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答题模板】论述题翻盘——《白毛女的》艺术成就
Hi~ 这里是可可的豆子收纳袋
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
被分到一颗由 可可姐 精心烘焙的
“高能量的可可豆”噢~
艺术考研不迷茫,
🌻
🙋大家好吖~我是你们热爱分享艺术考研干货的可可学姐!今天我们来分享的内容又会是什么呢?👂
继:
✅【高分答题模板】主观题翻盘——只需这3步就能拿下得分点!
✅【高分答题模板】强势翻盘套路——中国古代音乐史必考考点——曾侯乙墓编钟
✅【高分答题模板】主观题强势翻盘套路!——音乐史 直接用!
✅ 艺术考研主观题翻盘——设计史高分答题模板
之后🚩新鲜出炉的音乐史高分论述模板——《白毛女》的艺术成就又来辣~
废话不多说,继续上干货喽~
先敲重点
论述题答题规范:
1️⃣问题意识,解决了什么问题?
2️⃣论述题表述必须有三级目录,文章结构清晰;
3️⃣创新点及实效意义是什么?
⭐⭐⭐⭐🔥 论述新歌剧《白毛女》的艺术成就
及其意义?⭐⭐⭐⭐⭐(新歌剧考点模板)
👯歌剧是一种综合性的大型艺术体裁。中国新歌剧是一种既有别于西洋歌剧,又不同于中国传统戏曲表演形式的新的音乐表演艺术。
▶我国新歌剧是在五四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它综合中国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以歌唱为主,是一种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式。我国新歌剧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的萌芽期,30年代的探索期及45年以后的发展期。
1945年初,在秧歌剧蓬勃发展的基础上,鲁迅艺术学院根据流传于晋察冀边区的“白毛仙姑”的故事创作了《白毛女》,是我国第一部民族新歌剧,由马可、张鲁、李焕之等作曲,贺敬之、丁毅作词,《白毛女》内容反映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重大题材。该作品于1945年5月底左右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首演,《白毛女》开辟了一条探索西方歌剧民族化的道路。
作品的艺术成就从作品内容与作品审美两个方面具体论述:
🌱 (一)作品内容分析
1️⃣.作品内容注重民歌音调:
吸收民歌音调作为人物形象主体音调的基础,并广泛吸收了说唱、戏曲等民间音乐素材,根据剧情及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加以改造和发展。
《白毛女》在民间音调的基础上吸收西方歌剧音乐性格化和戏剧化的创作经验,以人物主调贯穿发展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举个🌰:张鲁根据河北民歌《小白菜》为素材写作了《北风吹》;用农村妇女上坟的哭腔音调写作了“刀杀我、斧砍我”,马可根据山西秧歌《捡麦穗》创作了《十里风雪》《老天杀人》等著名唱段。
📝喜儿主题的第一次明显变形,是杨白劳被逼而死,喜儿以极度悲恨之情迸发而出的“哭爹”唱腔,音乐吸收了民间哭调、散板拖腔的特点。在喜儿遭到黄世仁的侮辱之后,“刀杀我,斧砍我”唱腔,则糅进了秦腔悲调和散板的节奏,赋予强烈的戏剧性。而在喜儿怀着强烈的复仇信念逃走时的“我要活”唱段,则又糅进了河北梆子的音调,更为高亢悲愤。
2️⃣.通过音乐具体而细致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歌剧作者对主要角色喜儿、杨白劳和黄世仁的音乐刻画都做到了贴切而赋予个性的表达。在刻画这些角色时,他们对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本质区别也做了较妥善的处理,没有简单的用丑化的方法来刻画反面人物,而是力图突出这些反面人物的阶级本质和不同的心理状态,从而揭示出这些角色的特殊性格。
🌰如《白毛女》的音乐主要建立在河北、山西等民歌和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秦腔等戏曲音乐的基础上并运用板腔变化的手法使得曲调具有人物性格化的特征,以此塑造了不同特点的人物形象。
3️⃣.在音乐创作形式和手法上,创作性的借鉴了近代外国歌剧的某些传统形式和经验:
歌剧音乐使用了对唱、重唱、合唱的形式;运用了和声、复调等多声部音乐手法。剧中安排的对唱、重唱、合唱都符合剧情表达的需要。
🌰如喜儿与杨白劳短暂的欢聚之时采用明朗欢快的对唱《扎红头绳》;在合唱方面,剧终前群众演唱的《太阳出来了》唱出了人民坚强、豪迈与喜悦之情,唱出了他们对喜儿不幸遭遇的悲愤同情。在乐队方面,采用了中西乐器的混合编制。
4️⃣.作者尝试运用和声、复调等多声部的音乐思维手法来加强情结的抒情性、戏剧性与冲突性的效果,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性作用。
🌿(二)作品的审美分析
艺术美之所以高于现实美,是由于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艺术作品中。
1️⃣.歌剧《白毛女》与“真、善、美”的结合
“美”首先要具备“真”和“善”,三者的珠联璧合缺一不可,“美”是指音乐的艺术性,“善”是指音乐的思想性。
✅艺术中的“真”,🙅并不等于生活的原版照抄,而是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通过提炼和加工,使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也就是化“真”为“美”,通过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真”是“美”的基础,歌剧《白毛女》的故事源于老百姓口中的“白毛仙姑”,这就是生活中的真,艺术家艺术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源于生活的真,并升华为艺术化的“真”。
✅艺术中的“善”❌不是道德说教,同样是通过艺术家的精心创作,使艺术家的人生态度和道德评价渗透到艺术作品之中,也就是化“善”为“美”。
✅歌剧《白毛女》的“美”表现为形式的美,🌰如:在音乐上采取了河北,山西等地民歌和地方戏曲的曲调加以改编和创作,歌剧《白毛女》采用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戏曲音乐,借鉴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创作家用河北民歌《青阳传》的欢快曲调所谱写的“北风吹,雪花飘”来表现喜儿的天真和期待;用深沉低昂的山西民歌《拣麦根》的曲调塑造杨白劳的音乐形象;用河北民歌《小白菜》来表现喜儿在黄家受黄母压迫时的压抑情绪;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音乐突现喜儿的不屈和渴望复仇的心情等艺术处理,都是在民间音乐基础上汲取的。
2️⃣.歌剧《白毛女》中的“美”与“丑”
生活中除了真、善、美之外,也有假、丑、恶,如《白毛女》中的“丑”实质就是特指黄世仁等地主阶级一类人的丑态。但是,生活中的“丑”一旦进入艺术,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同样会变成艺术美,事物本身“丑”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但是作为艺术形象,它已经具有了审美意义。
3️⃣.歌剧《白毛女》的审美性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
艺术家们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寻找美的形式,从“白毛仙姑”故事的内容出发去选择最恰当的形式加强美和艺术的表现,从而使《白毛女》的艺术形式美更加丰富。
艺术美也必须遵循形式服从内容和形式美的双重原则,脱离内容的形式是没有艺术价值的❗仅有内容而缺乏完美的形式,也不成其为艺术。❎没有纯熟的技巧和精致的形式,任何深刻的主题和精彩的题材都会黯然失色,得不到充分的展示。
👉贺敬之曾说:关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白毛女》创作经验中也得到了启发,形式问题重要但同样重要的还有作品的内容美,占有了内容美才可能占有表现的技术,并选择更加完美的形式来表现歌剧。
🌱 (三)作品的意义分析
1️⃣.初进和推动了延安等解放区广大群众和文艺工作者对新歌剧创作的激情。
2️⃣.歌剧《白毛女》的成功,为创造一种真正适合我国群众的新型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得这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史中真正发挥了其重大影响。在解放战争时期短短几年内,先后有数十部新歌剧问世,产生了如《刘胡兰》、《赤叶河》、《王秀鸾》等优秀作品。
总结:
对歌剧《白毛女》的艺术成就及意义的讨论,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首先,《白毛女》的创作最为核心的要素就是抓住了文艺的根本问题,艺术创作必须是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目的,在当下商品社会中,艺术创作不忘初心才是发展之途。
✅其次,艺术家与艺术创作都应该从苦难中而来,生活的酸甜苦辣给予了艺术家对人生百态的感知,艺术灵感源于生活,艺术形象更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才是滋养艺术家的沃土。
✅在当下,艺术界限模糊化了,艺术家身份也模糊了,艺术家应该具有一种非职业化的精神,或者说艺术家本不应该成为一种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