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央媒公开课 | 这些“惯性表达”的坑,别踩!

2023-03-28 08:59 作者:庖丁解news  | 我要投稿

大多时候,笔头的错误是“无心”之过,可能是口头语习惯带到了笔下,又或者是输入法惯性实力“坑人”,如果我们多注意这些平时表达的“惯性”,就不会轻易“翻车”。


“惯性表达”一:简化


我们在生活中交流往往会出于方便等原因对某些表达进行简化,简化后的表达落到纸面上有可能不规范。


以国家的称谓为例,结尾是否有“国”要注意。例如,平时说起“孟加拉”,大多数时候都知道说的是南亚国家。但其规范表述应为“孟加拉国”。同样道理,“蒙古国”不能写成“蒙古”。

 

▲正确表达:孟加拉国



 ▲正确表达:蒙古国


此外,某些机构名称的简称国内读者不会搞糊涂,但海外读者不一定搞得清楚。例如“中央台办”,对外还是宜用“中共中央台办”。与之类似的还有“中共中央办公厅”等机构名称。


“惯性表达”二:指代


有些媒体的稿件中会以首都指代国家,例如“这几天,北京和华盛顿同时酝酿大动作”等。大多数时候这样行文并无问题,但如果因此对“惯性”不踩刹车,有可能会在某些机构和职务名称等方面出现问题。笔者就曾遇到稿件将“朝鲜驻华大使”笔误写作“朝鲜驻北京大使”。


“惯性表达”三:易混淆表达


除了简化等原因造成的“惯性表达”,还有一类“惯性表达”颇让人头疼,就是易混淆的表达。这类表达的“惯性”更多在于手懒,写起来凭眼缘。手勤一点,多查多看多辨,稿子滑坡的机率也就小了。


“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和制度防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为时政稿件中的常客,“筑牢”和“铸牢”这对儿兄弟有时难免傻傻分不清楚,其关键在于“铸”和“筑”的区别。“铸”的对象多为金属器件,“精神”“信仰”等带有“钢铁”属性多用“铸”;“筑”为建造,“根基”“防线”等多用“筑”。多深入一分,易混淆之处也就云开月明了。


“惯性表达”四:输入法的锅


除了前文提到的种种“惯性表达”,输入法的惯性也应注意。例如“北京冬奥会”,笔者遇到过某些自媒体报道中标题大大地写着“北京东奥会”。多看一眼,多读几遍,莫让输入法“出卖”自己。


刷新“知识库”,刹车前置


随着我们国家治理实践的深入,理论大厦会不断添砖加瓦。这些“砖”和“瓦”往往超越了我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如果对这些鲜活的政治话语能“实时关注”,就能降低其落入“惯性表达”陷阱的机率,实现刹车前置。


例如,平时我们习惯了说“先破后立”,但如果关注时政的话,会发现官方出现了“先立后破”的表述。在“双碳”方面(碳达峰碳中和),“立”即先确定“双碳”目标;“破”即在“立”的基础上将“两高”(高耗能、高排放)指标降下来。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


除了“双碳”方面,其实在202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也提到了“先立后破”:“必须坚持稳中求进,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


▲2021年经济工作会议

(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1-12/10/c_1128152219.htm)



▲《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3月5日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http://www.gov.cn/premier/2022-03/12/content_5678750.htm)



再例如,我们现在熟知的“新发展格局”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但还有一种曝光度稍低的说法是“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人民日报》曾发表过评论员文章《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当我们把这两种说法都明确掌握,自然也就可以避免只有其一没有其二的“惯性表达”,也能避免将两者混为一谈了。



作者:段世炜

编辑:郑琳桐
责编:魏园


央媒公开课 | 这些“惯性表达”的坑,别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