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完施耐庵,路见不平一声吼,漂泊半生靠《水浒传》成名

一口气看完施耐庵
他是爱写江湖的肌肉猛男,被称为“中国长篇小说之父”,他是超有运气的寒门书生,学费全免、享豪华住宿,还白捡老婆一个,他是爱管闲事的“路人甲”,武力值爆表,恶霸、恶少看见他都得绕道走,本期文章让我们一口气看完施耐庵的一生,施耐庵,本名施耳,自肇端,号子安,传说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的后代。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施耐庵出生在苏州(今盐城大丰白驹镇),小施家境贫寒,父亲施元德只是一个船夫,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艰难维持生计的同时,施父仍然重视对于小施的教育,小施也是一个好学的孩子,7岁时家里没钱买书,他便借书来看,日积月累,啃下了《大学》、《论语》、《诗》、《书》等硬书,是金子总会发光,但也需要有点运气,小施偶然写下一篇才气满满的祭文,获得了一位姓季的秀才的赏识,从此获得了浒墅关“全额奖学金”,据说这位季秀才后来还成为了小施的岳父,这波小施稳赚不亏。元廷祐元年(公元1314年),施耐庵考中秀才,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6岁登进士,要知道,元朝每三年才有一次考试,施耐庵30多岁就登进士,速度已经是非常之快了,与施耐庵同登进士的还有大名鼎鼎的刘伯温,两人也算是同过窗,可惜后来分属两个阵营,至顺年间,施耐庵曾在钱塘(今浙江杭州)做过三年官,在任期间他勤勤恳恳、为民办事,但因为人品正直,不愿曲意奉迎,并且厌恶官场的黑暗,施耐庵最终弃官还乡,至正13年(公元1353年),施耐庵归入张士诚账下做起了军师,大约也是在这时期他遇到了自己未来的徒弟罗贯中,并且被罗贯中的才华所吸引,随着张氏集团势力的不断壮大,张士诚占据了苏州,虽然地盘越来越多,张士诚却慢慢展露出了他的小格局,目光短浅,他独断专行,亲信小人、远离忠良,施耐庵等谋士多次进言都没能奏效,帐下的谋士大多心灰意冷,施耐庵也在不久后离开了,大抵这段经历让他结识了至交好友,也让他感触良多,离别时他写下了《新水令秋江送别》套曲,向鲁渊、刘亮等人表达了慷慨的悲痛之情,西窗一夜雨濛濛,把征人归心打动。五年随断梗,千里逐飘蓬,海上孤鸿,飞倦了这黄云陇。这是对于过去同阵营伙伴的不舍,也是对于老主公的失望。
离开张氏集团后,施耐庵流浪江湖,甚至还学会了医术,成了云游郎中,另外还自学了小易、命相、风水等,甚至拜师学武,施耐庵的聪明劲儿从小就能见得,学啥都是一点就通,很快他就精通武艺,能够舞枪弄棒,我们今天再提到施耐庵,也许会把他想象成一个文弱书生,但实际上他是个爱好广泛、武功了得的肌肉猛男,十几个人一起上都撂不到他,他侠肝义胆,路见不平,爱拔刀相助,这也使得他在写《水浒传》时侠义之风流于笔端,有次施耐庵在山上游玩,遇到恶霸抢农夫的茶园,他就上前护住老农,与恶霸争辩,后续恶霸请来黑社会,施耐庵那是一手撂倒一个,活脱脱一个大侠形象。再有一次,施耐庵元宵节观花灯遇到一个纨绔调戏良家妇女,他又上演了英雄救美的经典桥段,只见他走上前一把抓住恶少的衣领,将他拎起来重重地摔在地上,恶少的打手们又一起冲上去,企图围攻施耐庵,结果施耐庵夺过打手的铁棒又将身后的杨树咔嚓一下折断了,把坏人吓得是屁滚尿流,这段经历也成为后来《水浒传》里鲁智深大闹相国寺、倒拔垂杨柳的原型,这种侠肝义胆的智士能人谁不想收入囊中呢?但终归忠臣不事二主,无论老同学刘伯温如何殷勤的向他抛出橄榄枝,他都一一拒绝了,作为体验派的施耐庵已经感受过打打杀杀的人生了,后半段他想搞点文艺范儿的,受邀在江阴祝塘做私塾先生,相传施耐庵在做私塾期间,对学生严格要求,他经常教学生画画,但每次只教一个人物,直到学生们都画好才会教下一个人物,前后一共教了108幅,这108个面孔、神态、动作皆是不一样,据说就是后来《水浒传》中的108将,在祝塘,他还认识了很多接地气的村民,见识了更多的“江湖气”,并把这些“江湖气”带到了他的创作中,他一边教书一边写《江湖豪客传》-也就是后来的《水浒传》,也是在此地,施耐庵成了施耐庵。相传,在施耐庵居住附近有一庵,里面有个潜心礼佛的老和尚,施耐庵从老和尚身上获得启发,决心认真完成《江湖豪客传》,并且精益求精,事后,他又在自己的门楣上贴上了“耐庵”两个大字,表示要排除一切困难,写好《水浒传》的决心,他将这种专心致志,不留遗憾的态度带进了他的作品里,曾在《水浒传》中写下这样一首无题诗:莫语常言道知足,万事至终总是空。理想现实一线隔,心无旁骛脚踏实。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明月。花开复见却飘零,残憾莫使今生留。脚踏实地、潜心创作,成为他后半段人生的重要旨意。至正27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发兵攻打平江,这地儿离施耐庵教书的地方很近,太平日子过不了几天,刘伯温又多次邀请他出山,但施耐庵想找个安稳的地方搞搞创作,于是,为了躲避明朝的征召,他给老友顾狄写信求助,希望可以到兴化(江苏兴化)躲一躲,并赋诗一首:年荒世乱走天涯,寻得阳山好住家。愿辟草莱多种树,莫教李子结如瓜。顾狄收到信后,也立刻答诗一首表示欢迎:君自江南来问津,相送一笑旧同寅。此间不是桃源境,何处桃源好避秦。这古人还挺浪漫的,你若写诗来我必答诗一首,获得好友收留的施耐庵便开始认真写作,全书写完后他询问弟子的见解,罗贯中读懂了老师的故事与情怀,便提议改名《水浒》,水浒,两个字表示水边,一方面指故事发生在水泊梁山,另一方面是借用《诗经》典故: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这个典故讲的是周朝通过迁徙、定居,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归路,这与梁山好汉的成长史紧密映照,108位好汉们也是在困境中不断寻找新出路,《水浒传》成书后,风靡一时,很快,当时朱元璋也看到了,他怀疑写作之人有谋逆之心,于是下令把施耐庵抓了起来,其实也难怪朱元璋这么觉得,施耐庵老在书里写一些“反诗”,比如“及时雨”宋江浔阳楼醉酒后写下那首: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这帝王心思敏感,读了以后可不得觉得你想谋反吗?况且,《水浒传》以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不同人物被逼上梁山、参加起义的经过,其中还夹杂着奸臣权贵对好汉们的迫害,对于封建社会的黑暗进行了大规模的揭露和曝光,这很难不让朱元璋多想,后来,刘伯温为施耐庵想了个对策-改结局,如果把宋江等结局写成接受招安,可能可以免于死罪,于是,施耐庵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把这部书的后续招安的部分写完,改写之后果然就被释放出狱了,出狱不久,施耐庵又染病,不久就与世长辞了,享年75岁,生活来源于艺术,艺术取材于生活,施耐庵这荡气回肠的一生促使他写成了侠肝义胆的《水浒传》,施耐庵对于“江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山寨上的规矩他写得明明白白,两方交手间的你来我往他写得栩栩如生,因为他出身于江湖,或者说,他就是江湖,江湖之上的风云变幻,让人到中年的施耐庵有些迷茫,但谁的人生不迷茫,谁没在成长道路上遇到过坎坷?面对曾经行侠好义却屡受挫折的前半生,施耐庵选择再次出发,他决定,将他这一生的精彩奇遇、江湖义气都写进书里,那108个好汉对于困境的反抗,对于希望的追寻正是施耐庵打破“人生僵局”的最好寄托,这是他对于自己的一份交代,也是对于后世的一种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