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植物科普的“道”与“术”讲座笔记

2023-03-02 17:53 作者:鉝ver猫rium  | 我要投稿

主讲人:顾垒(@讲植物的顾有容)

本整理内容的发布已经过顾老师本人授权。

图片不是很清楚,只有图4有必要内容,其他的看文本即可。

【PS:北京现在还是一片荒芜,估计鉝貓知植要至少两周后才能更,这周还是汉语的内容。正文所有在这种括号里的都是个人看法,仅作为辅助。】

讲座主要内容:

为什么要做科普

套话:社会对科学素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
比较现实的东西:做科普是科研工作者的社会责任。科研使用的是社会资源。科研的成果首先满足的是科研工作者的好奇心,需要把自己的成果和好奇心的满足感分享给社会。科普:科研成果→公众知识。收益:短期和个人收益,虽然99.9%的科普作家没法通过科普养家糊口【过于真实】。满足社交和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长远和社会收益: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社会投资科研的意愿(相当于是向社会“申请基金”)。这对基础科研尤其重要。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科普

科普不是单方向的,并不完全是自上而下的,自上而下容易引起抗拒感【至少鉝貓杂谈气象篇被一些路人这么说过】。科普更像是“科学传播”,传播者和受众的地位基本平等。需要采用传播学中的方法的过程中保持科学性。

受众结构:网民初高中学历占比6成以上。

普通受众用户画像(指任何一个不在自己专业领域看科普的人):缺乏相关方面的学习动力。因为时间碎片化或自身爱好难以进行长时间的阅读。缺乏相关方面的质疑精神(故而在自己不懂的方面容易相信谣言)。更关心自己熟悉的事物。短视频等类似媒介更容易获得满足感。能够坐下来看一篇科普其实并不容易。【这部分整理的用词算是“说句好听点”的了,不然会被举报,但人都是这样的,而且隔行如隔山,毕竟有工程方面的教授去理论物理领域当民科的活生生的例子】

如何“讨好”受众
分享的激情:保持这件事很好玩的态度。
平等的姿态:忘掉智力的优越感(注意旁观者的心态)。
挑大家爱听的东西。
避免“语死早”,文章和句子不要太长。大多数人都没有受过专业的写作和讲座训练,在熟练之前应当尽量避免冗长。(比如控制自己的表达欲,比如植物介绍一般1500字以内。)

文字不如图片,图片不如视频。【三者信息密度由高至低,但需要找到平衡,不同层次受众需要不同的合适的媒介。】

植物学科普的难点和应对方式

打破术语构成的信息壁垒。在一个专业钻研太长时间会导致说话听不懂。想要跳出自己的研究圈子用外人的思路思考这里面的问题并不容易。
“费曼技巧”(费曼式学习法):“我没法把问题化简到大一学生的理解水平,说明自己也没搞懂。”其逆否命题:“通过向非专业人士解说一件事,来确认自己真正弄懂了这件事”正是科普的过程。一旦解说遇到障碍,就回去重新学习原始资料,直到足够顺畅。努力简化表达,使用日常语言,或者与他人的常识建立类比关系,比如和实物对比而不是数字来展现数据。和受众建立情感上的联系。

选择靠谱的信源
始终牢记,科普是代表科学共同体发声。科普只有原创的形式,没有原创的内容。如果可能,尽量追溯到原始的研究。发表自己的见解容易混到事实之中,要谨慎,且绝不能自己“原创知识”。百科可以用,但只是作为一个快速了解新领域的索引,快速找到原始信息的索引。

那些贩卖焦虑,以流量而非科学传播为主的人,天然站在科普的对立面。【点名辛吉飞】
热点一定要蹭。有些时候需要根据和热点的一点点关联“强行科普”。保持专业敏感性,而且手要快。

植物科普常见的应用场景

介绍物种/生物多样性的科普创作(最常见)

本质上是博物学创作。常用的方法见下图。

还有种方法:通过人的故事来侧写植物(人发现植物的过程,植物传播过程中动人的故事,利用共情心)。

严禁直接抄原文描述。

通过人的故事讲植物(下)

濒危物种保护
难点:和大众生活离得太远,很多公众并不关注。
“取巧”:1、有价值的 2、第一次发现和再发现的人的故事 3、和濒危植物相关的事件
重要:讲植物濒危的原因,讲讲公众可以为它做什么
“古老”不是保护价值,尤其避免“植物中的大熊猫”,虽然类比,但表达过于重复会引起反感。且容易让人们误认为它濒危原因和大熊猫类似。且违背科学事实。【具体为什么违背科学事实是个比较专业的问题,就不在这里放开详细说了】
避免无病呻吟的抒情。让观众通过对它的认知知道它的价值去保护而不是可怜它。
不要谈没有经过科学验证的功效。就算有也少谈。这样是帮倒忙。
植物科学前沿报道
最需要费曼技巧的场合。
学习国外高校的science communication office的工作方式。【专门报道研究成果的办公室,这也是经常看到国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原因,国内很多高校当然也有,但是很多做了科普最忌讳的事:直接写论文摘要(或其翻译)在上面,这样自然没人看】最好是研究者本人写,二手创作要尽量采访到原作者。

多阅读CNS等的新闻栏目(比如科学评论),翻译并模仿之。
(注意:作为自己研究人员被采访之后一定需要审一遍稿子)
复杂话题的科普,比如转基因(等有争议的话题)
一些话题不是单纯的科学问题,而是糅合了科学、政经法乃至人性的浊液。
这些事情并不能通过单纯科普解决。涉及到价值观判断。【我们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但】在这些话题科普能做的事还有:影响决策者,教育新生代,借话题传播前沿科学知识,缓解公众焦虑,引导公众降低生活成本。

处理方式:复杂话题是吸引关注的好方式,但对于传播是双刃剑。自己对相关方面的知识控场能力不足的话最好避免。一旦涉及争议话题,必须有鲜明立场,不是不严谨,而是太过严谨处处怕说错话的话,会让公众以为你没有自信。尤其不要妄图同时争取两边人的支持。目的不是说服自己立场的对立面,而是争取站科学共同体立场和暂时不了解的吃瓜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如果对面是三观成熟的人,且和你观点不符,说服是不可能的)

答疑

*高端科普:受众层次选择,构筑符合受众层次话语体系的科普
*信源选择:循证思想。一些知识的更新并不是在科学共同体内部完成的,讲的内容有可用来源即可,但素材取舍时要注意这些引用材料的核心度,例如:文献、文件>访谈、一手科普文>其它二手资料。
*新人需要具备的素质和可用途径:分享的积极性,对事实的尊重,灵活的身段,持续的产出【关于我好久不更新结果已更新粉丝发现我怎么关注了个鸽子而掉粉这件事】。对于研究机构:形成多维度科普矩阵。对于自媒体:抓住平台的流量扶持。成为V并不容易。


植物科普的“道”与“术”讲座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