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新锐基金经理于浩成的2021年:逆流而上,顺势成长

2022-01-07 08:50 作者:投资搜神记  | 我要投稿



这是投资搜神记的第 227 篇文章2600字 | 全文阅读约需18分钟

2021年已是过往,回顾这一年的权益市场投资,上证指数累计上涨4.8%,沪深300指数累计下跌5.2%,无论是抱团核心资产还是豪赌科技赛道,都难再轻松躺赢。这一年跌宕起伏、复杂多变的A股行情,尤其考验投资者的抗压能力。

 

与普通投资者一样举步维艰的,还有公募市场上众多新生代基金经理。他们刚刚经历了从研究员到基金经理身份的转换,刚刚构建自己的投研体系和选股审美,2021年一盆冷水浇下来,这一年他们是怎样度过的?

 

泓德基金的新锐基金经理于浩成,在2021年成长颇多:这一年权益市场的波动加剧,成为他向深度研究扎根的土壤;这一年市场风格的快速轮换,倒逼他走出最擅长的领域,极大拓宽了投研能力圈。

 

 

是“新锐”基金经理,也是投研“老将”

 

 

几经周折后,于浩成在2020年如愿加盟泓德基金。在此之前,他已在买方资管供职9年,有5年的公募投研经历、2年基金管理经验——这样的履历让于浩成身份有些“矛盾”:作为基金经理他还算是“新锐”,但要数投研资历他早已是“老将”。

 

艺多不压身,近年来公募行业新生代基金经理“后浪”奔涌,基金公司在补充投研团队成员时,同样十分中意那些在疏松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往往具备更敏锐的洞察力,在经过系统性训练后,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复杂市场行情。

 

翻阅于浩成的过往履历,“复合”是绝对不能绕开的关键词。

 

看学术背景,他本科在北京理工大学就读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硕士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专业;看就职经历,他曾先后在Brooks automation、北方华创做了两年的半导体设备工程师;看投研经验,他也是兼具买方和卖方经验,熟稔卖方研究和买方研究工作。

 

从2012年进入资管行业一直到2020年,于浩成一直在大制造行业深耕,所管理产品的主攻方向也是“科技+制造”。只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投资,是于浩成控制组合风险最重要的关卡,至于何时拓宽自己的能力圈,他需要一个恰当的时机。

 

 

在投资中思考,构建“不可能三角”理论

 

 

从2018年年初到2020年年中,于浩成在中欧基金管理基金产品,刚好跨越了一轮的牛熊市场转换。彼时近两年半的时间里,他累计创造了50.9%的回报率,同期上证指数下跌了14.25%,于浩成担纲基金经理的“处女作”,给背后持有人带来了太多惊喜

 

回顾于浩成在此期间的重仓股名单,我们发现,早在成长行情启动之前的2018年年初,于浩成便率先布局了一批科技龙头股。在权益市场单边下跌的2018年,大量投资经理都选择了抱“消费龙头”取暖,能够继续坚守在成长赛道的寥寥无几。

 

于浩成敢于大手笔重仓科技,一来是不想做“风格偏移”,坚守在自己熟悉的行业进行投资,二来是出于科技赛道的长期看好,他有坚定持仓的信心管理基金产品的这段时间,于浩成也在不断思考,作为成长风格的基金经理,在选股上应该要有什么样的标准。

 

在经历长时间的思考和实践后,于浩成终于得到了他的答案,独创了属于他的“不可能三角”理论。

 

什么是“不可能三角理论”?具体来说,在于浩成眼中,比较理想的个股要具备高成长性、要有高质量的盈利,但符合这两个标准的公司估值都不可能很低。换句话说,投资中会形成一个不可能三角:高成长、高盈利质量、低估值,这三者不可兼得。

 

“对于这三者,我会更偏好高成长和高盈利质量,对估值有一定的容忍度,”在谈到处理“不可能三角”的方法时,于浩成谈到,“至于估值,我有两个办法降低组合的估值,一是挖一些周期成长方向的公司,二是早挖掘新方向或是一些次新成长股。”

 

 

先做加法再做减法,2021年拓宽“能力圈”

 

 

2020年7月份,于浩成转战泓德基金,迎来了他公募生涯中的第一个“静默期”。公募行业“静默期”的存在,可以让基金经理在这段时间里充分了解基金公司的经营理念,融入新的投研团队,这个过程十分有必要。

 

近年来在权益投资上大放异彩的泓德基金,整体投资理念是自下而上寻找优秀的公司并长期持有。于浩成加入这个投研团队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寻求融合——要在泓德基金的投研体系上加入自己的中观产业视角,也要借用泓德基金的投研优势进一步提高自己。

 

于浩成回忆称:“我用了近一年时间将视野放到一个全行业基金的管理中,经历了一个从做加法到减法的过程。在加法做完后,我还是会回到自己最擅长的制造业和科技领域,但在消费、医药等领域也会做一些相对成长的方向配置,让组合呈现出较鲜明的成长风格。”

 

至于如何拓宽能力圈,于浩成同样有他的方法。

 

从最初的大制造和科技,到现在逐渐添加的消费、医药,这些领域的细分子行业都很多,子行业之间的商业模式差异也很大。于浩成在研究新赛道前,会先用中观视角做一个“筛子”,划分出哪些属于新兴成长方向、哪些属于周期成长方向,这两个方向各有不同的投研逻辑。

 

于浩成分析称,新兴成长行业的投资,重点在分析这个产业里产品是否到了普及爆发的临界点,这个临界点的跟踪、研判比较重要;至于周期成长行业的投资,公司自身的成长必须要比行业周期性强,尽量在周期低点买入,在周期高点回避。

 

 

聚焦两类公司:新兴成长和周期成长

 

 

2021年的A股市场像是一块试金石,在此之前运气好重仓消费、重仓科技可以躺赢,在此之后想要赢,更多地要靠硬实力。用于浩成自己的话说,2021年的市场需要掰开揉碎了,需要看得更仔细一些。

 

做完加法再做完减法,2022年“重塑金身”归来的于浩成,更有底气了。谈及后续市场的投资时,于浩成还是坚定的表示:“聚焦自己熟悉的两类公司,新兴成长和周期成长公司。”

 

对于新兴成长行业,于浩成的投资策略是在萌芽期就开始做布局,行业出现较好的发展态势后再逐渐加仓。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于浩成本身对制造业、科技业有专业的认知,对行业的迭代和发展反应更敏锐,所以在萌芽期的布局是战略性布局,而非小仓位尝试。

 

“作为一名成长投资的基金经理,对新兴成长行业的投资,播种阶段是一定要在的,经历过垦荒的阶段,才会享受比较大的收获。”于浩成说道。

 

对于周期成长行业,于浩成会从两个方面判断这个方向的公司是否值得一投。首先是看这些公司的成长曲线,成长变量比周期变量影响更大的公司才值得投;其次是周期可持续的维度,能入得了他“法眼”的公司,至少要具备两年以上的周期维度。

 

于浩成进一步介绍称:“中国的很多最优秀的制造业公司,都经历了‘从国产替代,到出口海外,到全球领先’这三个阶段,能够从中走出来的公司,要具备高成长性、也要有较长的成长周期。”

 

更长视野的选股思路,注定了于浩成不是追求“短期暴利”的投资选手,而是形成了与泓德基金一致的“长期制胜”目标。正如于浩成现在最质朴的追求——依靠深度研究,投最好的公司,为持有人赚长期的钱。


 

(全文完)



风险提示: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新锐基金经理于浩成的2021年:逆流而上,顺势成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