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当事人中心疗法

2022-03-20 11:12 作者:小小与记事  | 我要投稿

20世纪50年代,卡尔·罗杰斯及其他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共同发展了罗杰斯在Psi chi会议上发表的关于以人为中心的治疗观点,以此标志着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之后的第三势力的崛起。

当事人中心疗法兴起背后的历史背景:英美政治自由主义:强调民主、人权与自由;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体现的人类的残酷与黑暗面;在此期间也诞生了以Frankl为代表的强调人的自由意志的存在主义疗法;西方资本主义对劳工的剥削使得二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愈加尖锐;且此前心理学治疗领域一直笼罩在要么关注人性黑暗面的精神分析,要么强调人都是被环境塑造,无自己思想的这样一种机器人般的存在的阴云之下,罗杰斯认为人作为一个个体的能动性与积极面被忽略掉了,结合罗杰斯对失足青年和贫困儿童进行工作的治疗经验,他认为首要一点是关心和尊重来访者的经验世界,营造良好的治疗关系的必要性,而良好的治疗关系离不开共情、真诚和无条件积极关注。他相信实相和人们选择的重要性,相信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趋势。这些观点与尼采(成为你自己)、克尔凯郭尔、阿德勒、戈尔兹坦、马斯洛和霍妮等人的一致,也被成为人本主义思想者。

当事人中心疗法最突出的特点是,引导我们将人类视为一个既非神也非物的人,将人视为一个能够自我决定并自我实现的独立主体。

基本概念

1.人——将抽象的人看作一个个具体的人,这一观点将当事人中心疗法与基于医学模型的治疗方法区别开,医学模型将人简化为某种诊断类型。个体化的观点则认为人类不应该被拿来当作达到他人目的的工具,任何个体都是自身不可再分的整体,天生值得被别人尊重。当事人作为治疗中的主体,在治疗中朝着对自身最有利的方向与治疗师相互影响、共同创造。

2.动机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实现倾向,人与所有生命有机体都被认为朝向更复杂的方向进化,并以此释放出那些可以维持和提高自身的各种潜力。理论上讲,如果人与环境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匹配状态,那么人就会朝着全面实现自身功能的方向发展。

3.人类本性——罗杰斯并不认为人类天生就是善或恶的。他强调的是,如果给当事人提供一种尊重、无条件积极关注以及共情性理解氛围,就会发现当事人已经朝着积极的、亲社会的方向发展了。“有机体总是在寻找、启动、提升某些东西。人类有机体中存在着一个核心的能量源,这一能量源就是一种自我实现和自我完成的倾向,它致力于维护和提升有机体的功能。”

4.治疗师——治疗师在治疗实践中所表达的对当事人内在成长倾向以及自我决定权利的信任,就是治疗师的一种“非指导性态度”。要成为一名当事人中心治疗师,就必须遵循一个准则,那就是学习如何在治疗关系中成为一个开放、真诚并能共情的人,罗杰斯将这种共情状态称为“存在之道”。

5.治疗关系——治疗师抱持的治疗态度可以创造一种自由与安全的氛围。当事人中心治疗师倾向于自发地进行反应,尽可能使自己适应当事人的要求。治疗师这种适应当事人要求的意愿源自于他对当事人以及他目的和目标的基本信任与尊重。

6.核心条件——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理解(非评价、非批判)

7.当事人——自我概念(变得更积极、现实)、评价点(由外在转向内在)、体验(变得更为开放与灵活)

心理治疗机制: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进行联系。治疗师要进入来访者的主观世界。

当我们叙述自己对现象学的社会环境的反应时,自我就存在于其中。

当事人中心疗法——以人为中心而非问题,非诊断性、非指导性、不使用特地技术、治疗计划、目标设置来达成改善当事人的生活功能和自我体验这些目标。

当事人中心疗法的核心假设:个体内部拥有广阔的资源去理解自我,去改变自我概念、自我行为和对他人的态度。这些资源在一种可界定的促进性心理环境下会被调动和释放出来。例如,在由共情、关怀、真诚的心理治疗师创造出的环境中。


卡尔·罗杰斯《论人的成长》

像欣赏日出日落一样去欣赏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

会心小组/团体——团体凭借自身的智慧,能在特定的局限性下利用可用的时间达到可能的目标。

有机体的实现倾向是一个生物学概念

共情或共情状态是指准确地、带有情绪色彩地觉察另一个人的内在参照体系,就好像你就是他,但又永远不是去好像的状态。这意味着你就像他感受的那样去感受他的痛苦或快乐,并像他觉察的那样去觉察其中的原因。


当事人中心疗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