忆
No.4:什么是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
书上定义——信息加工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暂时存储和加工的、容量有限的记忆系统。
功能——工作记忆在许多复杂的认知活动中,如问题解决、推理、阅读理解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验——
目的:测定工作记忆容量
方法:阅读广度测试——
过程:测验时,给被试程序不同数量的句子,要求被试认真阅读,并记住每个句子的尾词,并完成阅读理解的测验;
结果:根据回忆尾词的数量以及阅读理解的成绩计算工作记忆的容量。
成分——
人物:巴德利;
组成:语音环路(phonological loop)、视觉空间模板(visual-spatial sketchpad)、情景缓冲器(episodic buffer)、中央执行系统(central executive system)。
a.语音环路——
对象:处理以语音为基础的信息;
组成:语音存储(phonological store)、发音复述过程(articulatory rehearsal process);
语音存储:保持的时间非常短暂,大约两秒之内就会衰退;
发音复述:有助于不断加强要消退的记忆痕迹,使语音信息保持下来;有助于把视觉形式的信息转化为听觉形式的语音信息,从而进入语音存储。
实验——
康拉德等人发现:语音类似的刺激,其回忆的效果差——证明了语音存储装置的存在;
“词长效应”:当词长从1个音节增加到5个音节时,复述花费的时间也相应增长,因此,在给定的时间内复述的次数会减少,回忆量就会降低——证实了发音复述过程的存在。
b.视觉-空间模板——
对象:处理视觉的和空间的信息;
进入方式:直接进入视觉空间模板、以表象的方式进入空间模板。
实验——
干扰范式:比较被试在不同的干扰条件下,执行主任务操纵成绩上的差异;
结果:次任务为言语任务时,它选择性的干扰了言语记忆,不干扰空间记忆;而当次任务为空间任务时,它选择性的干扰了空间记忆,不干扰言语记忆。
c.中央执行系统——
定义:是一个注意资源有限的控制系统。
地位:是工作记忆中最重要的成分。
功能——
协调语音回路和视觉空间模板活动;
注意资源的分配与控制;
选择性的注意以及转换策略。
d.情景缓冲器——
定义:一个用来整合视觉、空间、语言信息的一个成分,是一个有限的空间,用于整合来自语音环路和视觉空间模板的信息。
位置:与长时记忆的相连。
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