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方伪史:论磁石,光明的追求,古希腊人。气有潜通:中国古人怎么发现静电静磁

2023-07-19 20:19 作者:云影方寸  | 我要投稿

西方伪史:论磁石,光明的追求,古希腊人。气有潜通:中国古人怎么发现静电静磁之间存在着联系呢?

作者舞天玄姬



静电大家都知道,静磁也有所了解,现在认为两者应该有关系是很正常的事情,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


我们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应该不知道它们之间存在联系才对,谁告诉我们的呢?


到底是怎么发现电和磁之间存在某种联系的呢?不得不说,最先发现的人真是太厉害了呀!但是,为什么它们之间有关系呢?


单看两者的话,电和磁并没有任何关系,为何会将它们联系起来呢?


毕竟,一个只是“磁石召铁”,另一个“琥珀拾芥”,看不出它们有何关系啊!


实际上,一开始就不可能将两者联系起来,这才是正常的!唯一的相同点就是琥珀与磁石二者都具有的吸引性质,所以,古代在文字记述这些现象时总是将它们相提并论。


静电、静磁以气相吸附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是如何将两者联系上的吧。


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有“磁石召铁”和“琥珀拾芥”的记载。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关于“磁石召铁”的记载,古人将磁石用做指南针、防止刺客(秦朝阿房宫)、医疗等方面,这都是基于对磁石的理解才能出现的应用。


古代对磁石和磁现象的描述不是用「磁」字,而是用「慈」,称它们为「慈石」,也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磁石。


在《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中就无磁字,秦汉典籍中都用慈字。到了南北朝的《玉篇》中作礠字,唐朝的《广韻》中才作磁字,沿用至今。


慈石的最早记载见于《管子·地数篇》:“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山上有铅者,其下有银。一曰上有铅者,其下有鉒银,上有丹沙者,其下有鉒金,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此山之见荣者也。”


《山海经·北山经》上说:“西流注于泑泽,其中多慈石。”


《鬼谷子》上说:“若慈石之取针。”


《吕氏春秋·精通》上说:“慈石召铁,或引之也。”


磁石只能吸铁,而不能吸金、银、铜等其它金属,也早为我国古人所知。


早在汉代,人们发现磁石虽然可以吸铁,但不能吸引铜和瓦石。《淮南子·览冥训》写道:“慈石之能连铁也,而求其引瓦则难矣。”《淮南子·说山训》又写道:“慈石能引铁,及其于铜则不行也。”


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韩非子》和东汉王充著《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


在宋代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而要知道静电现象,那么首先要认识到雷与电,才能知道“静电”是怎么回事,比如,琥珀拾芥(静电)


关于雷电现象,在我国古代也有两种理论:一种是“摩擦形成说”,是战国时期慎到首先主张的。他说:“阳与阴夹持,则磨轧有光而为电。”另一种是王充等所主张的“爆炸起电说”。


关于雷电的成因,王充提出是由“太阳之激气”同云雨一类的阴气,“分争激射”而引起的。对于人的生死变化,王充认为这也是气的作用的结果。他说:“阴阳之气,凝而为人,年终寿尽,死还为气”(《论衡·论死》)。


王充在《论衡·雷虚篇》中用“一斗水灌冶铸之火,气激霹雳,若雷之音矣”来解释雷声是很有道理的。王充特别对雷电现象有季节性作了解释。


“雷者,太阳之激气也,何以明之?正月阳动,故正月始雷。五月阳盛,故五月雷迅。秋冬阳衰,故秋冬雷潜。”他把雷电的季节性出现归结为太阳的热力作用发生变化,认为春季太阳热力作用渐强,所以有发生雷电的可能;夏季太阳热力作用强盛,所以雷电也比较厉害;秋冬太阳热力作用已经衰弱,所以雷电现象也就很难出现了。 


天上的雷电让人们认识到了雷与电,而现实中怎么知道“电”的呢?


当然是通过西汉成书的《春秋纬·考异邮》:“瑇瑁(玳瑁)吸喏(细小物体)”知道的“静电”现象。


汉代王充说:“顿牟(玳瑁)掇芥,慈石引针,皆以其真是不假他类。”(《论衡·乱龙篇》)东晋郭璞说:“慈石吸铁,玳瑁取芥”(《山海经图赞·北三经第三》),等等。


唐代,人们对雷与电的关系作进一步的说明,孔颖达在《左传》“疏”里,说“电是雷光”。后来,有人还说,“雷电者,阳气也,有声名曰雷,无声名曰电”。


在这一点上讲得最分明的是宋代的陆佃,他在《埤雅》一书中说,“电,阴阳激耀,与雷同气发而为光者也”。并且说阴阳相激,“其光为电,其声为雷”。他还用铁与石相击所产生的火星与声响去比喻电和雷。


那么为什么会用磁石吸铁来比喻雷和電呢?为什么古人会觉得两者相似呢?


唯一能有联系的地方,就是“静电”和“磁石召铁”都会有吸引、吸附的现象。


为什么会产生前面所叙述的这种吸引现象呢?


在《论衡·乱龙篇》中这样写道:“他类有似,不能掇取者何也?气性异殊,不能相感动也。”


意思是在说,经过摩擦了的玳瑁(琥珀)能吸引芥籽,磁石能吸引钢针,这是因为它们之间的“气性”相同,能相互感动;其他看起来与芥籽、钢针相似的东西,但因与玳瑁、磁石的“气性”不同,所以不能相互感动。


这就是说,琥珀和磁石为什么对有些类似的东西,不能产生吸引的效果呢?是由于气性不同,不能互相感应的缘故。


《淮南子·览冥训》中说:“若以慈石之能连铁也,而求其引瓦,则难矣。”磁石可以引铁,却不能引瓦。


磁石的作用可以在相当一段空间距离内发生,而不必相互接触。这种现象称为“磁石吸铁,隔阔潜应”,古代是以气的同气相应来解释的,在今天则认为是关于电磁“超距作用”的最早叙述,磁体周围存在着一定强度的磁场。


磁石虽然不能吸引铜,但它可以透过铜板而吸引铜板上的铁屑。古人对此有所发现并提出:“磁石吸铁,隔碍潜通”。也就是说,某些物质不能阻碍磁的吸附作用。这个作用也用于以磁石治疗耳聋等疾病。在病耳置磁石,不病的另一耳置铁砂。


人体的静电是怎样产生的?


静电是一种处于静止状态的电荷。人的身体是一个导体,所以,它常有机会吸收静电。尤其是在气候干燥的地方,人体会聚集更多的静电。当人体静电积存过多,又没有地方可以“放电”,静电就会在人体内作怪。


图 人体的静电是怎样产生的?


东晋郭璞在《山海经图赞》中也有类似的解释,其中写道:“磁石吸铁,琥珀取芥,气有潜通,数亦冥会,物之相投,出乎意外。”


郭璞认为磁石和铁、琥珀和芥的这种物物相投的现象是很奇妙的。究其原因,是由于两种物体均有“气”的“潜通”的缘故。他认为这种气的潜感是物体的本性,是符合自然法则的(“数亦冥会”)。


这里用“气有潜通”解释“磁石吸铁,玳瑁取芥”解释为什么静磁、静电会有吸附的现象。也把静电和静磁并列,同时认为是某种“数”在起作用。


那么,什么东西可以隔断磁作用而使它不相通呢?


清初,人们终于发现了磁屏蔽现象。


晋《真元妙道要略》:“磁石吸铁,隔阔潜应”。


清代刘献廷在《广阳杂记》卷一中有一段记载:“磁石吸铁,隔碍潜通。或问余曰:‘磁石吸铁,何物可以隔之?’犹子阿孺曰:‘惟铁可以隔耳。’其人去复来,曰:‘试之果然。’余曰:‘此何必试,自然之理也。’”


我们知道,将铁放进带有厚壳的封闭铁罩内,其外的磁铁就不能吸引它。这种现象今日称为“磁屏蔽”。


据说,1786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C.A.de Coulomb,1736—1806年)报道了导体对它内部的屏蔽作用。但是,人们忘了他在这方面的工作,将磁屏蔽与法拉第(M.Faraday,1791—1867年)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事实上,应该是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磁屏蔽作用的人,清代刘献廷是最早记录并发现磁屏蔽的人,西方发现的太晚了。


在西方人写的《光明的追求:從獸脂、蠟燭、鯨油、煤氣到輸電網,點亮第一盞燈到人類輝煌文明的萬年演進史》的第六章“电力生活”中写道:


“我们驾驭了这样神奇的事物,而这奇迹至少可以追溯自古希腊人看到琥珀摩擦一小块羊毛产生的电光。古希腊人只能断定里面必有灵魂,因为电光‘栩栩如生,对一段距离外的事物也能产生吸引’(注153)。”



看看多么相似的描述,这里说“古希腊人”发现了静电有吸引的作用,描述居然说“对一段距离外的事物也能产生吸引”,为什么会用这样一段话来解释呢?大家就不觉得奇怪吗?


这可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说出来的,其实,在今天也是不被西方科学教承认的,那就是中国古代常说的同气相求,千里之外也能产生相应的现象。这可不是西方的“古希腊人”能够想到的概念,这是伴随着中国文化产生的一种思想,除非“古希腊人”就是中国人,才能这么说。


为什么会出现在西方的“古希腊人”口里并说出来呢?


如果没有这段话,证明还欠缺一点,有了这段话,反而能够证明电气电力的发明根本就不可能是西方人自己想出来的东西,这只能来自于中国。


在西方人写的《光明的追求:從獸脂、蠟燭、鯨油、煤氣到輸電網,點亮第一盞燈到人類輝煌文明的萬年演進史》的第六章“电力生活”中继续写道:


“电力的现代化过程可以追溯到1600年的伦敦,当时伊丽莎白女王的外科医生威廉·吉尔伯特(Wliliam Gilbert)在他的《论磁石》(De Magnete)一书中说明火花不仅来自琥珀,还来自玻璃、宝石、树脂、硫磺、封蜡和其他十馀种物质,他称这些物质造成的火花为‘电’(electrics),名称由来为拉丁文的琥珀(electrum),该字又是从希腊语的琥珀(elektron)衍生而来。”


我们要注意看到上文讲近代西方伦敦人发现引起静电的物质有琥珀、玻璃、宝石、树脂等等,这些内容记载在一本名叫《论磁石》的书里,书名跟内容看起来毫无关系。对吧!写磁石为什么要把琥珀、玻璃、宝石、树脂这些引起静电的物质记载进去呢?


中国人倒是很早就有了相关的记载,比如:


汉代王充说:“顿牟(玳瑁)掇芥,慈石引针,皆以其真是不假他类。”(《论衡·乱龙篇》)


东晋郭璞说:“慈石吸铁,玳瑁取芥”(《山海经图赞·北三经第三》),等等。


古代是早就发现了磁石吸铁跟玳瑁、琥珀取芥之间的吸附现象存在联系,因为,之前说过了,这两者看起来真的毫无关系,相差很大,为什么要把它们归为一类呢?


中国人是发现它们的吸附现象是之间存在“气”,也存在互相感应的现象,那么为什么西方人也会这么写呢?解释不通啊!西方人的这类知识是从哪里来的?西方自己都解释不了为什么磁石吸铁和琥珀摩擦静电之间存在关系。


所谓的“古希腊人”也理解不了,而上面那段文字也说明的是“电力的现代化过程可以追溯到1600年的伦敦,当时伊丽莎白女王的外科医生威廉·吉尔伯特(Wliliam Gilbert)在他的《论磁石》(De Magnete)一书中说明火花不仅来自琥珀”,此时西方才有人记载了这其中的关系,更早的没有,这类知识对于西方来说就是从天而降啊!


作者:咫尺理塘歸去来 


  西方也用中药炮制法“醋淬法”炮制中药“煅磁石”?赶快取我的1500度的眼镜来!


  据说英国医生威廉·吉尔伯特(William Gilbert)于1600年出版了物理学史上第一部系统性阐述磁学的科学专著《论磁石》,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书中第15章竟然记载了怎么用磁石治病以及磁石的中药炮制法“醋淬法”!要知道,磁石经过特殊的方法炮制之后就能入药,《本草纲目》:“慈石治肾家诸病,而通耳明目。”《本经》:“主周痹风湿,肢节中痛,不可持物,除大热烦满及耳聋。”《药性论》“补男子肾虚风虚,身强、腰中不利,加而用。”。。。


图 据说英国医生威廉·吉尔伯特(William Gilbert)于1600年出版了物理学史上第一部系统性阐述磁学的专著《论磁石》,书中第15章竟然记载了怎么用磁石治病以及磁石的中药炮制法“醋淬法”!


如此一来,说明最早的记载还是来自中国人,西方人的知识是来自于中国,才能解释的通!


此外,上文还提到1600年的伦敦人发现树脂也产生静电,我们来看看,人类最早使用的天然树脂是松香、虫胶等。天然树脂的生产受到地区的限制而产量不大,质量也不高,使用受到限制。


人们为了寻求天然树脂的代用品,1846年用纤维素(棉花)和硝酸制得硝酸纤维素,将潮湿的硝酸纤维素和樟脑混合,制成虫胶的代用品。


由于作者没有写清楚到底是用的天然树脂还是人造树脂,目前只能存疑了。


西方伪史:论磁石,光明的追求,古希腊人。气有潜通:中国古人怎么发现静电静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