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铃卧推触不触胸?

我们在做杠铃卧推时会遇到一个常见的问题——“杠铃要不要触胸”。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实际上,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看做法、看目的。那么在这篇文章中我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先简单说一下为什么会有人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看法。
学过一点解剖的训练者都知道,胸肌跨越盂肱关节,主要功能是内收,也就是大臂的运动会导致胸肌的拉伸和收缩。

那么在做卧推的时候,随着杠铃的下落大臂往后运动,胸肌也跟着拉长,然后大臂到达某个后伸幅度时,不仅胸肌有很强的拉伸和受力感,而且大臂就不能进一步往后伸了,不然就会感觉到肩疼。
无数的实践告诉我们,在这个幅度下,杠铃是碰不到胸的。于是有人说,杠铃卧推练胸肌不需要杠铃触胸。
这时,另外有的训练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增肌的训练重在离心破坏,应该让胸肌尽可能拉长,那既然杠铃还有下降的余地,就说明还有大臂后伸的余地,因此要进一步下落杠铃至极限,达到触胸的状态,实现最大幅度的大臂后伸以最大幅度拉伸胸肌。
于是他们通过某种做法,真的做到了杠铃触胸,然后说,杠铃卧推要触胸。只不过这个做法基本上不是他们以为的大臂后伸。
交代完背景,我们进入正题。我们来剖析动作的实质,只看“杠铃到哪里”太肤浅了。
做卧推时杠铃触不触胸不是简单的“大臂运动幅度”的问题,卧推这个动作不仅肩关节在动,肩胛骨也会动,让杠铃实现最大幅度的下落,光靠大臂后伸是不够的,还得靠肩胛骨的后缩。
我们可以自己测试一下:
凭空模拟做卧推时的离心过程,慢慢下落大臂;
下落到大臂和身体平行的时候,将注意力放在肩胛骨上,尽量保持它们不要后缩,再进一步尝试大臂后伸;
达到肩不发生旋转的极限幅度,看一下你的虎口是否和胸平齐。
对于大部分人,你们会发现虎口距离胸还会有一定距离,也就是杠铃是碰不到胸的。那怎么才能触胸呢?——让肩胛骨后缩。

这叫肩复合体的联动。虽然肩关节的运动范围非常大,但大臂毕竟不是像一根棒棒糖一样悬浮在肩关节内,股骨头和肩胛骨之间是有韧带相连的,所以当我们后缩肩胛骨时,大臂也会跟着往后运动,能让杠铃实现更大范围的下落,实现杠铃触胸。
不仅能让杠铃触胸,做过哑铃卧推的训练者更会发现,你甚至能够通过肩胛骨的后缩实现比推杠铃更大的运动范围。
通过肩胛骨的后缩来实现触胸是正确的做法,但有的训练者并不知道这一点,只想着让大臂往后运动,但我们的骨关节结构不允许进一步大臂后伸了,于是他们只能通过肩关节内旋的形式来“强行”让杠铃触胸,最后的结果是肩疼。
读到这,至少你已经知道了,要想让杠铃触胸,必须靠肩胛骨后缩配合。
那我们这两种做法有什么区别呢?要对比两种做法,要控制很多变量,对比时我会控制主要的变量,但可能无法全面考虑,所以大家重在学习分析方式,而不是字面结果。
首先不管哪种做法,肩胛骨都要尽可能稳定。对于不触胸的做法,稳定的方式是肩胛骨后倾在额状面,而不刻意的进一步后缩;对于触胸的做法,稳定的方式是全程发力让肩胛骨保持后缩。ps:动作过程中肩胛骨肯定会有轻微的运动,正常。
在负重一样的情况下,我认为“不触胸”的做法对胸肌的刺激更好。因为不触胸相比触胸,阻力力矩会更大,胸肌需要发更大的才能完成动作。

图中的双箭头为两种做法下负重的力臂,当负重一样时,左边也就是不触胸做法力矩更大。而在这两种情况下,胸肌的力臂并没有太大变化,因此在不触胸时胸肌必须发更大力才能推起。当然,三角肌前束也得多发力。
同理推断,触胸做法能推起更大重量,但是肱三头肌参与也会多一些,因为手臂伸直的幅度更多。
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增肌就用不触胸做法,增力就用第二种做法呢?
不是。
对肌肉的刺激分代谢压力和机械压力,我们要用各种动作技巧、训练元素的组合,实现全面的刺激,因此这两种做法不是非此即彼的,哪怕你只有一个训练目标。
所以我的建议是,如果你的目标是增肌塑性,那么中小强度(10RM以下)主要采用不触胸做法,中大强度尤其是大强度(大于10RM)采用触胸做法,综合来看既能有效刺激胸肌又能有助于安全推起大重量;如果你的目标是增力,那么哪怕热身组也要保持肩胛骨后缩,以熟悉动作模式。
不过要完成一个卧推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并且安排训练计划以实现训练目标需要正确组合训练元素,因此大家可以在我建议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多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以主宰自己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