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中的戏曲记忆】邀您走进——常香玉与“花木兰”
【银幕中的戏曲记忆】邀您走进——常香玉与“花木兰”
https://mp.weixin.qq.com/s/mvZu6ic3ToiscZF010Eu7w
梨园乡韵
《银幕中的戏曲记忆》
戏曲在中国百姓文艺中悠久而成熟
电影是依靠现代工业技术形成的大众娱乐
20世纪初期电影刚刚从西方传入中国
东西方的大众文艺也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银幕上的戏曲记忆由此诞生
或许,您曾被大银幕上那动人的传奇
脍炙人口的唱腔深深打动
某些戏曲电影至今依然影响着我们的审美
占据着我们的艺术回忆
今天我们邀您重温那些经典片段
去探寻,当年的震撼是否还在您心中萦绕
没有半点衰减呢?
常香玉与“花木兰”
优秀的戏曲电影,一定在它的形成初期,经历了市井、剧场、年代、大众审美的大浪淘沙,它们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文艺的进步,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对待艺术的态度,从黑白片到当今的数字电影,我们会逐渐领略到戏曲其实在默默地成长,并不张扬地与时俱进。下面,我们一同走进豫剧电影《花木兰》。

豫剧《花木兰》当中“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唱腔,几乎成了一个时期的流行歌曲,听着这洒脱、豪迈的豫剧唱腔,相信很多中国人都能够说出这出戏的名字,并且也都能够说出演唱者的名字。花木兰,一个永远活在中国人心里的传奇艺术形象。常香玉,一个被载入中国戏曲史的传奇豫剧大家。曾几何时这两个美丽的名字几乎让我们分不清谁是人间常香玉,谁是戏中花木兰?

说起常香玉,这个题目非很大,无论是她的传奇坎坷,还是不绝于耳的经典唱段;无论是她的戏比天大,还是她的宽广胸襟,每一个方面似乎都能写一本书,中国人印象里,第一个最丰满、最生动的花木兰形象是常香玉留下的。

抗美援朝时期,政府发出号召,要全国人民捐献飞机、大炮,常香玉知道后就同丈夫商量要为国家捐一架飞机。他们决定在各地举办演出,将演出所得到的钱用来捐赠飞机。她的丈夫陈宪章先生特地为此写了剧本《花木兰》,常香玉就带领剧社把这出戏从河南开封、郑州、新乡,一直唱到了湖北、湖南、广东,总共演出171场。按照建国初期的货币面值计算,收入是十五亿一千余万元,豫剧电影《花木兰》,不仅唱出了花木兰的爱国热情,也唱出了常香玉的一片丹心。
下面,心怀感动与崇敬,让我们重温经典,邀您欣赏豫剧艺术片《花木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