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讨论一下某up对与再入烧蚀的见解
这篇文章基本可以看作上一篇的续集,这位up主对于阿波罗登月提出了一些见解,并得到了一些结论。但我认为这些见解存在不合理之处,所以写上几篇文章加以讨论。其实,很多人试图通过“硬核”的数学物理知识来反驳一些观点,这是未必恰当的,现实生活中的物理规律及其复杂,比如上篇文章中提到的轨道问题,已经被证明不可解(只有近似解),更不用说依靠高中甚至初中的知识去简单解释。而且小的误差也可能导致最终巨大的谬误(参考由汞蒸气压强计算汞的沸点),所以,当自己的计算与实际不符的时候,其实更可能出问题的,恰恰是“硬核”的计算。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Y4y1V712
免责声明
1、本人水平低下,而且受限于时间因素,没有进行精确计算,也不作为实际再入的参考,如果有人试图按本文中提到的内容再入大气,后果自负((
2、本人完全不知道中国和美国是怎么选择的烧蚀材料,文章只是进行分析。

我们来看这位up主提出的见解和计算,他讲到,飞船的动能和势能很大,隔热大底的升华热很小,美国也没有使用升力式再入技术(这是真的),故阿波罗计划是假的。
当然,受限于当时的计算机技术水平,阿波罗计划的确没有使用升力式再入,选择的是一种半弹道式的再入方法,这使得它需要更多的烧蚀物质。这是阿波罗计划比较落后的一点,现在我国“嫦娥5号”探测器采用“打水漂”的再入方法,其实也正是科技进步,尤其是信息科技进步的表现。
可是,再入所需要的烧蚀材料,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
视频中简单把烧蚀时受到的能量同飞船的机械能划等号,首先就是有问题的,我们知道再入发热主要靠的是空气摩擦发热,这种加热效率是很低的(可以参考高中有的气垫导轨,几百瓦的气泵最后只能托起一个小滑块),大量的能量变成了空气的动能,内能以及辐射。根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部发布的数据来看,神舟飞船再入的热流密度峰值在200-250kcal/m^2s,1995年12月7日,伽利略号探测器以每小时17万千米的速度进入木星大气层(是月球返回的四倍),在那里,热流密度达到每平方厘米43千瓦,因此该探测器三分之二的重量是防热盾的重量,其防热盾在进入木星大气的过程中大部分被蒸发。
材料烧蚀防热的机理,当然也绝非仅仅只有升华,实际上,材料烧蚀的机理,由三者决定:
1、材料本身的高温热解,升华
2、碳化产生的热辐射
我国采用的烧蚀材料主要由硅氧烷组成,高温下,硅氧烷发生热解,生成碳,氢气,水,氧化硅等物质,碳层很黑(字面含义),能很好的热辐射
3、质量引射效应
最关键的效应(但此up完全没有提及),防热层材料升华后,生成的气态物质,能干扰作用在飞船上的激波,从而达到隔热的效果,这个因素占防热材料能防热的很大一部分。
由此可见,防热盾防热,不是简单的升华,而是一系列复杂的机理,从直觉上当然也是这样,如果防热盾仅靠的是升华热,那么应该采用难升华,升华热高的物质,但实际上采用的是易升华,升华热低的物质(关于up在视频中提到的1*10^6的升华热,不是高,而是低了,甚至比水还低)。
up还提到,加厚隔热盾并不能满足再入需求,这里当然要提到烧蚀剂的消耗速率了,烧蚀剂消耗速率可由Arrhenius(阿伦尼乌斯)公式推出

由这个公式可以看到,烧蚀剂消耗的速率和温度并不是线性的关系,而是和1/T呈e指数衰减的关系,而且,如果烧蚀剂碳层很厚,烧蚀剂的消耗速率就会大大减小。
现实是这样的吗?

我们看,阿波罗号飞船采用的是环氧改性酚醛,文献说明,这种酚醛产生的碳化层更厚,高温下热辐射效果更好,而这和我们的推断是一致的。从这里也说明,不同的工况下,决定烧蚀材料效率的主要因素也不相同。
所以说,阿波罗计划再入,是完全可行的,只是其工程设计比较低效罢了,我国的再入更高效,是采用了更先进的技术,而不是阿波罗计划造假导致的。
附录:”神舟“飞船烧蚀材料结构计算公式,引自《神舟飞船烧蚀分析》邢连群




我懒得算了,欢迎大佬来计算(do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