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分钟哲学】哲学的二阶论域(3):何为主体性

主体性是笛卡尔的【我思/Cogito】
宇宙论+认识论=主体性
为什么要从认识发生的机制把握场域,为什么场域是认识论化/先验化/被主体性渗透的 → 这个宇宙中的任何东西都是有形状的,形状就是被认识主体的知性范畴所中介的,只要是被体验到的东西都是被范畴化/图式化的
从两个方向来讨论主体性
- 为什么这种渗透是不可避免的(外部空间必要经过内在空间的中介)
- 主体内部.认识论,为什么主体的意识结构/范畴体系就像一个场域一样,像一个网状的稳固的结构。其实它就是能指链,它有它自己的动力学,拓扑学机制(内在范畴体系会具有某种外部性)
- 意识结构不等于主体性,主体性是无根的,它是虚空的,没有规定性的,飘在意识结构宇宙中的,没有哪个意识结构可以说就是主体性,不能说记忆或内听觉或身体轮廓感就是主体性
- 如果认为意识结构是不可突破的那就是康德式的先验主义
- 如果很仔细的通过现象学或者精神分析的方式去研究意识结构的话就会发现...
把握主体的方式
- 主体:Subject 有臣民的意思,被支配的,被动的;它是空无的,它代表一个裂缝,它代表了实体本身的不完备性,实体自身无法完成它自己,所以只能通过主体来中介,主体就是裂开的一个口子(本体论上为符号化的中介活动让步)
- 所以一个符号学的感受性的视域就变得可能,这就是自主的意识
- 如果这个感受性是本体性的,那它的本体论就闭合了,所以才会有本体性和感受性的二分
- 极细微的物质感受不被符号化/被感受到,实体没有裂开一个口子,什么时候裂开?就是在有明显的感受的时候,就是有一个意识的维度/视域在一瞬间敞开出来
- 在拉康那里主体是一种纯虚无
- 主体不会实体化,它是无根的,它是裂开的那个口子,里面的所有东西都不是那个口子本身
- 拉康那里主体是虚无,但是它是有一个对应物的,就是一个剩余,客体小a(非无的整个符号体系的剩余)主体通过朝向客体小a,结构出一个【幻想】在镜像阶段就是一个自恋外壳,然后就有了自身轮廓,想象性的图像。而不是直接就是一个虚无
错误把握主体的方式 它们都错误的把主体把握成一种虚无,主体不是直接等同于虚无
- 本质主义:萨特——被害妄想的主体
- 将主体直接等同于虚无,这是一种肯定性的无,荒谬,深渊意义上的)
- 所以导致目的论体系难以建构
- 主体的虚无不来自于我自己,所以他不够存在主义
- 表象主义:认知主义、神经心理学家
- 背后的本体性的维度是假的,不存在的,主体性是一种工作幻觉,好比像素点的放大缩小
- 一种无脑的无我论
- 结构主义:列维纳斯、阿尔都塞
- 结构主义的无我论
- 结构中差异/他者的优先性,差异优先于同一性,他者优先于主体,就把主体性瓦解了。主体性变成一种机制/虚无
- 在这里就是共时性的结构 > 历时性的体验
无头的主体
本体性的机制(死亡驱力/无意识/能指链)在那里空转,作为一个无头的主体可以纵容这些机制在它这里空转。说主体性是虚无实际上它是敞开性的,它通过主体性的一种后撤来敞开,后撤就是一种绝对否定性的姿态,主体就是这个后撤本身,没有谁后撤了,没有谁让开了一个位置,只不过它会回溯性的把握到原来之前有一个人让出了这个位置,能让那些东西进来,其实是什么让出了这个位置,没有东西让出了这个位置,就是这个位置平白无故的敞开了
主体就是这个平白无故想要追寻是什么东西让我敞开了,是什么东西让出了这个位置?主体就是这个让出位置的运动本身、
拉康的主体是一个最低限度的癔症的主体,它能够用它绝对被动的姿态向它所有的积极性提供位置/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