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至今行政区划变迁考·江西篇

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东邻福建;南连广东;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长江。
江西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自古为“干越之地”、“粤户闽庭”,乃“形胜之区”,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白鹤鱼米之国”之美称。
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采星驰”,是人文渊薮之地,文章节义之邦,孕育了红色文化、山水文化、陶瓷文化、书院文化、戏曲文化、农耕文化、中医药文化等特色文化和临川文化、庐陵文化、豫章文化、客家文化等地域文化。
一、明清两代江西省行政区划
南昌府:南昌县(附郭)、新建县(附郭)、进贤县、丰城县、奉新县、靖安县、武宁县、义宁州
南康府:星子县(附郭)、安义县、都昌县、建昌县
九江府:德化县(附郭)、德安县、瑞昌县、湖口县、彭泽县
饶州府:鄱阳县(附郭)、余干县、万年县、浮梁县、乐平县、德兴县、安仁县
广信府:上饶县(附郭)、广丰县、铅山县、弋阳县、玉山县、兴安县、贵溪县
抚州府:临川县(附郭)、东乡县、金溪县、崇仁县、宜黄县、乐安县
建昌府:南城县(附郭)、泸溪县、新城县、南丰县、广昌县
瑞州府:高安县(附郭)、上高县、新昌县
临江府:清江县(附郭)、新淦县、新喻县、峡江县
袁州府:宜春县(附郭)、万载县、分宜县、萍乡县
吉安府:庐陵县(附郭)、泰和县、吉水县、永丰县、安福县、龙泉县、万安县、永新县、永宁县、莲花厅
南安府:大庾县(附郭)、崇义县、上犹县、南康县
赣州府:赣县(附郭)、兴国县、雩都县、会昌县、安远县、信丰县、长宁县、龙南县、定南厅
宁都州:瑞金县、石城县
二、现代江西省行政区划
南昌市(赣A):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红谷滩区、新建区、南昌县、进贤县、安义县
赣州市(赣B):章贡区、赣县区、南康区、瑞金市、龙南市、信丰县、上犹县、崇义县、大余县、全南县、定南县、寻乌县、会昌县、安远县、于都县、兴国县、宁都县、石城县
宜春市(赣C):袁州区、高安市、丰城市、樟树市、宜丰县、上高县、万载县、奉新县、靖安县、铜鼓县
吉安市(赣D):吉州区、青原区、井冈山市、吉安县、新干县、峡江县、吉水县、永丰县、泰和县、万安县、遂川县、永新县、安福县
上饶市(赣E):信州区、广信区、广丰区、德兴市、婺源县、玉山县、铅山县、横峰县、弋阳县、鄱阳县、余干县、万年县
抚州市(赣F):临川区、东乡区、金溪县、资溪县、南城县、黎川县、南丰县、广昌县、崇仁县、宜黄县、乐安县
九江市(赣G):浔阳区、濂溪区、柴桑区、共青城市、庐山市、瑞昌市、湖口县、彭泽县、都昌县、永修县、德安县、武宁县、修水县
景德镇市(赣H):珠山区、昌江区、乐平市、浮梁县
萍乡市(赣J):安源区、湘东区、莲花县、上栗县、芦溪县
新余市(赣K):渝水区、分宜县
鹰潭市(赣L):月湖区、余江区、贵溪市
三、明清至今江西行政区划的变迁
全省版图的改变
遵循着“山川形便”的原则,江西(尤其是中南部)的轮廓自楚汉时期设豫章郡以来就几乎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现代江西省与明清江西省就版图而言唯一较为显著的区别就是婺源县的划入。婺源入赣,是古徽州一府六县格局在维系了一千多年之后的首次改动。在此后的一系列行政区划调整后,徽州府演变为今天的黄山市,行政中心从歙县徽城镇(徽州古城)迁移到原属休宁县的屯溪区,徽州方言的代表口音也随之从徽语绩歙片歙县话变为徽语休黟片屯溪话。
从府到地级市
明代江西辖十三府;清代宁都升为直隶州后江西辖十三府一州;现代江西辖十一个地级市。
就行政中心的继承而言,南昌、九江、广信、抚州、袁州、吉安、赣州七府的地级建制传承至今,分别演化为今天的南昌、九江、上饶、抚州、宜春、吉安、赣州七个地级市。
南康府治星子县,即今天的庐山市,属江西省直辖、九江市代管。原南康府辖境今分属南昌、九江两市管辖。瑞州府治高安县,今撤县设市,属江西省直辖、宜春市代管。原瑞州府三县如今均在宜春市境内。临江府治清江县,即今天的樟树市,属江西省直辖、宜春市代管。原临江府辖境今分属宜春、新余、吉安三市管辖。如今的抚州市境涵盖了明清时抚州、建昌两府地域,全境并入抚州的建昌府,其中心南城县为千年古县,建县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因地处豫章郡之南,故称南城,素有“赣地名府、抚郡望县”之称,孕育了麻姑长寿文化、洪门益王文化、建昌帮中药文化等影响深远的地域文化。
赣东北的饶河流域与信江流域,历史上大致分别为饶州府与广信府辖境。随着历史的变迁,如今鄱阳县失去了行政中心地位,这一地带变为上饶、景德镇、鹰潭三市鼎立的格局,其中景德镇市区及其母县浮梁、代管县级市乐平,历史上均为饶州府管辖;鹰潭市区及其母县贵溪(已撤县设市)曾属广信府,而已经设区的余江则在以前属于饶州府。景德镇和鹰潭两市,将上饶的轮廓挤压得颇为奇怪,东西两块通过万年与弋阳的交界地带勉强维系在一起,最窄处仅宽约10千米。如果开车的话,在这里大概十来分钟就能经过赣东北三个地级市的辖境。
赣南,与闽西、粤北部分区域均属客家文化区,当地人属客家民系,讲客家语,有别于江西其他地区主流的江右民系。清朝时,赣南地区有着赣县、大庾、宁都三大行政中心,今赣州市境也分属赣州府、南安府与宁都州。后来,赣南两府一州总计十余个县悉数归于地级赣州市管辖,使其在今天成为江西经济总量第二、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下辖县和代管县级市数量最多的地级市。
旧县的撤销
南昌府新建县于2015年撤县设区,是为南昌市新建区,并于2019年合并原南昌市湾里区。
九江府德化县1914年因避福建、四川辖县之同名改为九江县,2017年撤县设区,是为九江市柴桑区。
饶州府安仁县1914年因与湖南安仁县重名,更名余江县,2018年撤县设区,是为鹰潭市余江区。
广信府广丰县、上饶县分别于2015年、2019年撤县设区,是为上饶市广丰区、广信区。
抚州府临川县1951年析置抚州市(县级),1987年与抚州市合并为临川市(县级),2000年抚州撤地设市时临川撤市设区;东乡县2016年撤县设区。
袁州府宜春县1979年析置宜春市(县级),1985年并入宜春市,2000年改设袁州区;萍乡县1960年撤县设市,1970年升格为地级市。
南安府南康县1995年撤县设市、2013年批准撤市设区。
赣州府赣县2016年撤县设区,是为赣州市赣县区。
新县的设立
铜鼓县:万历五年(1577年)在宁州(清嘉庆六年改宁州为义宁州)境内设铜鼓营,以境内有“铜鼓石”而得名,清初沿用明制。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江西提督学政吴士鉴奏清廷改铜鼓为抚民厅。1913年铜鼓废厅建县。
共青城市:1955年上海共青团青年志愿者的到达江西德安县米粮铺拖沟岭、 鄱阳湖畔、庐山南麓开垦荒地,成立"共青社"。1957年德安县下放了一些机关干部到金湖乡创办垦殖场,把"共青社"与金湖农场合并为德安国营共青综合垦殖场,总场设在金湖,共青社全体人员迁往该场。1969年德安县实行场社分家,将共青垦殖场的总部从金湖迁到南湖。1984年“共青垦殖场”改名为"共青城"。2002年共青城的行政体制得到理顺,行政级别升格为副厅级,并赋予政府职能,为共青城的经济发展解除了“行政壁垒”。共青城被确定为九江市人民政府派出机构—共青城开放开发区管委会(副地级局委)。2010年设立共青城市。
上栗县:1997年撤销萍乡市上栗区,设立上栗县。
芦溪县:1997年撤销萍乡市芦溪区,设立芦溪县。(上栗、芦溪的撤区设县是一种很有意思的行政区划逆向调整,其动机一般为经济、人口减少或进行政企分开等,即服务于国家提出的收缩型城市理念)
县名的更改
南昌府义宁州1912年废府时改为义宁县,1914年因境内有鄱阳湖支流修水而更名修水县。
南康府星子县2016年撤县设市,是为九江市庐山市,同时将原庐山区牯岭镇划入其中。为避免重名,原庐山区更名濂溪区。
南康府建昌县1914年因与四川省建昌道重名,更名永修县。
广信府兴安县1914年因境内有横峰山而更名横峰县。
建昌府泸溪县1914年更名资溪县。
建昌府新城县1914年因与河北、贵州等多省都有重名县,故更名黎川县。
瑞州府新昌县1914年因与省外多县重名,更名宜丰县。
临江府清江县1988年撤县设市,是为宜春市樟树市。境内至今尚存临江镇。
临江府新淦县1957年因“淦”字在当时为生僻字而更名新干县。(不得不在此吐槽一下,这个改名理由笔者个人认为极其离谱。全国带生僻字的县名可一点也不少,比如山西的隰县、山东的郓城、河南的鄢陵、湖南的澧县、四川的邛崃,等等等等。如果真的因为当时民众普遍文化程度不高而简化,为什么没有把全国所有县名的生僻字全部加以更改?这种只简化一部分生僻县名的做法不仅中断了一些地方维系几百上千年的地名文化传承,而且使这个理由本身也难以站得住脚)
临江府新喻县1957年更名新余县,后因适应钢铁工业发展升为地级市。(“喻”字很生僻吗?)
吉安府庐陵县1914年更名吉安县。
吉安府龙泉县1914年为避多省龙泉县之同名,更名遂川县。
吉安府永宁县1914年,因避国内“永宁”同名地有四,而改县名为宁冈。1959年,以宁冈县原行政区域(划出江公社对换永新的拿山公社)为主,加上遂川县的井冈人民公社,成立井冈山管理局,归省直辖。1966年~1976年,改为“井冈山革命委员会”,属吉安地区管辖。1977年,恢复省辖的“井冈山管理局”。1981年,设立“井冈山县”,由吉安地区管辖。1984年,井冈山撤县设市,景区划归井冈山市管辖。2000年,宁冈县和井冈山市合并为新的县级井冈山市。
南安府大庾县1957年因“庾”字生僻更名大余县,县治至今仍称南安镇。(这个最离谱,大庾岭都没改却改了大庾县,导致关联密切的两地名字却对不上号,着实令人摸不着头脑)
赣州府雩都县1957年改名于都县。
赣州府长宁县1914年因避四川省同名的长宁县,县名长宁改为寻邬。1957年因“邬”字生僻,县名再次改为寻乌。
赣州府虔南厅因地处虔州(今赣州)之南而得名,1957年更名全南县。
四、一些值得注意的有趣的点
同名的府和县
明清时期的江西同时存在南康府和南康县,但这一府一县却相隔十万八千里,一个位居庐山脚下、鄱阳湖畔;一个远在赣南崇山峻岭环抱之中。建昌府和建昌县也同时存在,而建昌县也并不在建昌府。像这种远隔千里毫不相关的地区重名的案例,在明清时期的全国各地俯拾皆是,也难怪民国初年废州府为道时,会顺带在全国更改大量重复的县名。
上饶市“广丰”、“信州”和“广信”三个区名的纠葛
表面上看,“广信”似乎为“广丰”、“信州”各取一字而来,实则并非如此。唐武德四年(621年)设永丰镇,以镇北有永丰山而得名,属饶州上饶县,此为广丰建制之始。乾元元年(758年)置信州,同时析上饶县东南部置永丰县。明洪武三年(1370年),信州路改称广信府,上饶隶之,为府治。雍正十年(1732年),准江西巡抚谢昊奏,改广信府永丰县为广丰县,自此“广丰”一名沿用至今。可见三个地名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是:信州、广信、广丰。(注:位于现今广西梧州、贺州与广东封开一带,作为两广省名来源的汉代广信县与江西广信并无关联,故不计入江西广信地名的沿用历史中)
那些府名与附郭县名在今天行政级别颠倒的例子
袁州府宜春县,今为宜春市袁州区;广信府上饶县,今为上饶市广信区(上饶市另有中心城区信州区,为原上饶县析出,原上饶县为上饶市中心城区的母县)。
地级市与母县重名的例子
南昌县是南昌市区的母县,也是一个千年古县。作为江西难得的百强县,南昌县在近期撤县设区的可能性并不大,但笔者已经为它准备好了几个富有历史底蕴的备选区名:“洪州区”、“洪都区”或者“豫章区”。吉安县作为吉安市区的母县,在1914年之前曾长期称庐陵县,如果在将来撤县设区,“庐陵区”无疑是一个重量级的名字,也便于将千年庐陵文化的名号一炮打响。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