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影响
《影响》 近藤史惠 83个笔记 ◆ 译者序 >> 对于这种写作结构,近藤史惠在采访中说:“从客观角度审视的话,这样的故事似乎不可能发生,希望借助类似于我本人的小说家角色的出场能让虚构更显真实。” ◆ 1 >> 而实际上,我还从没遇到过哪个人口中所说的“有意思的人生”是真正有意思的,他们不过是把“跌宕起伏”形容为“有意思”而已,大多数时候甚至算不上跌宕起伏,不过是自我陶醉罢了。 >> 构思情节与结构就像是绘制地图,并不算难,而实际的写作则更像是手握地图在人生地不熟的夜路上踽踽独行。即便地图绘制得再详细,四周的风景再美丽,也不一定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而且,我这个人还比较喜欢拿着简单的地图,走一条不怎么浪漫的路。 >> 保持适当的距离,互相尊重,不伤害对方,好好享受在一起的时间,这才是我认可的相处之道。 >> 当然,的确有那种以前发生过争执的老朋友,但如果能互不伤害的话肯定是更好的。而我自己是不会和曾经呵斥过、伤害过我的人做朋友的。我不会与之争辩,但会默默保持距离。 >> 我孤独地来到这个世界,也注定要孤独地度过一生。 >> 构造虽然一样,楼里的感觉和味道却完全不同。一旦迷路,不安与恐惧就会如潮水般涌上来。 >> 对于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母亲而言,争先恐后地赢取幸福与财富的想法,简直就像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情。 >> 小孩子并不是一无所知。 ◆ 2 >> 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总是和同一团地的孩子待在一起,但是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我越来越看重对方的性格以及与我是否合拍。 >> 飞向没有悲伤的、自由的天空。 >> 张开翅膀,向前飞翔。 >> 令人难过的并不是里子的威胁,而是把她逼迫到这个地步的世界也有我的参与。 >> 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填补性教育与漫画之间的鸿沟,却也朦胧地意识到:性是生孩子所必需的,是人与人之间相爱的证明,但有时也伴随着暴力。 >> 故事中的王子惨遭斩首,公主被强暴。当时,我还不是很清楚“被强暴”的具体含义,却也隐约察觉到应该与性有关。我意识到,被暴力地强迫发生性关系,就是“被强暴”。 ◆ 3 >> 不管未来是好是坏,都无法改变。既然这样的话,还是什么都不知道好一些。 >> 就像一艘在风平浪静中航行的船突然迷失了方向,像是遇到了一场暴风雨,无论如何也逃不掉,一不小心甚至可能命丧黄泉。 >> 长大后回想起那段时光,好像有无数种可以避免或预防的办法,但是当时没有任何人向我们伸出援手。 >> 即使现在已经长大成人,我依然没有停止画线,通过画线的方式隔离不同的事物。 >> 直到现在,我仍然常常孜孜不倦地画线,直到将自己置于线外。我和他们不同,我没有任何价值。我将自己与美好的事物隔离开,独自吞咽着世界的不慈悲。 ◆ 4 >> 这样的场面已经成为“常态”。只不过,这一次的“常态”恰好伴随了死亡而已。 >> 当时的我还以为大人是一种和小孩子不同的生物,成为大人的一瞬间,快乐也好,内心的悸动也好,都会变得多余。 >> 残酷与友好经常和谐地共存于同一个地方。 ◆ 5 >> 比起侥幸心理,对真相一无所知的恐惧更加令人痛苦。 >> 我一直行走在刀刃上,至今没有摔下来,纯粹是因为幸运,可我的脚底早已伤痕累累。 >> 等到我明白自己也有幸福的权利,是在十年后、二十年后,总之,是在十四岁的我根本无法想象的遥远的未来。 >> 我们早已没有了自由,只有男生才能在暑假骑上自行车出门远行。 >> 我们如果想自由地出门远行,就会面临杀死别人或者被别人杀死的选择。非此即彼。 >> 我担心错误被纠正,却依旧沉睡不起。 ◆ 6 >> 虽然只是向“喜欢”的池水里滴入一小滴“厌恶”,可滴多了,池水的颜色就变了。 >> 一旦父母做出决定,我们根本无力抵抗。像任性的小孩子那样,在地上打个滚,大哭一通就会管用吗? >> 大人们总爱不懂装懂。 ◆ 7 >> 我的脖子上缠了一圈又一圈的绳子,随便一拉,我的身体便会瞬间吊起,成为一具吊死尸。手握绳子的可能是里子,也可能是别的什么东西。 >> 原来亲昵会化为诅咒。 >> 失去什么的时候,就连那些刻薄的话都能让人感到安慰。 >> 一旦在书中发现一个比我还孤独的人,我就像找到了一个新朋友。比起那些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我更热衷于书中失恋的情节。我比任何人都更希望遇见孤独又悲伤的人 >> 被爱的人所爱,哪怕只能共度一刻就已经很幸福了。在相爱时失去对方,至少不会有背叛或失望。 >> 我并不是想感受幸福,我只是想贴近他人的灵魂。允许我接触灵魂的人,只存在于书中。 ◆ 8 >> 被人过于惦记,对她而言想必也是一种负担,就算以后有机会再见,我也会对此绝口不提。 >> 但希望她能接受我默默的思念,因为每当我想起朋友的笑脸,就总会愿意去相信:世界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 >> 要追溯到什么时候,我们才算得上是毫无过错的呢?我们是不是不应该活在这个世界上?可我们已经来了啊。 ◆ 9 >> 这就是我生活的世界。她们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并对此深信不疑。 >> 只是,比起那些善待过我的人,我更加记得她们的冷眼与嘲笑,时不时便会想起。明明这辈子都不会再见,甚至连名字也已经忘记了。 >> 像是被硬塞进一个逼仄的小箱子里的少年时光即将结束,我觉得成为大人后的自己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 10 >> 我知道的,这个世界不可能会那么温柔。就算会,我也不值得。我太习惯这种感觉了。 >> 我觉得人一旦脱离轨道,根本就没有从头再来的机会。 ◆ 11 >> “应该是因为太害怕失去吧?写小说的人想象力丰富,所以总是在思考结局。” >> 让我别担心失去,等于让我放弃呼吸。 >> 家人不可选择,无法奢求太多。 >> 时代已经改变了。我们得不到父辈那样的工作,也无法获得他们那么高的收入,我们必须拼命争夺为数不多的“椅子”。 >> 像她那样很快就会喜欢上别人,也很快就会受到别人喜欢的人,去哪里都能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 我并不觉得难过,那仅仅意味着我曾经抛弃的东西,现在别人也把它抛弃了,仅此而已。 >> 大人根本不值得信赖。他们只在自己兴致上来的时候把孩子教育一通,却几乎没有人真正愿意对孩子伸出援手。 >> 本可以回答这些问题的人,却只是装出了一副大人的样子。 >> 我要离开这里,谁也不能阻止我。 ◆ 12 >> 这个人,当自己的认知与我的认知出现差异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认为我是错的,并对此深信不疑。如果他是专家,我是个不学无术的行外人也就算了,可他连自己根本不清楚的事情也是如此。 >> 选择做一个白痴就可以获得疼爱,会招人喜欢,可以活得更加轻松。代价就是——没人会把你当人看。 >> 不管怎样都很麻烦,既然都很麻烦的话,不如索性沉默下去。 >> 我感觉自己似乎化身成了一粒小小的沙。独居的孤独和解脱感,就算在这里客死他乡也无人在意的孤寂,一切都如此契合。 >> 我将成为融入东京夜色里的一粒沙,没人想将我捧起,眼前永远是陌生人。 >> 就算在工作上遇到性格不合的人,只要认识到这只是短期情况,就可以相安无事。本质上,这也许就是某种放弃。 >> 就算没有死,受到性侵也等于杀死了灵魂。 ◆ 13 >> 小说就像一匹野马,有时甚至连作者也无法驾驭,所以我不能轻易接受对方的要求。 >> 从她说出口的那一刻起,事实就一点点开始变质了。再经过我的消化与加工,最后就算能作为小说呈现出来,应该也和她的期望相去甚远。 ◆ 14 >> 人不会轻易接纳我,但城市会。 >> 男人们肯定不会因为忙工作而被别人说成是“由着自己的性子”。三十岁以后,我总是对这些不平等分外敏感。 ◆ 16 >> 小时候,朋友就是整个世界。那个时候,频繁经历的离别和今天刻意选择的漂浮不定的生活完全是两码事。 >> 不应该轻易回想往事的。那里埋着的只有伤口,每次挖开来都丝丝作痛。 >> 我觉得吧,没有人能真正改变别人的人生。 >> 到了一定年纪后,一年的时间眨眼就过去了。像我,回想起来的话,除了工作和旅行,没有什么值得谈的事情。换句话说,这就是安稳。 ◆ 17 >> 我们是肮脏且罪恶深重的、狡猾的大人,但某些瞬间,我们也可以变回初中生。 >> 虽然不全是美好的回忆,也有一大把讨厌的事情,我们还都是狡猾的人,但那个时候,我们曾握紧彼此的双手。 ◆ 18 >> 我们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却在彼此分开的时候也依然牵扯在一起,今后也将继续牵扯下去。 >> 但是能做个小说家就已经是万幸了。我身体不太好,无法胜任高强度的工作,又不擅长与人打交道。做个小说家至少可以让我与人保持适当的距离,拥有自己的工作节奏。 >> 你尽情赞美自己的人生,没有人愿意关心我们这些轨道外的人。 >> 每天都活在狂风暴雨之中,我现在依然无法消除对大人们的不信任感,虽然自己早就已经是个大人了。 >> 小的时候,关系最好的朋友就是最珍贵的宝藏,似乎总是带着恋人般的亲密和占有欲,几乎没有什么能与失去朋友的悲伤匹敌。 >> 时间一去不复返,从别人口中讲述出来的故事,那是挽回时间唯一的办法。 >> 哪有人会每天都设想自己或者重要的人第二天就会死掉?我们只会被突如其来的永别搞得手足无措,永远如此。 >> 我从来没有写过自传性的故事,我平淡无奇的生活并不足以支持我写出别人跌宕起伏的一生。不过,我将自己打碎,把碎片融进了每一个故事里。 >> 先找到终点,中途就不会迷路。如果写到一半对结局不满意,推翻重写就好了。而且,大多数情况下都得重写。 >> 幸福吗?有价值吗?她们不再遵循他人的评价标准,只是不停地前行,直到道路的尽头。她们打破所有藩篱,无拘无束。 >> 难免会受伤,难免会受挫,难免会失去,难免会变老,但是未来永远握在我们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