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嗨:水果捞,能算作一门好生意吗???
水果捞,正在等待着“爆红”的时机。
水果捞前,“果切”在水果店和超市里以一种不太引人注目的形式呈现、街边的小摊,它的商品不是很丰盛,简单的过程就是“水果洗干净,切段轻加工”。甚至有时,果切的原材料还可能是店内未售完或者损坏水果的边角料。

当果切晃动变成水果捞,则再也不是超市角落里的“小透明”了。水果捞搬到了简洁亮丽的店里,用七八种新鲜水果配上各种酸奶,并且加入多种小料,披上了华美的“外衣”,增加很多附加值,一份几二三十元水果捞,已经不是原来街边小巷里的“寒酸样”了。

水果捞首先原产北方,经过五六年的个体店经营、小品牌的培养让消费者已经“芳心暗许”了,“越来越多消费者对水果捞表现出兴趣,现在很多白领的下午茶由奶茶变更为水果捞。”
水果捞“若隐若现”商机,已被某些人悄悄地发现。2019年,李建波先生趁市场良莠不齐,格局待定时坚决入场,果然嗨一年开店300家,单店一天营业额就达数万元,年收入2亿元。

目前水果捞的玩家不多、体量也不大,多为数十家大小。在这样一个市场环境下,水果捞是否还能生存下去?在其背后,既有澎湃不尽的发展生机,还代表着水果超市可能真的起了势,还需要一段时间。


目前对水果捞界定得比较含糊,并不是独立的品类,部分类别分为水果一类,有些被归入甜品类别。
就连消费者对此的态度,都需要探讨。尽管一部分群体,例如,年轻女性向它透露了消费的热情,还有许多人仍然保持着理智,令他们踌躇的不只是消费习惯和价格。
“只有想吃水果又懒得切或者有解腻、清凉爽口的需求时才会下单,一个月也就一两次。而且一份水果捞将近30多元,比水果贵,我可以直接吃水果或者喝水果茶,”肖肖说,劝自己退回去的,基本上是性价比低。
一份水果捞能撑起多大的市场,满足多少人的想象,还需要时间检验,更得看后来人如何在棋盘上布局、下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