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人物志3:慈亲违万里,瘴雨悲南荒。 端居增浩叹,离恨销刚肠。——寇准(下)

再遭罢相
景德三年二月(公元1006年)寇准再遭罢相。这次罢相来的很突然,直接原因是景德二年王钦若趁寇准退朝后和真宗说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春秋里面说城下之盟应该是耻辱,不仅如此寇准还用官家的性命来赌国运,现在赌赢了所有的荣耀又全让他拿走了。
现在对于王钦若的评价只有两个字,“奸臣”。但早年的王钦若实打实的是个能臣,早在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时,太宗仍在位,真宗刚刚入主东宫判开封府,开封府治下的州县发生旱灾,仁慈的真宗对这些州县减免了部分税收。此时朝中就有人上奏太宗皇帝说真宗夸大这些州县的灾情,减免税收是为了笼络人心。太宗就让王钦若去调查此事,王钦若调查后发现真宗并没有夸大灾情。上报太宗皇帝后,王钦若又建议不如进一步减税来彰显皇家的仁慈,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就这样一场有可能危及到储君的纷争被王钦若解决了,由此真宗也开始看中王钦若。自此之后王钦若从地方开始稳扎稳打,一路晋升到中央。在上一期的澶渊之盟中他也露过脸,那个上奏南迁的就是他,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王钦若本就是南方人,迁都南方对于南方士大夫群体是相对有利的。但是寇准当时的回应是“画此策者罪当斩。”,捎带手还让王钦若上前线领兵,好在王钦若虽然不会打仗但是政治能力还是有的,加上老将孙全照的帮助,王钦若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十分亮眼还有点镀金的意思。但从此以后两个人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这个时候我们又要讲寇准的另外一个缺点了,地域歧视。例如景德二年,十二岁的晏殊以神童的身份受江南安抚使推荐参加殿试,寇准只因为晏殊出身南方而打压晏殊。在担任宰相的过程中,寇准对于官员的任用也遭受了非议,从申宗古事件中我们就能看出点眉目。申宗古作为一个平民竟然直接状告宰相寇准和亲王赵元杰私通谋反,后面还是寇准的老朋友毕士安查明证据力保寇准才没有惹出更大的事端。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其实真宗对寇准也有极大的不满,寇准罢相后,真宗还对再次执掌相位的王旦说道“寇准多次以官职许诺人,把这当作自己对别人的恩惠。等你行使相权,应深以为戒。”。王钦若则是在寇准走后任知枢密院事,真正的走上了奸臣之路。
寇准被罢相后出任陕州知州(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他的老友,我们下一期的主角张咏从知益州任上回京述职途经陕州,张咏就对寇准说“《霍光传》不可不读也。”,搞得寇准一头雾水,等到寇准看到“不学无术”*这一段的时候才笑着说“此张公谓我矣。”。
*这里的“不学无术”指的是没有策略,不明大理,沉溺于权力之中,而导致了家族的覆灭。

天书奇谈
之前我们讲过,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一个朝代,在真宗时期也是一样的,同时远在光年外的超新星爆发也在咸平末年准时抵达了地球。景德元年,京都又接连遭遇三场地震,同年还有婢女在宫中纵火引起了严重的火灾。以上种种在封建时代是非常致命的,天降异象那都是说明皇帝不修德政,而真宗此时还没有子嗣,此前生下的皇子都不幸早夭,身子骨已经开始有点吃不消的真宗还有皇位传承的问题。在内忧外患之中,真宗在王钦若的建议下走上了一条玄幻之路——人造祥瑞,为此还特地召王旦来喝酒,临走时表面上赐给了王旦一壶酒,王旦回家打开一看,里面整整一壶的珍珠,眼见官家不惜贿赂自己,王旦也只好给真宗一个台阶,放任真宗大搞祥瑞。
景德五年(公元1008年),真宗和王旦、王钦若说,去年宫中有神人降临说,当有天书下降,刚才臣下奏称左承天门屋南面的鸱尾上挂着黄帛,于是真宗让宦官周怀政和皇甫继明取下天书,王旦看破不说破,率领百官高呼万岁,真宗宣布当即改年号为大中祥符,明年咱们去泰山封禅。这次封禅是中国历朝历代以来最后一次封禅,曾经作为皇帝荣誉的封禅就这样被真宗搞臭了。大中祥符年间,曾经精明能干的王钦若,丁谓等人都为了迎合真宗,从能臣变成了玩弄权术的奸臣,此间朝中大兴土木,民间编造祥瑞,朝野上下其乐融融,丝毫没有在意这些宫殿,仪式要花多少钱财,能够救助多少百姓。然而天书这件事情并不完全是坏事,在这段时间李氏为真宗生下了赵受益,皇权的继承问题不再悬而不决,朝中南北方的势力也得到了平衡。


寇准归来
作为一个刚直的人,寇准对于这场延续十年的天书闹剧的态度是啥呢,他很赞同,是的他和王旦的立场大致相同,你们搞天书无所谓,但是铺张浪费这可就不行了。大中祥符七年六月(公元1014年),王旦深感这么搞不行,把当时在天雄军的寇准一把拉回了中央,出任仅次于宰相的枢密使。王旦的眼光确实不错,寇准一回来就对执掌三司财务的“五鬼”之一林特火力全开。当然时不时的也因为王旦过于宽纵对王旦也一顿输出。好景不长,仅仅十个月后真宗看不下去了,寇准再次被外放。寇准和王旦的关系可以说是一头热,寇准在做宰相的时候没少对王旦攻击,但是王旦这个人本身性格就很宽厚,加上认可寇准的才华,王旦反倒是挺喜欢寇准的。

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王旦病重辞去相位,真宗问王旦谁能继承相位,王旦再次保举寇准。天禧元年十月,王旦去世,谥号“文正”。此时的真宗有点拿不准寇准的态度,虽然他不太喜欢寇准但也不怀疑寇准的能力和忠诚,对于看待天书的态度真宗还是打算再试探一番。于是让周怀政伪造天书送到当时在永兴军的寇准治下的乾祐山,然后让寇准送到汴京来。面对真宗的橄榄枝,寇准还是选择再趟一次浑水。此时的宫中氛围已经和三年前不同,王旦病逝,真宗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刘娥已经开始干政,丁谓和曹利用等奸臣把持朝政,没错澶渊之盟中硬刚辽国的曹利用也堕落了。朝中正需要一个刚正如寇准的人扫清朝野,保护幼主登基。
其实在澶渊之战前,寇准还曾保举过丁谓,圣相李沆曾说过“以丁谓的为人,怎么能让他在别人之上呢?”,寇准直接回了一句“以丁谓的才能,李相公你真的能压制住他吗?”,李沆答道“你以后后悔的时候就会想起来我的话了。”。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司掌河东的陈尧佐上书中央当地财政结余可以自备棉衣过冬,不用朝廷增援,这本是有利于国家财务的好事。然而陈尧佐和丁谓是政敌,丁谓就对真宗说,这是陈尧佐往年贪污的物资,现在为自己邀功。丁谓在天书期间多次上书大兴土木,张咏听后气愤不已,临终前上了最后一道奏折“不该为修建一个宫殿劳民伤财,这都是丁谓这个贼子哄骗皇上。臣请斩了丁谓把他的头挂在城门上以谢天下,再把我的头看下来以谢丁谓。”。在这种氛围下,寇准多少也有点看不上丁谓了,一次他们同在政事堂办公时,寇准吃了一碗羹沾到了胡须上一点,丁谓就过来帮寇准擦胡子,以我们寇大人的情商那当然是直接怼“参政大臣是一国的柱石,难道是给长官擦胡子的吗?”,二人的矛盾愈演愈烈。

寇丁党政
天禧三年六月初六(公元1019年),太白昼见,意喻有女主降世。此时的真宗辗转于病榻之间,太子赵祯年幼,真宗不得不把部分政事交给皇后刘娥处理,然而随着刘娥一天天坐大,真宗也感觉到了危险。一天真宗命东宫召寇准和李迪赴宴,李迪本就是太子宾客,寇准则是在宴会后向真宗明确的表示拥护太子,作为政敌的丁谓倒向了太后一方。于是,围绕着皇位继承权的党政由此开始了。
天禧四年,寇准和李迪先是上书让皇太子总军国事,得到真宗的同意。好景不长,同年作为太子党的首相向敏中去世使得太子党的势力收到打击,向敏中也是真宗希望的托孤大臣,他的去世对真宗的打击也很大。之后因为刘娥的亲眷在蜀中为害乡里,寇准想借此机会弹劾刘娥,可是真宗召回寇准的意思是既要保太子上位权利平稳过渡,又要保护刘娥不受伤害,毕竟刘娥和真宗的感情十分深厚。寇准作为一个局外人理解不了真宗的深意,真宗也没有顾忌寇准的颜面,不仅驳回了寇准的弹劾还赦免了刘娥家人的罪过。
之后寇准还偷偷谏言真宗“现在皇太子是众望所归,希望皇上能考虑宗庙基业,立刻传位于皇太子。丁谓是个奸臣,不能让他辅佐少主,希望皇上另择贤臣辅佐少主。”,真宗觉得这事靠谱,既能让权力平稳过渡,又能铲除朝中的敌对势力,于是就让寇准去谋划。寇准出宫后就去找同是太子党的好友杨亿,杨亿为了保密屏退了下人,自己一个人在屋里呆了一晚上。然而计划还是泄露了,曹利用带着丁谓连夜商量对策,又将对策送给了宫中的刘娥。第二天刘娥假借天子名义让钱惟演拟招罢免寇准的相位。此时的真宗对朝政已经难以事事都把握住,对这份诏书他也无能为力,只好后续再平衡两党的势力,先是让被罢相的寇准任太子太傅,封莱国公,保证寇准不被赶出中央,之后拒绝钱惟演推荐丁谓为相让太子党的李迪任宰相,再让不处于党争中的寇准的政敌冯拯任枢密院使,同时也让丁谓和曹利用也任枢密院使。从真宗的这波任命来看,真宗此时确实已经无法掌控朝局,甚至神志也有些不清楚了,三个枢密院使多少有些荒唐。后来意识到问题的真宗不得不让丁谓出任首相。胜利的天平虽然看起来向丁谓等人倾斜,然而皇权的制衡仍然让两党之间保持着平衡,直到一件大事的发生。
之前提到过的宦官周怀政也是太子党的一员,为了自己的身家地位他提出了一个构思,先进宫杀了丁谓让寇准复相,再罢免刘娥,最后奉迎皇太子登基。理论上来讲,这种谋杀高官夺位篡权的事情应该找些自己信得过的人来商议,然而为了完成这个计划他找来了周怀信,杨崇勋,杨怀吉,杨怀玉等人密谋。杨怀吉和杨怀玉直接把周怀政给卖了,二人直接把计划告诉了丁谓。第二天早上,周怀政刚刚进宫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甲士给扣下了,丁谓让同是太子党的曹玮审问周怀政,周怀政这个时候脑子倒是清醒了,自己一个人把所有的罪责全都承担了下来。但是,这件事情给了刘娥和丁谓一个契机,从此他们可以毫无顾忌的清理太子党。寇准则是先被出任相州(今河南安阳市)又被调任安州(今湖北安陆附近)随后又被贬到道州(今湖南永州道县)。这段时间里丁谓成为了真正朝倾权野的权臣,一次他想擢用林特,被李迪反对,二人打了起来。随后李迪拜见真宗向真宗讲述了丁谓乱权的事情,希望真宗定他们两个人的罪,真宗想让他们两个都出任地方官。然而第二天丁谓进宫的时候直接在真宗面前宣读假圣旨,恢复自己的相位。此时的真宗竟无可奈何,只能由着丁谓擅权。
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宋真宗驾崩,宋仁宗继位。
次年,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一日,寇准派人从老家把当初太宗赐给他的犀带拿到雷州。几日后,寇准焚香沐浴,着官服束犀带向北方拜了几拜,随后躺在了床上,就此去世。
寇准死后十一年的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朝廷恢复其太子太傅,赠中书令、莱国公,赐谥号忠愍。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诏令翰林学士孙抃为寇准撰写神道碑,仁宗在碑文之首用篆文写“旌忠”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