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押注企业赛道,平安健康亏损收窄60.3%
作者:范昕茹 来源:IT时报
3月13日,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平安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股票简称“平安好医生”)公布了2022年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期内,平安健康总收入61.59亿元,毛利率为27.3%。其中,医疗服务收入25.47亿元,健康服务收入36.13亿元。截止2022年12月31日,平安健康拥有付费用户约4300万人,年度付费用户数300万。

随着2022年平安健康停止C端高获客成本的拉新活动以及持续优化投产管控,平安健康在销售、营销和管理费用上进一步缩减,2022年平安健康亏损收窄至6.11亿元。
在3月13日的业绩发布会上,平安健康再次确认,平安健康仍将整体盈亏平衡的目标定在2024-2025年。随着2024年的到来,如何在短时间内打造出有竞争壁垒的业务,迅速增加营收,获得更高的企业用户渗透率,进一步缩减亏损幅度,将是平安健康未来一两年面临的考验。
减少C端投入,重点布局企业赛道
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30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场的渗透率将从2021年的5.5%提升至25%,整体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2万亿人民币。其中,企业健康管理市场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市场。国家医保局发布的《2021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职工医保参保人数已经达到了3.5亿人,比上年增长2.8%。
随着企业在员工健康管理方面的意识和需求的不断提升,企业员工健康管理计划正在从大型的企业向中小型企业渗透,从一线城市向二线和三线城市延伸,对应企业健康管理市场的潜在规模有望达到3万亿人民币。
作为一家以金融和企业为主要支付方的互联网健康企业,2022年,平安健康将目标客群从个人客户延展到更有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的金融客户及企业客户。从平安健康目前的付费用户结构来看,B端和F端付费用户已经成为付费用户的主力。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平安健康付费人数达到了近4300万,其中来自B端的付费用户约300万,F端的付费用户数超3400万,分别较2022年6月底增长了34.7%和1.4%。B端和F端的付费用户数已经占到了总付费用户数的86%。
在平安健康董事会主席兼CEO方蔚豪看来,平安健康在F端和C端市场的挖掘上仍有较大空间。得益于和平安集团的深度协同关系,平安健康从平安集团中获取了大量的付费用户。数据显示,2022年,平安健康来自平安集团融合金融渠道的付费用户数超过了3400万,占据了总付费人数的79%。不过相比平安集团2.28亿(截止到2022年三季度末)个人金融用户数来看,F端的付费用户渗透率仅为15%。而在企业端,相较于3万家的服务企业,平安健康对大众型客户的渗透率仅有约3%。
方蔚豪表示,未来将把企业健管赛道作为平安健康的战略重点布局和持续发力的核心赛道。目前,通过深入研究和挖掘企业员工健康的管理需求,平安健康建立了以体检+和健管+为核心的两大方案,通过组合搭配不同的服务模块,打造了具有竞争优势的差异化产品服务矩阵。
从结果上来看,平安健康全力投注F端和B端市场,减少C端投入的策略是相对成功的。2022年,平安健康亏损收窄至6.11亿元,降幅达到了60.3%。
以家庭医生会员制为中心的医疗管理服务模式
2021年下半年,平安健康提出了“管理式医疗+家庭医生会员制+O2O医疗健康服务”三大模式。2022年,平安健康也对业务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以在线医疗为核心,进行了横向拓宽和纵向延伸,将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由“医疗”拓展到“医疗+健康”,在线上服务之外链接更多线下服务。
“平安健康的家庭医生会员制是平安健康商业模式中的枢纽,是医生+导航员+客户经理的定位。”方蔚豪介绍说,通过家庭医生会员制为入口和导航员,借由到店、到企、到家的三到服务网络,平安健康进一步整合线上线下服务资源网络,实现了疾病、慢病、养老、亚健康、健康的整合,打造一站式的服务履约体系。
目前,平安健康拥有九大专科19个专业中心,拥有内外部医生累计超过4.9万名,其中名医超过2000名,与超过5000家医院和22.4万家药店合作,在216个城市实现了一小时送药服务。在健康管理网络方面,平安健康合作的健康服务供应商超过了10万家,体检机构超过了2000家,覆盖了全国大约300多个城市。
同时,依托AI辅助诊疗系统,平安健康创建了包括智能监控、AI智能辅助问诊、合理用药检测、智能医疗安全监控四大诊疗模块,提升了诊疗效率。目前,AI辅助诊疗系统覆盖超过了2000种疾病的诊断支持,导诊的准确度超过了99%,辅助诊断的准确度达到了95%以上。
“平安健康的未来,不会是一家线上医院也不会是线上大药房,而是一家专业、全面、高品质、一站式的企业‘医疗+健康’管理服务提供商,”方蔚豪说,“家庭医生则是串联用户和服务提供方的关键连接点。”
不过,从年度营收上来看,2022财年平安健康的总收入为61.6亿元,较2021年同比下降16%。管理层解释说,营收的下降主要是由于自身业务的战略性调整和一次性因素影响。对战略相关性低业务投入的减少和线下业务受阻是收入减少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