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有娃请注意!“疱疹侠”来势汹汹,不少医院日均接诊过百
今天一大早上班
同事粒粒顶着一双“熊猫眼”
刚到办公室
就梨花带雨地说起了自己这几天的经历
太太太难熬了!我家娃这几天,反复高烧、咽喉长疱疹,喂啥啥不吃……更烦人的是,老大还没好利索,老二又无缝连接续上了,全家人仰马翻……

这一切的“根源”
都来自于——疱疹性咽峡炎

每次这货一来
都有一大波小朋友被“放倒”
多家幼儿园甚至被迫停课
今天就带大家
摸清它的“底细”
疱疹性咽峡炎喜好侵袭1-7岁的小儿,尤其是5岁以下娃。(不代表其他年龄段不会感染,有些家长都中招了~)

在南方,尤其是华南,夏天是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期,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医生表示:“近期,前来医院发热门诊及儿科门急诊就诊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非常多,每天平均达到100多例,占发热患儿比例近50%,儿科病房几乎每天都要收治因高热惊厥住院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
每年的五、六、七月是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病高峰期,去年由于疫情原因,幼儿园和小学停课,孩子很少患病普遍没有免疫力,从而导致今年易感人群扩大,产生了叠加效应。”
疱疹性咽峡炎发作时主要有以下几个症状:
咽部、软腭、扁桃体等部位起1-2mm的疱疹溃疡。
突然高热,反复难退,体温一般在37.7~40℃,少数可达41℃甚至更高,可诱发惊厥。
咽痛,疼痛到可使孩子流口水、拒食、烦躁不安、哭闹不止。
婴幼儿发病时可伴有呕吐或头痛,少数患儿有腹痛、肌痛。


一提到手足口病,很多家长都表示“这货我熟”,但说到疱疹性咽峡炎,家长们有点懵圈了。

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都是由肠道病毒所引起传染性疾病;
被它们盯上,不仅会发烧,娃的口腔内会长小水疱和溃疡;
主要经过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接触患儿鼻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传播。
不同之处在于:
①病原学有点区别
虽然说都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但有些细微的区别。

②发烧程度不一样
手足口病的发烧,往往更加温和一些,以中-低热为主。
疱疹性咽峡炎往往一来就是高烧。
③出疱疹的位置不同
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主要位于咽喉部位。
手足口病口腔疱疹主要位于上颚,可蔓延至咽喉,另外,手、足、臀部甚至躯干等部位也会出现疱疹。

④发病风险不同
疱疹性咽峡炎虽然可能合并细菌感染,但出现脑炎等并发症的几率小,极少出现严重并发症和重症病例。
手足口病却有1%左右的重症病例。
尤其是3岁以下的娃,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有时候甚至危及生命。

疱疹性咽峡炎没有特效药!
娃一旦患病,会导致咽喉痛、发烧,吃不好、睡不好、极其不舒服。
这时候,靠谱的护理妙招很关键!
发热的护理
当体温超过39℃时,应服用退烧药。
比如,对发烧超过38.5℃的娃,可使用布洛芬或乙酰氨基酚退热。
专家提醒:
因为婴幼儿高热易引起高热惊厥,服用退热药后大约需要半小时以上时间体温才会逐步下降,所以一定要同时配合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法。
疱疹性咽峡炎是病毒导致的,所以除了合并扁桃体化脓、溃疡,严重口腔炎,一般情况下不推荐使用抗生素,因为反而会导致宝宝体内菌群紊乱。

饮食方面
①选择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食物,如牛奶、蛋羹等。
②鼓励孩子多喝凉白开水,可以镇痛且能冲刷创面。
③实在难受可以吃点冰淇淋,接触低温甜食可以帮娃降低疼痛感。当然要在健康状况许可的前提下吃,且吃完后建议喝温开水漱漱口。

出现这些症状,及时复诊
疱疹性咽峡炎绝大部分是自愈性的,大约过个7-10天,大多数宝宝能自愈。
但出现以下情况,警惕重症:
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9℃,给予退烧药,退烧效果不好。
可疑神经系统症状:如精神萎靡,频繁惊跳,肢体抖动、手脚乏力,翻白眼、眼球震颤,眼神涣散等。
可疑循环异常:皮肤有花斑纹,面色苍白、冒冷汗、反复呕吐、心跳加快、血压低或者血压高等。

1.我家娃打了疫苗,为啥还是得病了?
现在只有EV71疫苗,只能对付EV71(肠道病毒71型),对其他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肠道病毒是无效的。
针对其他肠道病毒血清型的疫苗,尚在研发中。
虽然EV71疫苗不能预防所有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但会显著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
建议≥6月龄的宝宝,在流行季节前2月接种EV71疫苗,接种年龄越早越好,最好在12月龄前打完2针。

对于5岁以上儿童,感染和发生重症病例的可能性小,不推荐接种。
2.得过疱疹性咽峡炎,还会再得吗?
答案是:会!
前面的表格里也提到了,大概有20来种病毒可以引起疱疹性咽峡炎,而得一次之后产生的抗体,只能预防再次感染同样的病毒。
所以理论上来讲,孩子有反复多次的得疱疹性咽峡炎的可能。

与其纠结这,不如把以下四点预防措施记记牢!
✎ 不聚集
人多地方少去挤,防止交叉感染。
当然已经得了手足口病或者疱疹性咽峡炎的孩子,至少需要隔离两周。
✎ 勤洗手
饭前便后,都要洗手。特别在游乐场玩过,一定要及时洗手。
✎ 勤清洁
孩子餐饮具、奶瓶使用前要煮沸或高温消毒;
玩具及地面、家具等表面要每周清洁;
尿布、毛巾、衣物、被褥等应经常换洗与晾晒。
✎ 多通风
家中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来源:深圳市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