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曹魏帝陵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曹操在群雄混战中,逐渐占据了中原地区,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控制了东汉朝廷。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废掉汉献帝,受禅登基,建立了魏国,定都洛阳。史称'曹魏'.。自此,魏蜀吴三国鼎立。
曹丕(187年-226年),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曹丕文武双全,八岁能提笔为文,善骑射,好击剑,通晓诸子百家学说。
曹丕是中国三国时代杰出的诗人。曹丕诗歌形式多样,以五、七言为长,语言通俗,具有民歌精神。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魏文帝曹丕继位后想杀掉与自己有夺嫡之争的曹植。就找了个借口,命令其弟曹植在七部之内写成一首诗,否则。才气超然的曹植在七步之内含泪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看到这首诗,魏文帝曹丕不得不放了曹植。
黄初元年 (220年),魏文帝曹丕采纳了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采用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用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有名望,善识别人才的官员任“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九品中正制的实质就是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老百姓只能望洋兴叹。
魏文帝曹丕为了早日实现统一大业,呕心沥血。魏文帝曹丕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魏文帝曹丕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了在西域的建置。
黄初七年(226年)正月,曹丕在第三次征东吴无果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了洛阳的宫殿。五月丙辰日(6月28日),身心疲惫的曹丕自知无力回天。急命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受领遗诏,共同辅佐嗣主曹叡。同月十七日(6月29日),曹丕去世,时年四十岁。黄初七年(226年),魏文帝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在位执政七年。
曹丕看到战乱频发,大量帝陵被盗掘后,专门发布文告,修建帝陵不树不坟,不设立墓碑和神道碑,不准陪葬大量金银珠宝。曹丕谥号文帝,庙号高祖,葬于首阳陵。
河南洛阳偃师首阳山南麓靠近邙山下的历史古村石桥村,村东北有一大冢,高约7米,因为周边取土,面积不大,传为曹丕冢,是曹丕及其文德郭皇后的合葬陵园。文物部门24小时监控。据村志介绍,解放初期,墓冢被大水冲开,有3个胆大之人下到墓里,红漆棺木漂于水上,寒气逼人,慌忙退出。
在洛阳博物馆珍宝馆内,有一件精美的琥珀小儿骑羊串饰。这件长3.4厘米、高3.5厘米的文物,出土于洛阳万安山北麓的西朱村曹魏大墓。曹魏仅有短短46年的历史,帝王并不多。在随后一年的考古调查中,考古人员在西朱村曹魏大墓东边405米的位置,发现了一座更大的墓葬,它整体长50多米,已达到帝陵级别的规格。专家推测,这座更大的墓葬就是魏明帝曹叡的高平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