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搭建《佛光寺》到东西方建筑的一点启发

2023-08-20 21:41 作者:布达佩斯的桃神  | 我要投稿


友人去年送给我一份厚礼,佛光寺的3D模型。又大又重的盒子,让我在上海20平方米的出租屋迟迟不敢打开,总感觉当时的生存状态配不上这种精致。

计划做一个玻璃茶几把佛光寺供起来

长存世间友谊,敬仰人类智慧

搬家前两周,远在乌鲁木齐的家人突然手术,本来从上海启程的计划也临时改成新疆转机。这20斤的礼物我硬是从上海手提到新疆,再从重庆直飞布达佩斯。入境欧洲前,几天没合眼的我站在海关队伍里,手里的沉甸甸提醒着手忙脚乱的两周和没来得及道别的好朋友们 —— 孑然一身去上海,离开时收获了很多的珍贵情谊。

佛光寺在山西一众文化明珠里算是朴素的一颗。扎扎实实六百个平方,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朴拙的单檐庑殿顶下出檐深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当时与我年岁相当的梁思成等一众大师通过敦煌一座壁画为线索,在战火之前找到的瑰宝,让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学术界终于站立起来了。

提及梁思成和林徽因等人,有凡人的情欲和脾气,更有大师的责任和胆识。

我再也不想读什么闲碎八卦,我只知道现在抛下一切去山里,我会踌躇更会退缩。

按照我小时候的审美,南方玲珑的亭台楼阁更让人痴迷,随便一盏凉台飞檐翘角,正所谓“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像鸟儿振翅一样的上扬檐口,雅致又灵动。这几年倒是觉得,汉唐的古朴之风更有力量,“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的才是君子胸怀,平缓的檐口像盘桓的鹰隼,有节制的粗旷更符合地缘辽阔,有容乃大的大国风范。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扬州个园的檐口像雏鸟振翅
哪怕庄严如皇家,明清时期的檐口也微微上扬,斗拱也以装饰为主
汉唐出檐深远,屋脊通直,朴拙大气

图为某位大神玩家自己上色的成品,竟能调成风化木纹的质感

佛光寺虽造型古朴,搭建起来才明白古代匠人的心思缜密。说来惭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在真正了解古代建筑之前便产生了审美疲劳,每次去景点很少会抬头研究,我竟然一直愚蠢地以为屋顶下面是空的。

梁思成大师超越CAD的手绘文献

在《营造手册》完整指导下,我和搭档两人每日两个小时,在枋fāng/桁héng/檩lǐn /槫tuán之间用上百个交心斗、齐心斗、瓜子拱、泥道拱、耍头等一点一点堆砌出繁冗有序的大殿。精神必然高度集中,步骤和原理必须得通透,一个不留神一个小侥幸的结果就是推掉重建,每每搭建完一层都大汗淋漓。(设计方和施工方团建方案就每人一尊佛光寺吧)

具有鉴定性意义的唐代“人字形义手承脊槫”

宋辽实物皆有侏儒柱而辅以叉手

明清以后则仅有侏儒柱而无叉手

虽然我俩的语言和成长背景完全不同,但在每一对榫和卯“吧嗒”相扣的一瞬间同时欢呼雀跃,心中喜不自胜。三层昂上再加四层梁,密密麻麻的用了我们一周。这个密度搭个汉堡都会倒,但这么一座木质宫殿竟然在历史中矗立千年。

具有鉴定性意义的唐代“人字形义手承脊槫”

宋辽实物皆有侏儒柱而辅以叉手

明清以后则仅有侏儒柱而无叉手

每天抚摸着这座古建筑的理念,又翻出之前听过的建筑学讲座有所思考。古罗马建筑家维特鲁耶在《建筑十书》中提出了“坚固,实用,美观”,自此奠基了西方建筑的根本。我们能够在千百年后的今天还能在雅典庄重的帕特农神庙,肃穆如科隆大教堂,烂漫如巴塞圣家堂,甚至是今天的包豪斯风格中找到这三个词。

我也曾经以为建筑就该符合坚固,实用,美观,并自以为是地用这三把尺子衡量中国古代建筑,进而衍生出以下的疑问:

为什么皇帝起居的养心殿这么小?

为什么中式家具又贵又不舒服?

为什么要用脆弱的木头而不是留存更方便的石料,让“大火烧了整整三天”变成每一场政变的谢幕?

其实建筑学非常能映射东西方哲学的差异,中式建筑基于“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的建筑原则。人应该居住在大小适宜的空间,适形而止,过大至阴,太小则燥;建筑材料应用更贴近自然的木材、竹子,甚至是茅草,石头的阴冷更适合死人(墓穴);而“站如松,坐如钟“照应着孔子倡导的”慎独“一遍一遍体现在坚硬的家具上。我们一看到黄花梨家具会通感屁股蛋儿的酸痛,但这天价木材从来都不是让用户葛优瘫的。

这倒是折射出当下东亚家庭文化的矛盾 —— 小一辈人在老一辈人”纲常伦理“的家里找”爱和舒适“。就好比,你拽着牧师说哥特顶煞风水,耶和华非要给淑芳斋带来光和热。说不清楚的。

我突然有个推广中国古代美学的冲动。我理解不了为什么欧洲大部分中国充满餐厅廉价感,我受够了made in China总是参杂山寨的偏见,看腻了中式审美就是火红一片的灯笼和龙。我真想捧着我的佛光寺去欧洲广场挨个儿开光。哪位天使投资看这里,中式的审美哲学和有机空间,我们能感受能翻译能市场能推广...

戳戳我的公众号吧


从搭建《佛光寺》到东西方建筑的一点启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