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叶嘉莹诗词里的人生格局

2023-07-26 16:16 作者:阿拉腾乌拉  | 我要投稿

叶嘉莹诗词里的人生格局

清浦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房地产经济学与金融学硕士

13 人赞同了该文章

笔者按:若论对笔者影响最大的当代作家,非叶嘉莹先生莫属。

读者和作者的相逢是一种宿命。我对叶先生的认同源于诗词研读动机的契合: 诗词是陪伴我走过人生最昏暗时期的精神支柱。一如先生所说 “诗词的研读不是我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

花开莲现,花落莲成——同样的动机犹如同样的莲心,开出同样的荷花。“情动于中而形其言” ,叶先生诗词批评的兴发感动说与我的文学审美观相合。认为评判文字内涵的唯一标准便是字里行间蕴含情感的“真挚”程度——当作者胸怀深情切意,经历时间酝酿,落笔委婉克制地表达时,那弥漫在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

叶先生推崇刘勰《文心雕龙》里“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和王国维《人间词话》里“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的诗词批评观点。我常说“文字本身可以说谎,但字里行间的情感说不了谎”、“阅读文字,重要的是感知文字背后,作者落笔时的心绪与情感动机”。

叶先生诗心如水,缓缓心水流淌在古典文学的字里行间,体会文字里那穿越古今的悲欢离合、感荡兴发。先生讲解诗词,娓娓道来,犹如随鹤行空、伴鱼探海,有一种自然而然、出于对文字本身蕴含情感相通的亲切感。自从阅读叶先生的著作、诗词,一一印证、健全自己的文学审美观,一头栽进自己宿命里,仿佛跌入一片深海。


今天详析的是叶嘉莹先生七十年多年前在自己二十岁大学时代写的一首诗里的颈联:

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

晴明半日寒仍劲,灯火深宵夜有情。

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

伐茅盖顶他年事,生计如斯总未更。

加粗的二联同时是叶先生在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园子里拱门的对联。叶先生在2014年对此诗全文有一段自述,在后文供参考。可能因为在时间有限的公众场合讲自己的诗,叶先生的讲解没有像平时讲古典诗词那么浅明。特别是加粗联的讲解,侧重在了内涵引申而缺失了从字面到内涵的过渡,因此笔者斗胆尝试补足这一段过渡。

首先体会此联要明白时代和作者背景。此诗成于1944年八年抗战最后也是最艰苦的一年,“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天色将明未明时的大地是最晦暗低沉的,当时的时事亦是如此。当年叶嘉莹先生是二十岁豆蔻年华在北平读大学,但却已经历了1937年担任公职的父亲因七七事变随国民政府南迁,自此音讯全无;母亲忧思成疾,在1941年不幸去世。此时北平又是沦陷区,环境氛围严峻,叶嘉莹先生一边读书,一边在缺失父母的情况下承担长女责任照顾二个幼弟的生活。所以此诗是蕴含有国仇家恨的大格局的。

上联:入世已拼愁似海。

字面的意思较容易理解,入世就是投身于社会——自从(我)投身于社会以来,在生活里打拼,积累的忧愁已经像大海那样深了。

此联的关键在“已”字:现代人很难体会建国前二十岁的少女写下入世已拼愁似海 的心情。现在二十岁的少年一般在学校或刚开始工作,人生尚未拉开帷幕,而他们诗词多半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是二十岁的叶嘉莹不一样,母亲去世父亲八年音信渺然、生死未卜,独自面对北平沦陷区的肃杀氛围,拉扯二个尚不知人世的幼弟长大,在豆蔻年华过早地承担了家庭生活经营的重担。而自小就是极聪慧善感的叶先生,这种情况下在百态的生活挫折中,积累感触饱含悲伤,心智飞速成长。此时先生又没办法和父母或幼弟倾诉自己的心中的伤悲,只有在和恩师顾随先生通信里才能用诗词表露心迹,所以才说拼愁似海。

下联:逃禅不借隐为名。

逃”表达对一种思想主张的背弃,“禅”指佛教禅宗。古代禅宗影响很大,有些思想独立的人如同反对理学一样反对禅佛,所以往往称为“逃禅”,以表示与普通世人不同。这里“逃禅”的意思是指保持超脱世俗悲苦的宁静心境。“隐”是去山林隐居,自古中国人出世的现实行为。下联含大隐隐于市之意,意思是 (我)保持超脱世俗的宁静心境,却不假借归隐山林作为(保持如此心境的)名义,即在入世的生活中保持出世的宁静之心。

考虑叶先生做此联的时间是大学第四年,以及与恩师通信的背景,我对下联的深层涵义还有一个推测。结合先生的经历,其实不难得出叶先生保持超脱世俗的宁静心境的办法,便是把自己的深厚情感、乃至生命投注在古典诗词的感动兴发里。正如先生所说:

诗词的研读不是我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我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词里边美好高洁的世界,通过诗歌触碰到了(古今中外)那些伟大的心灵和感动。

通过在诗词中与伟大的心灵跌宕摩擦,体会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辛悲哀苦,心路曲折。从而明白每个人经历的苦难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由心而发“舍小我而成大我”的觉悟。所以在我眼里叶先生的“逃禅”其实就是投注到古典诗词研读中,从诗词中汲取养分从而保持超脱世俗的宁静心境。按这个方向理解,“不借隐为名”隐含的是向恩师表露自己将投身于诗词文化传播工作(教职)的心迹,而非含英咀华、只满足于超脱自身苦难的隐士式独善其身。慈航普渡心如此!

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

按这种理解回看这二联,思路就清晰了:

入世已拼愁似海 讲的是过去、现实的苦难和小我的挣扎;

逃禅不借隐为名 说的是未来、精神的超脱和大我的奉献。

连起来讲的是:自从(父母离去)我投身社会以来,在生活中打拼,积累的忧愁已经像海一般深广了;但是我(通过研读诗词而得到)超脱世俗的宁静心境,却不是单纯为了满足自己隐士式的独善其身为目的。

1944年叶先生在国家前途动荡的时局里,在豆蔻年华承担家庭生活重担的悲苦生活中,考虑的是要以无生的觉悟,做有生的事业,把诗词的美好之处传播发扬,普渡众生。二十岁的叶先生写的这首诗,是何等的觉悟与荷担?

但凡好诗一定会有一份真挚的感情在里面,可是一般人最真挚的感情往往都是一己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纵观古今,唯有杜甫用一生实践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叶先生勤勉授业解惑的七十年,难道不是用生命去实践自己的理想志意,矢志不渝的七十年吗?

叶先生自评二联:要以悲观的心情、过乐观的生活。如何理解呢?

木心先生说“悲观是一种远见”。既然选择入世的生活、传道授业,便避免不了会遇到挫折磨难、人情冷暖,毕竟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而悲观是对未来将遇困苦的一种预见:一开始便有对自己经手的事与业将无法顺利完成的心理及现实准备,从而在实际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能有所应对。“以悲观的心情”对应“入世已拼愁似海”,曾经遇到的忧愁,预见他们在未来还会出现。

过乐观的生活意为活在当下。如果以悲观的心态过悲观的生活,那就只剩下愁眉不展。必须像叶先生的诗句里那样从物质的悲苦里超脱出来,拥有精神追求,从而获得的宁静心境。按尼采的话讲,便是

There is only one heroism in the world: to see the world as it is and to love it.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便是是认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当一个人的心真正宁静下来,生活的本真和目的便会浮现在眼前,而我们需要做的便是脚踏实地积极过好眼前的每一天,在日常里实践自己的理想意志。是谓过乐观的生活。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生于北京,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及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著有《唐宋词名家论稿》《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等。


这本册子里面选了我的诗,是我七十多年前的作品,1944年我在大学读书时候的作品。1944年,那是我们八年抗战的最后一年,是抗战的最艰苦的阶段。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我当年是在初中二年级的暑假。加上高中三年,大学四年,这八年我读书是在沦陷区里度过的,所以当年我们的老师、同学都有很多随国土沦亡的悲慨。

我是偶然因为天气的变化,秋天来了,我就写了几首感秋杂诗,给我的老师顾随看,顾随先生就和了我六首诗,然后到冬天我就又和了老师六首诗,老师又和了我六首诗,所以加起来有二十几首诗。

后来到了冬天,北京的冬天,我们现在是在北京,大家都很熟悉,有的时候北京的冬天风雨严寒,北风怒号,我记得那个时候我在老家,常常听见风吹过去,像吹哨子一样吹过去的,所以我就写了那一首,是其三。

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

晴明半日寒仍劲,灯火深宵夜有情。

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

伐茅盖顶他年事,生计如斯总未更。

“尽夜狂风撼大城”,沦陷的北平,你听到冬天夜里寒风怒号,好像整个城都被吹动了,一夜狂风很大。

“悲笳哀角不堪听”,当我们在沦陷区的时候,有的时候深更半夜,酒醉的日本兵就唱着他们的歌,从大街上走过,他们的战车从马路上开过,当时他们也关了我们很多沦陷区的爱国人士,半夜里面,在北大红楼那边可以听到里面日本人用刑,而我们被关进去的人他们那种惨叫的声音。

可是那个时候毕竟已经是抗战的最后一年,1945年我们就胜利了,有的时候也有一些好的消息传来。“晴明半日寒仍劲”,有的时候天气也是偶然间下雪之后,晴了很暖和,可是第二天又是风雨交加,就像我们国家抗战的消息,有一些好的消息,有的时候又是坏的消息。

“灯火深宵夜有情”,我当时一个女孩子,而且我父亲在后方八年没有音信,母亲已经去世了四年,那个时候我带我两个弟弟在北京,我是说不管外面的天气多么寒冷,多么热烈,但是我自己在我的房间里面,有一盏灯,有一炉火,我觉得我还是有希望的,我们的抗战会胜利的,我父亲是会回来的,所以“灯火深宵夜有情”。

后面两句,“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我的学生张静让我选这首诗,她说她喜欢这两句。说一个人除非你不想负责任,除非你对世界不关怀,如果你对世界关怀,如果你想为这个国家社会做一些事情,如果你要负责,你不但有劳苦,你也会甚至遭到责备,所以你要“入世已拼愁似海”,我就要忍受这个。“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这是我常常跟我的学生说的两句话,说要以悲观的心情过乐观的生活,要以无生的觉悟做有生的事业。尽管你对于社会很多让你失望的事情以悲观的心情,但是我们要抱乐观的态度。无生的觉悟,就是说你不追求世界上的一切的名利,没有一切这样的贪求,你的内心不被世俗所左右,不被荣辱打击。可以说是有逃禅之心,但是没有跑到庙里面去,也没有到山里面去,有这种关怀,忍耐了这种痛苦,但是不假借隐为名。

“伐茅盖顶他年事”,如果人要老了,要找一个房子住,那个时候我还不到二十岁,所以我说“伐茅盖顶他年事,生计如斯总未更”。我的人生就是如此决定的,我不会改变的,就是以悲观的心情过乐观的生活,以无生的觉悟做有生的事业。这都是少年的狂言,请大家不要见笑,谢谢。

视频:

叶嘉莹:我二十岁时的抗战诗view.inews.qq.com/a/2015090202478300?startextras=0_af2da636baad7&from=xw_dcytcios


叶嘉莹

摇落

1944年秋

高柳鸣蝉怨未休,倏惊摇落动枝头。

云凝墨色仍将雨,树有商声已是秋。

三径草荒元亮宅,十年身寄仲宣楼。

征鸿岁岁无消息,肠断江河日夜流。

叶嘉莹

晚秋杂诗五首

1944年秋

其一

鸿雁来时露已寒,长林摇落叶声干。

事非可忏佛休佞,人到工愁酒不欢。

好梦尽随流水去,新诗唯与故人看。

平生多少相思意,谱入秋弦只浪弹。

其二

西风又入碧梧枝,如此生涯久不支。

情绪已同秋索寞,锦书常与雁参差。

心花开落谁能见,诗句吟成自费辞。

睡起中宵牵绣幌,一庭霜月柳如丝。

其三

深秋落叶满荒城,四野萧条不可听。

篱下寒花新有约,陇头流水旧关情。

惊涛难化心成石,闭户真堪隐作名。

收拾闲愁应未尽,坐调弦柱到三更。

其四

年年樽酒负重阳,山水登临敢自伤。

斜日尚能怜败草,高原真悔植空桑。

风来尽扫梧桐叶,燕去空余玳瑁梁。

金缕歌残懒回首,不知身是在他乡。

其五

花飞无奈水西东,廊静时闻叶转风。

凉月看从霜后白,金天喜有雁来红。

学禅术必堪投老,为赋何能抵送穷。

二十年间惆怅事,半随秋思入寒空。

顾随

晚秋杂诗六首用叶子嘉莹韵

其一

倚竹凭教两袖寒,何须月照泪痕干。

碧云西岭非迟暮,黄菊东篱是古欢。

淡扫严妆成自笑,臂弓腰箭与谁看。

琵琶一曲荒江上,好是低眉信手弹。

其二

巢苇鹪鹩借一枝,鱼游沸釜已难支。

欲将凡圣分迷悟,底事彭殇漫等差。

辛苦半生终不悔,饥寒叔世更何辞。

自嘲自许谁能会,携妇将雏鬓有丝。

其三

青山隐隐隔高城,一片秋声起坐听。

寒雨初醒鸡塞梦,西风又动玉关情。

眼前哀乐非难遣,心底悲欢不可名。

小鼎篆香烟直上,空堂无寐到深更。

其四

旧殿嵯峨向夕阳,高槐落叶总堪伤。

十年古市非生计,五亩荒村拟树桑。

故国魂飞随断雁,高楼燕去剩空梁。

抱穷独醒已成惯,不信消愁须醉乡。

其五

一片西飞一片东,萧萧落叶逐长风。

楼前高柳伤心碧,天外残阳称意红。

陶令何曾为酒困,步兵正好哭途穷。

独下荒庭良久立,青星点点嵌青空。

其六

莫笑穷愁吟不休,诗人自古抱穷愁。

车前尘起今何世,雁背霜高正九秋。

放眼青山黄叶路,极天绝塞夕阳楼。

少陵感喟真千古,我亦凭轩涕泗流。

叶嘉莹

羡季师和诗六章,用《晚秋杂诗》五首及《摇落》一首韵,辞意深美,深愧无能奉酬。无何,既入深冬,岁暮天寒,载途风雪,因再为长句六章,仍叠前韵。

1944年冬

其一

一杯薄酒动新寒,短笛吹残泪未干。

楼外斜阳几今昔,眼前风景足悲欢。

生机半向愁中尽,往事都成梦里看。

此世知音太寥落,宝铮瑶瑟为谁弹。

其二

庭槐叶尽剩空枝,一入穷冬益不支。

日落高楼天寂寞,寒生短榻梦参差。

早更忧患诗难好,每话艰辛酒不辞。

昨日长堤风雪里,两行枯柳尚垂丝。

其三

尽夜狂风撼大城,悲笳哀角不堪听。

晴明半日寒仍劲,灯火深宵夜有情。

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

伐茅盖顶他年事,生计如斯总未更。

其四

莫漫挥戈忆鲁阳,孤城落日总堪伤。

高丘望断悲无女,沧海波澄好种桑。

人去三春花似锦,堂空十载燕巢梁。

经秋不动思归念,直把他乡作故乡。

其五

滚滚长河水自东,岁阑动地起悲风。

冢中热血千年碧,炉内残灰一夜红。

寂寞天寒宜酒病,徘徊日暮竟途穷。

谁怜冬夜无人赏,星影摇摇满太空。

其六

雪冷风狂正未休,严冬凛冽孰销愁。

难凭碧海迎新月,待折黄花送故秋,

极浦雁声惊失侣,斜阳鸦影莫登楼。

禅心天意谁能会,一任寒溪日夜流。

顾随

七言长句五章再用叶子嘉莹晚秋杂诗五首韵

其一

心波荡潏碧溪寒,意绪焦枯朔雪干。

扫地焚香总无赖,当歌对酒愧清欢。

大星自向天际堕,太白休登楼上看。

此调明知少人识,朱弦一拂再三弹。

其二

颠危正要借筇枝,一木难将大厦支。

投宿群鸦影凌乱,归飞双雁羽参差。

无多芳草美人意,有限黄绢幼妇辞。

乞与法衣传不得,南能一命记悬丝。

其三

祗树园居舍卫城,海潮音发大千听。

无生法忍众生度,希有世尊同有情。

物化神游犹外道,菩提般若亦常名。

一心朗朗明如月,陵谷沧桑任变更。

其四

端阳一去过重阳,霰雪交飞益感伤。

四海扬波淹日月,九州无地老耕桑。

休夸汉代金张第,不羡卢家玳瑁梁。

几案无尘茶饭好,十年前是白云乡。

其五

当年相遇桂堂东,此际全非昨夜风。

澹澹月痕眉样子,摇摇窗影烛花红。

间关绝寒人空老,濩落生涯天所穷。

唤起当筵龙象众,神槌一击碎虚空。

The End

编辑于 2021-07-25 22:00


叶嘉莹诗词里的人生格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