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面部过敏一次见效(自学中医心得体会225)
大家好!
欢迎来到岐黄圣贤智慧中医公益学习平台学员投稿专栏!

作者:河润
庚子年初母亲脑梗住院,又加之多年高血压,身体从此每况愈下。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每每提及,泪眼娑婆,惟愿父母身心安康,晚年吉祥。壬寅年初,母亲高血压多日不能恢复,束手无策之际,向一位长辈求助,正是这个机缘,让我遇见了岐黄圣贤智慧平台,万分庆幸,万分感恩,感恩这份大爱,实现了我一直以来苦于学医无门的心愿。

2022年2月上旬进入平台后,便如饥似渴的投入到学习当中,直至6月底,用了近5个月的时间,学完了第一遍人纪的课程,让自己对中医有了一个大的框架和概念。
我第一次清晰地了解到人体这个精密的仪器运转的过程:
人们进食的水和食物进入胃,喝下去的水会直接气化(胃是热的)到三焦系统,只有食物中的水才会进入小肠(肝的排泄物进入胆,胆囊分泌胆汁进入胃和小肠帮助消化),小肠是热的(心脏不停的跳动产生热能,肺主肃降,肺法象天幕,把心脏的热导入小肠),食物消化后,营养到了脾脏,脾脏把营养运输的身体各部位,水和残渣进入大肠,残渣排出体外;此时,水经过第一次气化到肺部,肺部产生的津液直接到肾脏(金生水),肾的津液一部分到脑部,一部分到膀胱,进入膀胱的水再次经过气化,去滋润肝脏,剩下的水变为尿液排出体外。
正常的人,五行是顺着走的(五行相生),反之则会生病。而人之所以生病,一是外感风热湿燥寒,再者内有情志的变化(喜怒哀乐忧思恐)。所以最好的状态是上工治未病,最初就要预防好,让身体保持健康;除了饮食作息之外,心情要舒畅。如果生了病,其原则是:有表证先解表不可攻下,否则病邪入里。

中医治病是对症不立病名,治症主要以经方为主,随症加减。
而六经辨证中,外感之病起于伤寒,最初病入太阳(表症,桂枝麻黄葛根汤……),失治传入阳明或少阳,阳明无死症(热症,胃中和大肠的病变),少阳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少阳失治入太阴(主症腹满而吐),太阴不愈病入少阴(主症脉微细,血不够,但欲寐)少阴不愈病则进入厥阴(消渴、脉细欲绝……)。
疾病的传变由浅入深,由腑及脏,从太阳到厥阴,病则越来越重,反之由里到表,病退。此时治疗可以选择针灸药石,那么就要知道针灸的禁忌和治疗时机与法则。如:气血极虚弱不可用针、劳累后不可针等等。
而药性讲究阴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重浊沉降为阴,轻清升浮为阳。味薄可通窍,味淡能利湿,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浊阴走五脏,清阳发腠理,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酸味能濇能收,苦味能泻能燥能坚,甘味能补能和能缓,辛味能散能润能横行,咸味能下能软坚,淡味能利窍能渗泄。
又如:茯苓健脾利水,利中焦的水;泽泻利上焦及全身的水;猪苓利下焦水;桂枝行阳、强心脏,主动脉;芍药治腹痛,主静脉,能使静脉血回流;生姜去胃中水寒,干姜温中(肺);枳实厚朴宽肠通便,厚朴去湿把脾湿引小肠;白术去关节肌肉和中焦的湿,一般与茯苓同用从小便排出;天门冬去肺热润燥;人参大补气血;甘草缓、和能解毒,炙甘草强心阳;干地黄滋阴凉血,熟地补脾补肾;川穹顺气行血;吴茱萸补肝虚,常与生姜并用去胃寒;山茱萸滋阴养血补肝,体弱常用;生附子去里寒,炮附子固阳等等。

也许是冥冥之中给我信心,第一次扎针,是父亲上火引起的头痛,一针就消除了;同时也把常年面部过敏的炎症,通过皮肤五针一次见效果;也开始尝试着用经方调理身体,但这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尚在求索当中,最难的是辨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需要学习、思考、领悟,也需要老师的引领,非常感谢在这个大环境下,能给与这样一个线下学习的机会,背后的艰辛也可想而知。
世间万物阴阳理,阴阳顺逆妙难穷,很多的事情用眼睛是看不到的,只有用心才能看到实质。明师难遇,虽然刚刚开启中医学习之旅,相信在老师的带领下,会稳扎稳打一路前行!

很喜欢邵康节先生的一首诗:
每日清晨一柱香
谢天谢地谢三光
所求处处田禾熟
惟愿人人寿命长
国有贤臣安社稷
家无逆子恼爷娘
四方平静干戈息
我若贫时也无妨
这样大爱的精神,从古到今,跨越时间跨越空间,在每个时代每个当下,希望天下人人识中医,人人安康,也期许自己学好中医,为家人、为大家尽一点绵薄之力,再次感恩,感恩义工老师,感恩平台,感恩所有!

中医是我国的国粹,您想更深入地学习中医知识吗?
请阅读相关内容:
我们一起来学中医吧,线上学习,还有线下授课和跟诊,纯公益哦!
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心动不如行动!一起开始我们幸福的学习之旅吧~!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中医经典,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