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2.98 教条主义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98、教条主义
也叫本本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员说:“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主义,把它看成僵死的东西,这是教条主义。”[1]教条主义的主要特点是,脱离实践,空谈理论,轻视感性认识,夸大理性作用,只从抽象定义、概念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拒绝分析具体情况,用千篇一律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教条主义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在革命队伍内部的反映和表现。教条主义除社会根源外,还有认识根源。它把主观愿望当成客观实际,主观地片面地看待一切事物,不愿认真分析具体事物的本质,把片面当全面、局部当整体、树木当森林,完全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教员说:“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2]
教条主义是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对革命事业有着极大的危害。如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机会主义路线头子[-]一伙,不从实际出发,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拒绝了解中国革命的特点,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以机会主义路线压制教员的革命路线,致使白区的党组织几乎损失百分之百,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损失百分之九十,对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教员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无疑地,这全部的理论和实际都是错了的。这是主观主义。······这是鲁莽家和门外汉的理论和实际,是丝毫也没有马克思主义气味的东西,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3]
坚持马克思主义,不仅要反对修正主义,而且必须反对教条主义。教条主义容易装出马克思主义的而孔,利用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词句,吓唬工农干部和天真烂漫的青年。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它来自实践,又是在实践中获得证明和发展的理论,是同实践紧密相联的。脱离实际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是没有用的。教条主义者是思想懒汉,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看成是凭空出现的,否认理论的实践性。他们把理性认识绝对化,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他们否认事物的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抹杀事物的一般和个别的区别,抽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使理论和实践相分裂,主观和客观相脱离。教员的《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矛盾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整顿党的作风》等一系列光辉著作,从思想、政治、组织、军事等各方面全面地清算了教条主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推进了中国革命。现代修正主义者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在口头上挂着马克思主义,他们也在那里攻击“教条主义”,但是他们所攻击的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东西,他们反对或者歪曲辩证唯物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污蔑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在现在情况下,修正主义比教条主义有着更大的危险性。因此,在批判教条主义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对修正主义的批判。
注:
[1]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 《反对本本主义》。
[3] 《毛泽东选集》一卷本1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