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考研磨耳朵:《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文字稿在这里⬇️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有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抒情诗传统
《诗经》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从《诗经》开始,就显示出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二、风雅与文学革新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按影啊后世诗人的创作。《离骚》及《九章》中忧愤深广的作品,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
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创新。陈子昂的诗歌革命主张,就是要以“风雅”广泛深刻的现实性和严肃崇高的思想性,以及质朴自然、刚健明朗的创作风格,来矫正诗坛长期流行的颓靡风气。许多优秀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到清末黄遵宪。都继承了“风雅”的优良传统。
三、比兴的垂范
“风雅”在思想内容上被后世诗人推崇,比兴则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大量存在的兼有比义的兴,更为后代诗人所广泛继承。比兴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
《诗经》于比兴时有寄托,屈原在 《楚辞》中,极大地发展了 《诗经》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而许多诗人,也紧承屈原香草夫人的比兴手法,写了许多富有兴寄的作品。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四、体裁结构、语言艺术
《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的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诗经》其他各种句式当时只是单句,后世演之,遂以成篇。同时,后世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言句和辞賦,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