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衰老学家:2150年人类最大寿命可达150岁,人均能活100年

Steven Austad博士是美国阿拉巴马大学教授、美国老龄化研究联合会 (AFAR) 高级科学总监、国家老龄化研究所UAB Nathan Shock中心联合首席研究员。
9月22日上午,时光派荣幸地邀请到Steven Austad教授直播连线。直播中,Austad教授直言,2150年人类寿命上限将达150岁,人均预期寿命将达100岁!为此,他与学界另一重磅教授Jay Olshansky达成了著名的“十亿赌注”。
赌注背后有何内幕?为何热量限制不如间歇性禁食?为何对换血疗法青睐有加?教授本人有何抗衰秘诀?走近Steven Austad,为你揭晓答案。

错过直播的读者不要遗憾!贴心的派派为大家准备了以下采访文字精选,课代表喊你抄作业啦!
一口气刷完文章还不过瘾?译制版直播回放中,你还将看到:人类能借鉴的长寿动物“损伤修复机制”和“抗癌抗老机制”;对小鼠无效的二甲双胍,对人类抗衰或许很有价值。获取完整版直播回放,连同Austad教授踩鳄鱼、斗毒蛇的奇幻野外历险记一起,解锁更多精彩!
非会员请至文末联系小助手,免费解锁本视频及更多活动视频权益。会员可在会员群中直接获取视频回放链接,还可在接下来的系列直播活动中继续获得一对一精准答疑机会!
Q
您毕业于英国文学专业,后来当过出租车司机、记者、驯兽师……最后怎么开始研究衰老生物学?
A
英国文学专业毕业后,我的梦想就是写一部伟大的小说。开出租、当记者、为好莱坞电影训练狮子,其实都是在给我的小说积累素材。但做驯兽师的几年中,我与动物整日相伴,逐渐唤起了对“动物如何感知世界”的兴趣。
有一次我训练狮子时受了重伤,住院期间权衡之下决定,我要攻读动物学方向的研究生,更科学地研究动物思维、意识和行为。这样不仅能继续与动物相伴,危险系数也能更低。

后来我在南美洲野外考察时,发现负鼠衰老得非常快,平均寿命只有18个月,于是我很好奇它们的寿命为什么这么短。
在研究动物寿命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了许多长寿物种都能成功避免环境危害、摆脱衰老损伤。于是我想,人类是否能从中衰老速度慢的物种中汲取到一些经验?
Q
那您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了吗?
A
生物衰老速度与生活环境、新陈代谢、外部风险因素息息相关,而衰老的基本过程是损伤累积,所以我们应该关注比人类更善于修复这种损伤的物种。
但很遗憾,我们现在的动物实验都是在不善于修复细胞损伤的动物身上开展的,如果我们能干预手段帮助它们成功修复损伤,尚且还算有些借鉴意义,否则便是南辕北辙。

Q
您认为我们能从哪些动物身上学习长寿秘诀?
A
首先是裸鼹鼠,寿命是小鼠的十倍多,且很少患癌。
鸟类的基础代谢率、体温和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都高得出奇,加之干旱、热浪、风暴和饥荒,按理说应该衰老得很快,但其野外平均寿命却是同等大小的豢养哺乳动物的三倍。
此外,大型动物(比如大象、弓头鲸等)细胞数量虽然是小型动物成百上千倍,但细胞癌变的概率却小得多。
这些“损伤修复机制”和“抗癌抗老机制”比人类更强的,都是适合我们研究衰老的典型动物。

图注:弓头鲸
Q
存在长生不老的动物吗?
A
理论上是有的。比如,生活在淡水中的水螅。在实验室培养的7年时间里,它们的死亡率没有丝毫上升,繁殖率也没有下降。奥秘就在于,水螅体内有能够不断分裂和繁殖的干细胞。但毕竟实验到目前只有7年,或许在未来某时,这些干细胞也会开始受损或耗尽。

图注:淡水水螅
Q
在人类中,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比男性高。是什么导致了寿命的性别差异?动物世界里也是这样吗?
A
在动物世界里,雄性动物长寿更常见,比如蝙蝠中所有长寿的个体都是雄性。
反观人类社会,不管疾病、饥荒还是和平年代,也不论是看婴儿存活率、预期寿命还是长寿老人数量,女性表现均优于男性,这是人类相对独特的特征,但目前为止我们并不确定原因。
不过虽然女性活得更久,但晚年健康状况较差,疼痛症状、就医服药也更多。我们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让男性在寿命上追平女性,女性在健康寿命上比肩男性,达成长寿与健康的平衡。
Q
您如何看待热量限制的好处?
A
长期热量限制很难坚持,可行性较差。
退一步说,在严格执行的前提下,热量限制或许会对超重或肥胖的人非常有益。但对健康人士没什么好处,甚至可能有害,因为长期控制卡路里摄入会造成肌肉流失,导致老年时期肌无力等症状。
但间歇性禁食(又称轻断食)显然更容易坚持,每天或者每隔几天少吃一顿,不耽误运动。我大学时是个摔跤手,每年到了摔跤赛季都要减掉十公斤,最夸张时要禁食三天。虽然这种方法比较极端,不够科学,不过轻量的间歇性禁食的确对我们健康很有好处。

Q
有人说,如果抗衰老药物和疗法在模式生物身上都不起作用,对人就更没效果了。以二甲双胍为例,在ITP实验中失败后,其延寿作用似乎已经“被锤死”了。您怎么看?
A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认为很多有效的抗衰老疗法都因为在小鼠身上不起作用而被排除或埋没了。至少从流行病学来看,二甲双胍前景很不错,便宜且副作用小。只是目前二甲双胍的临床中,研究健康状况不太好的老年人居多,至于健康人群中的抗衰效果,也值得再研究。
Q
您对预期寿命的上限有何期待?
A
照目前情形看,世界最长寿记录是122.5岁,全球平均预期寿命大约是80岁,最大寿命比平均预期寿命大概多了50%。
我认为,平均预期寿命的上限可以到大概100岁,最大预期寿命大约在150岁左右。
另外,“意识永生”(把意识与大脑器官分离,并将意识在云端上传和下载)不包含在考虑范围内,我们还是渴望以“自然人”形式延长寿命的。

Q
基于这个预测,您才与Jay Olshansky打了“十亿美元”的赌注?
A
是的。如果到2150年有人能活到150岁,并且TA可以进行简单对话,那么我的后代(或我自己)会得到奖池中积累的财富。如果没有,那么Olshansky的后代将继承这笔钱。
我们最初每人向奖池中投了150美元,由Olshansky进行统一管理和投资。按照美国股市历史增长率,我们二人的300美元可能在150年内变成大约5亿美元。十几年后,我们每人又再往底池里投入150美元。所以理想情况下,奖池里最终会有10亿美元。
我们俩都很享受这个赌局,但仅靠疾病诊断和常规治疗的进步,我们无法活到150岁。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把衰老当作一种疾病来对待,采取有效的药物和干预措施来延缓衰老。

Q
从打赌到现在已经20年了,有没有什么左右结果的研究发现?
A
20年来122岁的长寿记录至今无人打破,Jay觉得自己赢面很大;但我的赢面也很大,因为一些能延长小鼠寿命的干预措施,即使是在相对较晚的时候开始效果也一样很好。
比如雷帕霉素,在小鼠一生中任何时候使用对寿命的影响并没有太大差别。所以哪怕现在还没人能打破长寿记录,一旦未来几十年的研究获得了突破性成功,延寿效果便是立竿见影的。
以下问题来自时光派会员读者
Q
延长寿命等同于治疗衰老相关疾病吗?
A
不等同,衰老研究的出口在于尝试防病而非治病,或说“治未病”。我们不能说,得了心梗去做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两年后得了癌症又去化疗,再过一年又得了阿尔兹海默症。总之抗衰本身要从预防疾病入手,至少要延缓其发生与进程,向后推几十年。
Q
预期寿命会受到海夫利克极限的限制吗(注:海夫利克极限指正常细胞的分裂次数上限(约为40-60次)。细胞每次分裂都会导致端粒磨损,端粒缩短至极限会使细胞分裂无法进行,细胞衰竭进而导致机体衰老和死亡)?
A
不会,因为我们已经有消除衰老细胞的方法了。
Q
那我们要如何应对逐渐缩短的端粒?
A
杀死老化细胞,并用另一个端粒更长的细胞来取代它。人体最主要的细胞,包括脑细胞、神经元和心肌细胞等等,由于没有分裂和增殖能力,端粒也就不会变短,所以细胞累积损伤后只能替换。

Q
在所有抗衰手段中,您最看好哪一个?
A
换血,结合以正确的生活方式、饮食和锻炼。换血能去除衰老血液中的一些受损成分,而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在药物方面,如果只看小鼠数据,雷帕霉素是目前最有希望的。至于重编程,现在下定论还为时尚早。
Q
您本人有什么抗衰秘诀?
A
我是狂热的运动爱好者,既做力量训练也做耐力训练。我从前不吃任何药物、维生素或补剂,等二甲双胍抗衰临床出了结果,我再考虑要不要试试。

以上内容为课代表派派划出的重点,你都学废了吗?
这里是只做最硬核续命学研究的时光派,专注“长寿科技”科普。日以继夜翻阅文献撰稿只为给你带来最新、最全前沿抗衰资讯,欢迎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和疑惑;日更动力源自你的关注与分享,抗衰路上与你并肩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