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入门(19):风格和亚文化的意义

04:58
风格总是一种主观的“感受”,而不是某种固定的结构或者变化的标准,这种主观的感受受到文化、地理、时间等多重因素的限制。
风格对于社会意义的关键点在于,社会也被风格化。
当代社会的风格是通过个人消费以及生活方式(生活风格)来决定的,而不是生产和斗争的关系,也不仅仅限于某个阶级。
当然,对风格的指控和对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之类的批评一样,创造性地看待亚文化以及风格,虽然扭转了经济决定论对物质和文化关系的既定理解,但也丧失了政治经济学的积极批判,比如,“风格”的话语现在已经难以与任何批判联系在一起,甚至难以与亚文化联系在一起,他被逐渐意识形态化、特定文化化,更关于时尚、模仿和对身份的支配,风格似乎与抵抗少了些关系,而多了层收编的意味。因此,对于文艺作品而言,似乎就有了新的标准,合格的艺术就是对逐渐被收编的、趋向于“零度”风格的不断打破,它需要极力避免讨巧和“风格化”的设计,因为这代表着对被官方话语收编的不断抵抗,以及对主流风格和对应意识形态的逃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