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题!《红楼梦》?考什么!怎么备考?【学过石油的语文老师】

啊哈哈哈,笔记来喽!在这里只做最好的笔记!
今日主题:考红楼梦?两手准备!找到方向!沉稳应考!

在这里,我尽量截屏能少就少,课上、资料中、奇哥所说的用文字追求能全则全,文字是主体,力求让没看过课程或者对课程已经淡忘的人(万一是我自己呢) 看到笔记也能全部看懂
1️⃣作文
2️⃣信息类
3️⃣文学类
这个题涉及到了“宝玉挨打”,这还不属于《红楼梦》主要情节
4️⃣古诗
5️⃣语言文字应用
6️⃣策略

1️⃣作文
2022甲卷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只要冷静下来思考,找到直接引用,借鉴话用、情景独创的论点,也能写出优秀的作文,《红楼梦》只是一个引子
2️⃣信息论
- 武汉市2023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考试 20230214
材料一
中国文人的审美取向,主导和塑造着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我们说,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是由儒释道融合构成的。但是,中国茶艺美学的走向却又是由中国文人所主导和塑造的。这样说,并不排除老庄、佛道对中国茶艺美学的影响,而是有主次之分。
唐代,推动茶艺美学成型的,除了小时在寺院生活、后又成为学者的陆羽外,还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先行者,借用现代的说法,是有一个“文人集团”或“文人群体”。当时,一些刚正率直并深存抱负和学识的人,诸如颜真卿、皇甫冉、刘长卿、张志和、耿讳、孟郊、戴叔伦等,都对茶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大诗人元稹、白居易等都有茶诗名作问世,特别是卢仝以一首吟诵“七碗茶”的诗句光耀千古。
作为具有超凡脱俗的高尚情怀的群体,文人墨客和士大夫们有意识地把品茶作为一种能够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感情、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刻意追求、创造和鉴赏,饮茶走向艺术化,而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纷纷把饮茶作为自己的表现对象加以描述和品评,这些是在唐代完成的。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茶寄诗情,品鉴名泉,精研茶艺,推广茶学,创立茶室,墨写茶事,终于成就了茶艺美学的构架。
宋代茶文化走向两极:民间的普及、简易化,宫廷的奢侈、精致化。而在两极中间的文人,依然崇尚风雅和自然。与唐代不同的是,那是文人、隐士、僧人领导茶文化的时代;而宋代则各领风骚,文人保持着独有的率真并与自然契合。所以,宋代虽以贡茶名世,但真正领导茶文化潮流,保持其精神的仍是文化人。宋代文人的性情、茶情、豪情、柔情,都在茶中得到展示,真可谓从“一杯茶中看世界”。
与焕然一新的茶的生产和加工方式相适应,明代饮茶风尚发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与此同时,士大夫阶层对饮茶艺术的追求和审美也创造了一个新的天地。明朝前期文人的沉湎于茶事,并非闲情逸致,而是以茶雅志,别有一番怀抱。著《茶谱》的朱权就明确表示,饮茶并非只在茶本身,而是“神栖物外”,表达志向的一种方式而已。
到了晚明至清代初期,茶艺风尚和美学追求又是一变。自万历、天启到崇祯末年,以小品为代表的文学,在游山玩水、起居日用中追求自我,沉湎物趣,以达雅趣。晚明名士嗜好茗饮,风流倜傥,有钱有闲,闲情雅致。这种在表现个性中追求物趣雅韵的饮茶风尚,明亡后又延续了半个世纪,直到康熙中期。当时,一些文人清士意绝仕宦,却又饱受亡国破家之痛,只好在风雅艺术中显示其才俊、能力、品味。所以,讲求至精至美,成为这一时期文人饮茶的风尚。
总之,明代文人所强调的是天、地、人心融通一体,清幽淡雅、超越尘世的理想境界,适应了明中叶以后心学炽盛、三教合流所追求的平淡、闲雅、端庄、质朴、自然、温厚等精神需要。此外,明清还不断把文人雅士引入茶饮中,将品茗与歌舞、弹琴、棋弈、书法、赏画、读书、作诗、撰联、赏玩有机地结合起来。多种雅事的集合,使茶文化成为一种集哲学、史学、美学、文艺学、宗教学以及音乐舞蹈、琴棋书画于一体的庞大而深广的文化体系,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茶艺美学的纵深发展。可以说,是文人的直接参与,使中国茶艺美学终于成为一种体系。(摘编自余悦《中国茶艺的美学品格》)
材料二
在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融汇了儒释道三教美学思想的中国古典美学理论,让茶事活动具备了美学的特点。在宋代这个中国文化最灿烂的时代,点茶艺术成了无数文人寄托身心、抒怀遣意的工具。宋代文人不仅追求点茶的雅致、茶具的精巧,对茶的色香味形也有极高的追求。宋代茶审美追求道家的“虚静”,借由“物我观照”“妙悟自然”等审美方法,让文人们得以超然物外,获得自由;儒家思想赋予茶艺伦理道德的理想色彩,让点茶活动变得重礼尚仁,行止有度,茶香远益清、刚正不阿的特质让宋人在茶中寻找到塑造心灵品格的君子之味,体悟到道德之境,儒道相融,让宋代文人以“真味”“真香”为茶的审美标准;“禅茶一味”,品茗如参禅,冷暖自品,苦甜自知,宋代人在点茶中,人茶相融,茶人同一,进而寻求到茶人皆空的境界,茶和人都融入天地,足以明心见性,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三教合一的美学思想对宋代文人的审美起到了导向用,“清”“正”“和”的思想,贯穿在宋代点茶美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茶所包含的隽永、高洁、清净的特质,在点茶的碾、罗、点、拂中悠然散逸,使人旷达,使人超脱。无论是点茶还是斗茶,在宋代都是雅俗共享,集物质美与精神美于一。茶盅山川之灵秀,大雅而又大俗。对于两宋这个文化大繁荣的时代,点茶艺术的繁荣具有其独特的时代性与社会性,融汇了儒释道思想的宋代文化展现出一种精神婉约而又落拓旷达的气质,并且糅进茶文化之中,使平和谦让的茶香契合了君子的人格,清灵、洁净的特质象征了传统文人“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淳然淡泊、宁静致远的品行,蕴含了“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茶是宋代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将之与人的道德修养、生活情操联系起来,就能够探寻到点茶法所蕴含的审美意蕴。(摘编自卓力《宋代点茶法的审美意蕴研究》)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下面选段中“妙玉邀人品茶”的茶艺美学特点。
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海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得了这一海?”宝玉喜得忙道:“吃得了。”妙玉笑道:“你虽吃得了,也没这些茶糟蹋。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说得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得梅花上的雪……隔年蠲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主要方向:审美、高雅风趣、哲学
还是在材料中提炼
答案
①作为茶艺美学审美主体的妙玉,其审美品位决定了所追求的茶艺之美。
②妙玉邀请宝黛玉等人与自己一同饮茶,茶艺活动成为了品茶之人显示高雅素养、寄托情感、表现我等的审美活动。
③妙玉对茶器、茶水、茶人的要求颇高,表现出茶艺美学集物质美与精神美于一身的特点。
④茶艺美学文化底蕴深厚,与儒释道融合共同构成中国茶艺的哲学基础。妙玉深谙佛学,因而能“禅茶一味”悟茶之美。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2点满分。另有言之有理的观点可酌情给分)
- 2022新高考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题
下面是《红楼梦》中的一段文字,请分析它与材料三的博物书写在表达目的上的异同。
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垂檐绕柱,萦砌盘阶,或如翠带飘飘,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贾政不禁笑道:“有趣!只是不大认识。”......宝玉道:“......那香的是杜若衡芜......这一种是玉蕗藤,红的自然是紫芸,绿的定是青芷。......也有叫作什么藿蒳姜荨的,也有叫作什么纶组紫绛的......又有叫什么绿荑的,还有什么丹椒、蘼芜、凤连。
只是套了一个壳而已,只要按照正确的读题答题方法,即使不读原文也能做出来。
《红楼梦》不一定考,考的话,大多数也不用读原文,只是套着名著的壳。
3️⃣文学类
2023届浙江省宁波市(舟山)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2109
文本一中写了“孝文被打”,《红楼梦》也写了“宝玉挨打”,试概括宝玉挨打的原因,并简要概述宝玉和孝文两人挨打背后的实质。
这个题涉及到了“宝玉挨打”,这还不属于《红楼梦》主要情节
4️⃣古诗(弱相关)
会涉及到比较重要,比较热门的《红楼梦》知识
比如林黛玉,贾宝玉,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和贾惜春姐妹四人,金陵十二钗,刘姥姥,这些人物看着多,其实了解起来也很容易,你只要在百度上一搜就能看到身世简介、重要事迹了。

- 河北省邯郸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
秋莲 刘因
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
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
拟欲青房【注】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
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
【注】青房:莲蓬。
同样是秋萍,《红楼梦》里林黛玉对“留得残荷听雨声”情有独钟,而本诗作者有“莫放扁舟酒易空”的感慨,请简要分析两人寄寓的情感有何不同。
①“残荷”和“雨声”引发了林黛玉的身世之悲,寄予了她的孤苦、寂寞之情
②本诗中莲花虽由盛转衰,但精气又存,诗人由此想到,自己虽已衰老,再也不能放纵逍遥,表达了诗人不甘消沉,仍要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5️⃣语言文字应用
- 2023豫北名校联考高三上学期定位考试
A方欲联时,B指池中黑影与A看道:“你看那河里怎么像个人在黑影里去了,敢是个鬼罢?”A笑道:“可是又见鬼了。我是不怕鬼的,等我打他一下。”因弯腰拾了一块小石片向那池中打去,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圈将月影激荡散复聚者几次。只听那黑影里嘎然一声,却飞起一个白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B笑道:“原来是他,猛然想不到,反唬了一跳。”A笑道:“这个鹤有趣,倒助了我了。”因联道:“寒塘渡鹤影。”B听了,又叫好,又跺足,说:“了不得,这鹤真是助他的了!叫我对什么才好?‘影’字只有一个‘魂’字可对,况且‘寒塘渡鹤’何等自然,何等混成,何等有景且又新鲜,我竟要搁笔了。”A笑道:“大家细想就有了,不然就放着明日再联也可。”B只看天,不理他,半日,猛然笑道:“你不必说嘴,我也有了,你听听。”因对道:“冷月葬花魂。”A拍手赞道:“果然好极!非此不能对。好个‘葬花魂’!”因又叹道:“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你现病着,不该作此过于凄凉奇谲之语。”B笑道:“不如此如何压倒你。下句竟还未得,只为用工在这一句了。”
上面文段节选自《红楼梦》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请问其中A、B分别是谁?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A所联诗句之妙。
A史湘云;B林黛玉
①从眼前之景成诗,自然、新鲜且富有富有创意
②意境清奇,写出了鹤的飘逸和环境的冷清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和文中“花魂”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花魂”是拟人手法,选D
A.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
B.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比喻
C.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比喻
D.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拟人
6️⃣策略

- 有一点时间:看全书梗概(背景 名字 几段话说清楚全书)
- 延伸:看判词梗概/重点情节梗概
victory!!
对了,统一一下意见,各位有没有对笔记原文件的需求,最近两个月把“2023高考系统课”的笔记做完前后,可能会像奇哥一样把笔记文件放到云盘中供大家免费食用,如有需求可以私信、评论来告诉我 (笔记格式是PDF格式,使之不漏标记,并且我还进行了精简,还把整体颜色加深满足打印的需求)
效果实例,方便的话可以去看看:https://www.aliyundrive.com/s/HJCW7ef9fhk
在我发完这篇笔记后,总还是忽忽不乐;但我立刻转败为胜了,我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