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旧闻】“电视速配”能给你真爱吗
http://dailynews.sina.com.cn 1999年4月23日 11:36 生活时报 忽如一夜春风来,爱情玫瑰电视开。自湖南卫视推出“玫瑰之约”以 来,各电视台纷纷仿效,爱情玫瑰盛开在荧屏。这种电视速配婚姻能给你 真爱吗?最近,长江日报对此进行了专题探讨。 华明(王月)(南京):无异于爱情演讲 世纪末的最后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各地电视台都像花圃争相展出郁 金香一样,争先恐后推出“电视速配”。在南京,两台本地版的节目打得 不亦乐乎,但时尚触觉灵敏者一语中的:南京有线的“花好月圆”与江苏 有线的“为谁心动”看来看去就是“我的爱情观”演讲会,而现代观众, 只要在50岁以下,是很容易接受“爱情不是宣讲演说”的看法的。也就是 说,如果仅仅是嘉宾的相貌够、学历够、口才够,还是不够的,如果1号 到6号,上去坐在讲坛式的嘉宾台上,却端着一个大学生演讲会上激情澎 湃的辩手的架子,那么,任主持人如何百变神通,也改不了这场“电视速 配”庄穆寡淡的底子了。 正好,周六晚南京有线放“花好月圆”时,江苏有线的另一个频道在 转播凤凰卫视的“非常男女”,如果不怕看不全,尽可以10分钟换次频道, 看尽两岸的“婚恋文化”之现状。而这种最近距离的比较,每使人陡生感 慨。 首先受众是谁?这还用问吗?当然是电视观众。像“花好月圆”和“ 为谁心动”这样的节目,编导显而易见是办给观众看的,取悦观众就成了 他们“做秀”的最终目的。于是我们便看到主持人和嘉宾面对镜头侃侃而 谈的场景,嘉宾因为缺乏正对镜头的经验,所以自陈“小腿肚发抖”,根 本忘了现代人在相亲场景中应有的表情——害羞、专注、甜蜜以及眉目传 情。也就是说,“电视速配”本地版的制作者常常把嘉宾给冷落了,给他 们的发挥空间既机械又窄小。 一场好的节目,明处的受众是嘉宾,暗处的受众是电视观众,这才能 尽可能地提供相亲的温馨气氛,令嘉宾放松。 笼统看下来,“非常男女”的嘉宾和亲友团,多少流露出中国传统的 “子大不娶母焦”的急切感,嘉宾们多少也承认自己在情感路线上“走得 蛮艰难”。这里面就见诚恳。而本地版同样做得花团锦簇,嘉宾们却不肯 承认自己是婚恋“困难户”,做节目在他们而言,只为“锻炼口才”、“ 表现自我”,他们最担心的,不是找不着爱情,而是担心不能表现自己的 气质。 本地节目在嘉宾的年龄选择上也值得商榷,年龄小的嘉宾是否一定有 优势?也许只有年过30之人,才对自己的情爱旅程满怀感慨吧。太青春的 “电视速配”,脚踏实地的东西一定不会太多。 穆易(北京):娱人娱己 周末打开电视,才发现以前较少问津的北京台老节目“今晚我们相识” 早已旧瓶装新酒——整个一“非常男女”北京版了。先是“自报家门”, 接着“乱点鸳鸯”、“旁敲侧击”,最后是“花落谁家”……其间,先“ 出落”出人气最旺的一男一女俩“魅力奖”,然后“牵上小手”的各对男 女喜获“龙凤奖”,凡亮相嘉宾,最不济的,也得领个“龙奖”“凤奖” 回家去。 横竖得找事“休闲”,看个热闹吧。没想到这一看,就看得不亦乐乎 、紧张非凡;亲友团大呼小叫好话说尽,红男绿女眉来眼去秋波暗送。俊 男忙着“曲线救国”——谦恭的笑容直奔亲友团里的未来岳母而去,倩女 则干脆把流行于未婚女青年中的“心理测验”搬上大雅之堂,不厌其烦一 一验证,直“烤”得接绣球的男士暗暗流汗。屏幕前,我和先生忘了是已 婚之身,争先恐后将男女们挑肥拣瘦品评了一番,他选他心仪之女,我挑 我中意之男,屏幕上才子佳人唇枪舌战之时,也是我们为其“速配”之机, 与咱合拍的,马上热心无比想象着“他俩事后还真的牵手吗?”与咱不合 拍的,立马为其不幸“错爱”搓手顿脚。 就在我和先生对着屏幕想象着,要是自己也去玩上一把会是如何个乐 法儿时,我们自惭形秽了。先说电视里男女们职业身分之“高尚”化—— 不是年方26的董事长,就是留学归来的商务代理,不是才貌俱佳的主管, 就是温柔贤淑的经理。再看男女们抛出的话题:“你是否成熟到可以结婚 的程度?”“你婚后发生外遇怎么办?”“我发点小脾气你哄我吗?”… …真是一针见血、直奔主题。 据说这节目播出后在北京收视排行榜上即蹿至第二三位,看来人气走 旺。类似节目还有北京有线二台的“浪漫’99”。周一上班跟两三同事聊 起,竟然全看了!但马上便有消息:“听说10个男女上镜前都要互相聊聊, 彩排一下,听说这类节目起初没人参加,总要找些托儿,比方有的男女就 是某制作人员的男(女)友!”好吧,就让我们接受这种种吧,总比那些 胳肢你笑掐着你哭的国产电视剧强,不累人! 曾晓梅(宜昌):掌声是为自己加油吧 “非常男女”每到节目揭底时,常能听见胡瓜痛快地宣布“速配成功”。 胡瓜的声音是兴高采烈的,仿佛小孩无意中得到了想要的玩具,连自己都 觉得不能相信。台上台下的人也配以轻松的笑声,好像真的一样。 于是很快,“玫瑰之约”、“今夜情缘”、“相思树下”之类的“非 常男女”的表兄表弟就在内地露面了。果然立即走红,电视热闹了起来。 我们有时会同时看到在几个台的节目里,人们在主持人的主持下谈情说爱。 然而奇怪的是,什么都引进模仿了,独独没引进“速配”二字,虽然 明明就是高速配对的。比如“今夜情缘”,6对中有5对在不足一个半小时 里成功地对上象了。是我们羞于说“速配”吧,看来还是把节目当真了— —有谁不知是一次表演一次做秀呢。我还有第二个不懂,在看过一两次配 对之后,我发现没有可看了。能够在电视里讲讲从前还是遮掩隐秘的事情, 应该是前进了,但是前进之后的内容好像很苍白,我不知道自己是进步还 是退步了。 英国作家格林说:“唯一能真正持续的爱是能够接受一切的,甚至能 接受这样一种悲哀的事实:最终、最深的欲望只是简单的相伴。”谁愿意 接受这样悲哀的事实呢?特别是年轻时,爱情又是如此诱惑如此善变,即 使加上婚姻的保险也起不了作用。承受不了沉重复杂,就希望如小时玩“ 过家家”游戏一样简单速配。电视节目里果真做到了,惊喜中又失之于无 味单调。可能在红尘里浮沉,也许到老时,再去回味格林的话吧。 我还记得10年前看日本电影《敦煌》,那是日本人主演的中国北宋时 的故事。男女主人公示爱时,四目相对,两唇相接,然后倒下。这时影院 里响起了喝倒彩声。千年之前的人,也是以接吻定情的吗?媒体的发达, 使得规范之内的爱情方式标准化,也就变得单调乏味了。现在在非常速配 之后,我们会不会出现标准统一的情缘先生、情缘小姐呢? “非常男女”的一位速配失败者最后说,这次失败了,正说明我的机 会更多。这句话赢得了最多的掌声。 在这掌声里,恐怕一多半是为他们自己加油吧。 沈云昀(武汉):我们能这样相爱吗? 我们能克隆“杰克”与“罗丝”吗? 泰坦尼克号成全了杰克与罗丝3天之内让世人为之动容的爱情传奇, 他们可以说是一见钟情的经典。现在,我们坐下来打开电视,可以看到许 多爱情速配节目。一群人在演播厅里侃侃而谈,两个小时左右的节目结束, 一对对有情人也出现了。望着荧屏上甜甜蜜蜜的他(她),我不禁想:我 们的演播厅真的是另一个泰坦尼克号,而杰克与罗丝也真的能在其中产生 吗? “这绝对不可能!”华中理工大学中文系的李青伟一口否定,“说穿 了,它不过是快餐爱情,这种表象的吸引充其量也不过是雾里看花,等雾 一散,问题就来了。” 据了解,“今夜情缘”在前6期中用了“速配”这个词,后来收到了 不少观众来信反映这个词刺耳。一位观众在来信中毫不客气地说:“‘速 配’这个词让人觉得跟动物似的。”在后来的节目中这个词被更换了。 我问一位女嘉宾为何走上电视寻找意中人,她说:“我们已不是生活 在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封闭时代了。为什么爱情方式不可以改革呢?当然, 不一定有好的结局,但没有勇敢的开始则根本没有获得结局的希望。” 在我采访的观众中,大多数人对这一问题表现了宽容的态度:“为什 么非要别人谈了恋爱就结婚呢?即使是杰克与罗丝,也不能保证他们一定 会结婚而且白头偕老啊。” 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 有人说这类节目更多地像是在表演而较少地神似生活。一位40多岁的 观众坦言她不喜欢:“我总以为导演不知从哪儿找了几个人‘瞎掰’,是 演员也未必。一看就是假的。” 她的话或许是许多人想说的。而电视工作者对此则一脸无奈。“相思 树下”编导刘斌说,他们在设计问题时采取先发放问卷,然后收回挑选的 方法,“我们要求节目是诚恳真实的。”“今夜情缘”制片人刘小津也说: “为避免种种人为做假因素,我们对最小的细节都做了考虑。比如规定男 女嘉宾不能同时到达,分开化妆,分开坐车等。”可是,编导们的精心设 计观众似乎并不买账,或者并没读懂接受这份“柔情”。 湖南卫视台的副台长刘一平曾经说:“电视是一种时尚,它的内涵其 实只有两句话:好看+内涵。我们所做的,是在这两者间找到结合点。” 这番话无疑是精辟的,可是这个结合点到底在哪儿呢?它像一个调皮的精 灵,飞来飞去让人很难抓住。 慢慢地陪着你走慢慢地知道结果 爱也好,厌也好,仍有许多人在观看。一位业内人士分析,受众喜欢 有两个最简单的原因。首先是新,内容形式让人耳目一新。其次是情感共 鸣,年长的曾经年轻过,年轻的正是青春年少时。但是,当所有电视台都 推出此类节目,观众被越吊越高的胃口怎样才能持久地得到满足呢?学过 经济学的人都知道投入与产出。目前来说,此类节目产出大于投入。但是, 它的市场也会一天比一天饱和,当接近下限时,它又将走向何方,是否又 会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呢? 就像一场球赛不到最后谁也无法肯定比分,作为观众的我们只能是“ 慢慢地陪着你走,慢慢地知道结果”。 李小彤(武汉):太简单了,少点啥 周末晚上,我和女友抢电视,我想打电子游戏,她急着要看电视—— 一个什么速配节目,听说这类节目最近很火。结果自然是我陪她看陪她乐。 节目看着还凑合,能逗逗人,不过我觉得太简单了,为什么不能多一 些科技含量呢?比如说,一些电脑手段?这一类的娱乐节目,在亚洲是以 日本为最多最好。我也曾看过。也许是受电子游戏文化影响太深吧,日本 的这一类娱乐节目中处处带有电子游戏的痕迹。比如说主持人不仅是真人, 还有电脑三维动画而成的“虚拟人物”,言谈举止栩栩如生。在节目中常 有最新最好的大型电玩上台供嘉宾观众一试身手。观众过了一把瘾,厂家 也乘机做广告。记得有这么个游戏:几对“征友”的男女各自操纵一个人 物,在电子游戏中向盘踞地底的大魔王挑战。刀光血影,最后只剩下一男 一女“活下来”。此时敌兵四面围至,眼看不妙。那位男士操纵他的人物 舍身冲入敌阵,为“女勇士”杀开血路,情景很是悲壮。我想,不管是娱 乐还是煽情,这一类的游戏都更有力吧。 电子游戏正是具有这样一种魔力,让人在游戏中忘记自我,而把情感 投射其中。电视娱乐节目的制作者,如果能够学习到电子游戏的一些方法, 也许比搬几台游戏机上节目更重要。 对于高科技手段的运用是电子游戏的重要特征。电视娱乐在“造梦” 这一点上和电子游戏有天然的相近之处。看一看“模仿秀”里有多少人学 明星就知道了。记得不久前有姜昆演的一个小品,里头运用电脑技术,使 屏幕上驾驶“致远舰”冲向敌舰的邓世昌居然变成了姜昆。这样的小花招, 在“模仿秀”里也许能派上大用场。 常玩电子游戏的人都知道,一个游戏不是一天两天能打得穿的,它通 过一种连续性来保持你玩的兴趣。从情节上说,它比电视剧差得远,但它 能带给玩家更大的自由空间。其实,在电子游戏中也有“综艺节目”,以 多个简单轻松的小游戏构成。但是很少有“一杆子插到底”的,而是设计 一个复杂的路程。上一个游戏完成的结果不同,下个游戏也会发生相应变 化;表现优秀的,可以得到额外的奖励:一段优美的音乐、精彩的动画等 等。如果编导能为电视节目设计一个更开阔自由的空间,那么无疑会有更 多的观众。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真情”。在游戏空间中,一切都是虚拟的。但是, 作为一个优秀的游戏,人物的个性和情节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真实性,而玩 者受到的打动也是真实的。玩过《仙剑奇侠传》?落泪了吗?玩过《生化 危机》?发抖了吗?玩家的感情在游戏时是最真挚的。而电视娱乐呢?好 像经常听到说“导演出来的掌声笑声”之类。我想说,观众不笑,不是他 们缺少幽默。好好设计一下自己的节目吧。别忘了:“只有当人完全是人 时,他才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