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文案——天方邦国志(二):8-9世纪中叶阿拔斯王朝历史与东部伊斯兰世界的政权更迭

2022-09-25 19:55 作者:数学九十分  | 我要投稿

参考文献

[苏] V.V.巴托尔德著,张锡彤、张广达译,《蒙古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英]G·勒·斯特兰奇著,韩中义译注,《大食东部历史地理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伊朗]阿宝斯·艾克巴尔·奥希梯扬尼著,叶亦良译,《伊朗通史》[M],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

[塔吉克]M.S.阿西莫夫,[英]C.E.博斯沃思主编,华涛译,《中亚文明史》第4卷(上)[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0

FRYE, R. N. (Trans.).1954. “The History of Bukhara:Translated from a Persian Abridgement of the Arabic Origin by Narshakhi.” Crimson Printing Company,Cambridge, Massachusetts

Bosworth, C. E.(Trans.).2011. “The Ornament Of Histories:A History of the Eastern Islamic Lands ad 650-1041,The Original Text of Abu Said 'Abd al-Hayy Gardizi.” I.IBNTauris

Bosworth, C. E. 2012. “The New Islamic Dynasties:A Chronological And Genealogical Manual.”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Edinburgh.

Ed. FRYE, R. N. 2008.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4:The Period from The Arab Invasion to The Saljuq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

Crone, Patricia. 2012. “The Nativist Prophets of Early Islamic Iran Rural Revolt and Local Zoroastriani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

网页:

"ḴORRAMIS – Encyclopaedia Iranica"(https://iranicaonline.org/articles/korramis)

"BĀBAK ḴORRAMI – Encyclopaedia Iranica"(https://iranicaonline.org/articles/babak-korrami).

"ABŪ DOLAF ʿEJLĪ – Encyclopaedia Iranica"(https://iranicaonline.org/articles/abu-dolaf-al-qasem-b).

"AFŠĪN – Encyclopaedia Iranica"(https://iranicaonline.org/articles/afsin-princely-title).

阿拔斯王朝分裂的前奏

上期视频讲到,阿拔斯王朝在建国后尊崇正统派别,背叛了自己原本的支持力量——阿里后裔(什叶派)、部分波斯异端教派等。因为阿拔斯家族先前宣传拥护阿里派、拥护阿里子孙,同时也是借助多方力量方才成功,结果现在江山打下来了却是阿拔斯家族的人来当哈里发,这无疑是过河拆桥的举动,无怪乎什叶派信徒不满。不得不说,结合了伊斯兰教和波斯传统而产生的什叶派以及哈瓦利吉派等异端派别是一股十分顽强的力量,即使在阿拔斯王朝最强盛的时期,哈里发们仍然为了镇压各地叛乱而疲于奔命。沉重赋税、逐渐腐败的官僚体制也使得民众们对阿拔斯朝廷保持着一种冷淡态度。其中,呼罗珊作为龙兴之地,因为遭受的背叛伤害最大,同时因其位置重要、富庶,因此屡起叛乱。并波悉林刚被杀死没多久,他麾下的追随者(号并波悉林派[Abu Muslimiyya],后来演变成著名的胡拉米派)便在祆教士孙巴德(Sunbadh的率领下,打着为并波悉林复仇的旗号在尼沙不尔(Nishapur)竖起反旗。这场叛乱打了阿拔斯王朝一个措手不及,尽管其仅持续了七十天左右便被平定,但使得阿拔斯取消了原定对拜占庭的军事行动。此后并波悉林的部众或者说一些野心家统统打着其名号造反,并且有的还宣称其人未死,终将归来,很有些什叶派“马赫迪”思想的影子,如766年的乌斯塔德西斯(Ustadhsis)在呼罗珊东部的巴德吉斯山区(Badghis)掀起叛乱;777年戈尔甘(Gurgan,Jurjan)地区出现了一伙“红衣从者(Muhammira, Surkhjamagan)”,他们以并波悉林之孙为主,宣扬并波悉林未死、推翻阿拔斯王朝,归政于并波悉林的旗号。

在呼罗珊东部的河中地区,阿拔斯王朝刚建立时,此地便有什叶派拥趸舍里克(Sharik ibn Shaikh al-Mahri)串通布哈拉与花剌子模两地城守在布哈拉城造反,但并波悉林派遣名将齐亚德·胡扎伊(Ziyad ibn Salih Khuza’i,他在751年怛罗斯战役中大败高仙芝)前往镇压,叛乱失败;不过并波悉林也没想到自己也有被铲除的一天。在他死后,其麾下的一位传教士、突厥人易司哈格(Ishaq the Turk)潜伏河中,进行相关的传教活动,并在孙巴德叛乱前后随之响应,杀死了继承并波悉林职位的呼罗珊总督哈利德·本·易卜拉欣(Abu Dawud Khalid ibn Ibrahim al-Dhuhli),诱导了继任总督阿卜杜·贾巴尔('Abd al-Jabbar ibn 'Abd al-Rahman)的反叛;哥疾宁史家加尔迪齐(Gardizi)在《记述的装饰》中记载易司哈格的随从者为“白衣人(sapid-jamagan)”,其运动对之后的穆坎纳起义影响很大。穆坎纳原为并波悉林麾下的军官,因多狂悖之语,而被囚禁,数年方释。之后其人阴藏异志,通过各种神异手段在谋夫进行反抗阿拔斯王朝的宣传运动,因他终日以布遮面,不露真容,故名穆坎纳。他将自己塑造为并波悉林之后又一先知,并利用河中地区下层民众(主要是非城镇居民)对阿拔斯王朝的不满,聚集了一大批起义者,这伙人被称为“白衣从者(Mubayyiḍa, Sapīdjāmagān)”。776年,穆坎纳在那黑沙不(Nakhshab)与渴石(Kish)地区起事。由于当时阿拔斯布置在呼罗珊的兵力正往福善吉(Fushanj)镇压叛乱,无力扑灭穆坎纳的火苗,因此令其得以成势。仅过一年,白衣从者便攻占了河中大部,屡败阿拔斯军队,并在突厥人的帮助下攻占撒马尔罕,布哈拉世袭王公布哈尔·胡达(Bukhar Khuda)对其进行了隐晦的支持。这是胡拉米派在河中地区的高光时刻。起义历经数年,最终在783年被阿拔斯调集重兵平定,穆坎纳自焚而死。根据纳尔沙喜(Narshakhi)的记述,穆坎纳在起义之后没多久便迅速腐化,沉迷享乐,最终导致失败。

除了东方之地,阿拔斯在腹地的统治也不算太过安稳。虽然阿拔斯篡夺了阿里后裔的正统哈里发之位,但为了收揽人心,还是将阿里后裔奉为伊玛目,世袭罔替;不过同时也密切监视打压。什叶派核心力量都集结在伊玛目周围,当然不会轻易认输。比较出名的一次是762年,阿里后裔、号“纯洁的灵魂”的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伙同弟弟易卜拉欣在麦加、麦地那、库法与巴士拉掀起叛乱,一度让曼苏尔惊慌失措,想逃往长子马赫迪控制的吉巴勒地区。不过随着穆罕默德和易卜拉欣的阵亡,起义群龙无首,逐渐被平定。此后什叶派不断在半岛北部、叙利亚地区发动叛乱,但由于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武装,大都一事无成。786年,一场在汉志发动的叛乱失败后,一位叫伊德里斯·本·阿卜杜拉的圣裔因躲避追捕,而辗转前往了摩洛哥,在开创伊德里斯王朝(Idrisids)的同时也将什叶派教义传到了北非。

在8世纪末,一些地方政权的苗头便已经开始出现了。如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与阿兰(Arran)地区为抵御可萨汗国的前线;易弗里基叶(Ifriqiya)和摩洛哥地处北非中部,与异端教派接壤,这些地方相对伊拉克来说地处边疆,难以如臂使指地统治,因此一般由哈里发派遣得力人手或者说直接提拔当地官吏为总督(Wali)进行治理,由于总督掌握军政大权,在王权衰弱时非常有利于割据,这类政权以哈里发授予的权力为基础,对当地进行半独立的统治;而一些边远地区的土著王公虽然臣服于阿拔斯王朝,一般被任命为边区省督(Marzban),但实际上仍然是当地的土霸王,他们的权力与权威大多数来自于治下的子民、部众而非朝廷,这类政权一般散落在塔巴里斯坦(如巴文德家族[Bawandids]、贾斯坦家族[Justanids])、库黑斯坦(Quhistan)、费尔干纳(Farghana)、兴都库什山区等地形崎岖难行之地,在阿拔斯衰落以后一些阿拉伯人、库尔德人部落建立的政权也属于这类。

9世纪:由诸多叛乱催生的总督型政权

800年,第一个半独立政权出现了。易弗里基叶经过长期动荡不定的局势后,最终由呼罗珊阿拉伯人将军易卜拉欣·本·艾格莱卜(Ibrahim ibn al-Aghlab)稳定了局势,他向哈里发哈伦·拉希德上奏请求担任易弗里基叶总督,条件是不再需要朝廷每年拨给当地的十万第纳尔(Dinar),还能每年上缴四万第纳尔赋税。哈伦允之。关于艾格莱卜王朝的形成及相关事迹,可关注之后关于简述马格里布(Maghrib)历史的视频。

9世纪对阿拔斯来说可谓是多事之秋,地方叛乱、异端起义;朝廷内斗,层出不穷。阿拔斯诸哈里发或在内政、文化上有所建树,但在对待功臣方面却展现出淋漓尽致的残忍。并波悉林便不说了,巴尔马克家族三代宰相辅佐阿拔斯王朝五十年,立下了汗马功劳,最终被哈伦·拉希德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抄家;马蒙麾下将相基本无一善终,老将哈尔萨马因马蒙听信谗言而被下狱冤死;塔希尔企图自立却突然猝死;腹心谋臣法德勒·本·萨赫勒暴毙于浴缸里;曾为储君的阿里派伊玛目阿里·里达也莫名其妙死去。平定巴贝克、大败拜占庭的阿福欣被构陷与异端马兹雅(Mzayar)交结而被处死。在我看来,阿拉伯帝国诸哈里发如此狭隘的心胸打破了君臣之间的信任默契,也为阿拔斯后来数百年“虚君期”埋下了伏笔。忠诚的臣子分分钟会被哈里发出卖,不如润到地方做总督割据一方。当然了,也许这就是伊斯兰世界或者中东、西亚的政治文明生态,贸然拿中国的与其相比好像并不太合适(笑)

9世纪初爆发于呼罗珊的拉飞·本·莱斯(Rafi ibn al-Layth)起义促使了塔希尔家族(Tahirids)与萨曼家族(Samanids)的崛起。塔希尔·本·侯赛因(Ṭāhir ibn al-Ḥusayn ibn Mus‘ab ibn Ruzayq al-Khuzā‘ī出身波斯释奴(Mawla)后裔,其家族归属于阿拉伯胡扎阿(Khuzá’a)部。他在这场叛乱中崭露头角,获得了马蒙的赏识,并在之后的内战(810-813)中屡立战功,成为其麾下首席大将;萨曼家族原为巴里黑(Balkh)地区的地主(Dihqan),先祖萨曼·胡达(Saman Khuda)因受当时倭马亚呼罗珊总督盖斯里(Asad ibn 'Abdallah al-Qasri的照拂,改信了伊斯兰教,并将自己的儿子命名为阿萨德;阿萨德有四子:努赫(Nuh)、艾哈迈德(Ahmad)、雅赫亚(Yahya)与伊利亚斯(Ilyas)。四兄弟因协助哈尔萨马平定拉飞·本·莱斯起义的功绩,在819年分别被封为撒马尔罕(Samarqand)、费尔干纳、赭时(Shash)、赫拉特(Herat)四地总督,逐渐在中亚地区营建起自己的势力;而821年塔希尔王朝(821-873的建立可以说是哈里发对地方的控制力不足,再度向地方总督让权的表现。不过塔希尔王朝以及后来的萨曼王朝仍然不具备能脱离阿拔斯王朝自立门户的条件。如同艾格莱卜王朝一般,其统治合法性完全来自于哈里发;而且从其建立到灭亡,塔希尔家族一直都有许多成员在朝廷任职,并且对阿拔斯朝的政局影响甚大,阿福欣被构陷就有着塔希尔之子阿卜杜拉的手笔。在9世纪建立的总督型政权基本都是这种类型,直到10世纪30年代阿拔斯王权彻底衰退、一蹶不振后才逐渐出现地方豪强自立总督、割据一方的情况。顺带说一句,由于塔希尔家族有许多人(特别是塔希尔的堂兄弟小塔希尔·本·易卜拉欣)在朝廷任职,并且影响力都不低,因此塔希尔王朝也被称为穆斯阿布王朝(Mus’abids,Mus’ab为塔希尔祖父的名字)。这种名字方式还可见于16世纪的昔班尼王朝(Shaibanids,1500-1602),因为王朝君主并不都是昔班尼一系而是其叔父伯父一系,因此也被称作阿布海尔王朝(Abul-Khayrids),取自昔班尼爷爷阿布海尔汗的名字。

在马蒙初定乾坤、扬威于吐蕃帝国没多久,阿塞拜疆地区便爆发了胡拉米派的巴贝克起义。胡拉米派除了白衣从者一支,还有在777年叛乱于戈尔甘(Gurgan)的“红衣从者(Muḥammira, Surkhjāmagān)”,这支教派主要向吉巴勒、阿塞拜疆地区发展。巴贝克出身低微,曾从事小贩、权贵家仆等职业,后加入胡拉米派,得到领袖贾维丹(Javidan ibn Shahrak)的赏识,在其死后继任领袖之位,并在816年起事,以巴尔达阿(Barda’a)附近的巴德(亦称巴兹,Badd)堡为基地,袭击阿拔斯军队。起初马蒙由于尚在波斯坐镇,并没有太过注意这伙流寇,由当地总督自行派兵征讨,然而因巴德堡地形险要,屡攻不下,巴贝克的势力和名声逐渐壮大,在马蒙迁都巴格达后便开始对其上心。然而他先后派遣四五支大军前往平定,均告失败。

回历204年(819-820):Yahya ibn Moʿaḏ,久攻不下

回历205年(820-821):ʿĪsa ibn Muhammad ibn Abi Khalid,失败,被擒

回历209年(824-825):Zorayq ibn ʿAlī ibn Sadaqa、Ahmad ibn Jonayd,失败,被擒

回历212年(827-828):Muhammad ibn Humayd Tusi,先胜后败,在次年被杀

巴贝克在831年前后势力达到顶峰,控制阿塞拜疆大部,虎视波斯西部与伊拉克,对阿拔斯王朝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巴贝克的威势也影响到了朝廷内部人心,马蒙原本派往镇守吉巴勒、伊斯法罕、库姆(Qum)、阿塞拜疆的四省总督阿里·本·希沙木(Ali ibn Hisham)一度要叛逃巴贝克处。马蒙大力重用小塔希尔方才勉强维持局面。在其临终前的遗诏中还嘱咐王弟穆塔西姆(Mu’tasim)需派一名能征善战、性情果断的将领前往平定。

穆塔西姆常年镇守拜占庭边境,性情果决,其行事手段与权谋君主马蒙截然不同。甫一继位,他便遇到大批散居吉巴勒省的胡拉米派教徒准备北上投奔巴贝克,这伙乱军驻扎在哈马丹(Hamadan)附近,气焰嚣张。他任命小塔希尔的兄弟伊斯哈克(Ishāq ibn Ibrāhim ibn Musʿab)为吉巴勒总督,击溃了这伙乱军,据说杀死了六万人之多;余下败军在一个名为纳斯尔(Nasr)的人率领下向西逃入了安纳托利亚,并寻求拜占庭皇帝狄奥菲卢斯的庇护,胡拉米派入拜占庭的这段故事在up主清悠闲人的相关视频中有所提及,若感兴趣可移步一观。

在这场大胜过后,他又迅速擢升阿福欣(al-Afshin)为征讨巴贝克的主帅。阿福欣本名海答儿·本·卡武斯(Haydar ibn Kavus),原为苏对沙那(Ushrusana/Sutrushana,位于费尔干纳盆地西部)土著王公,阿福欣为其王公之头衔。海答儿原本因卷入宫廷政变,被迫逃往阿拔斯王朝,受到马蒙的优待。后在回历二一七年(822)充当向导,带着阿拔斯大军反攻苏対沙那,掌握了当地政权,并率其麾下粟特军团为穆塔西姆效力。在征调阿福欣军来前,穆塔西姆也没有闲着,他派遣军队拔除了阿尔达比勒至赞兼地区的胡拉米派堡垒,打通了后勤线;同时胡拉米派内部有人叛变,给阿拔斯军提供了胡拉米派的堡垒据点图,这预示着巴贝克军的前途暗淡不定。

阿福欣本人在这场战争以及之后的对拜占庭战事中展现出极高的军事才能,加上穆塔西姆极力保证后勤,使得征讨迅速取得了成果。阿福欣采取坚壁清野、步步为营的方式,不断压缩巴贝克的活动空间,并辅以反间计,使其损失惨重,最终在回历二二二年(837)攻占其大本营巴德堡,红衣军覆亡。巴贝克在逃往亚美尼亚的路上被擒,解往巴格达,被肢解而死。阿福欣以功任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信德三地总督,并在次年(838)协穆塔西姆远征拜占庭,取得大胜。

不过阿福欣怎么也没想到,刚荣耀加身没多久他就因为一场莫名其妙的叛乱而被扣上叛逆的帽子。838年,塔巴里斯坦发生了骚乱。塔希尔王朝君主、呼罗珊总督阿卜杜拉·本·塔希尔(即塔希尔之子)声称当地王公马兹雅(Mazyar)目无尊上、意图谋反,还和巴贝克交结想要颠覆朝廷统治,穆塔西姆令讨伐,由于马兹雅的兄弟背叛,马兹雅迅速被擒杀死,其尸体与巴贝克一起被吊在城门上。然而这场叛乱却被穆塔西姆和阿卜杜拉·本·塔希尔牵连到阿福欣身上。原来马兹雅早年间和阿福欣一样,也是因为家族内斗,不得不前往阿拔斯宫廷寻求庇护。马蒙估计是想通过支持这些落魄王子来达到控制当地的目的,因此就像阿福欣一样,他也给马兹雅提供了军队,让其回去夺权,并暂时统一了塔巴里斯坦。不过在马蒙死后马兹雅的野心就逐渐膨胀,将塔巴里斯坦视为自己的领土,因此与宣称统治当地的阿卜杜拉发生了冲突。阿卜杜拉派遣使者命马兹雅将赋税运至呼罗珊,马兹雅扣留其使者而将赋税运往哈里发处,加上由于过于维护本土民众利益,忽视了当地阿拔斯驻军与总督的权益,使得他们顿生不满,并引发了骚乱。阿卜杜拉以此事借题发挥,将其消灭;接着借口马兹雅意图恢复波斯传统,并与阿福欣串通,借机将这个新兴的政敌扳倒了。阿福欣被囚禁在萨马拉城,在841年被饿死。

巴贝克叛乱由于穆塔西姆的果决行动暂时加强了阿拔斯王朝的权威,加之次年(838)远征拜占庭,大败皇帝狄奥菲卢斯(Theophilos),一路攻至阿摩利王朝祖地阿莫利亚(Amorium),扬威域外,名声大振,倒是没有出现地方自立、总督割据的情况。此时萨曼家族仍然在积聚势力,作为马蒙的亲信势力,塔希尔诸王均承认了他们对中亚相关城市的统治权,并令其征伐突厥人,为阿拔斯王朝守边。840年前后,努赫·本·阿萨德便率军攻占突厥人的重要据点、中亚名城白水胡城(亦称Isfijab),并修筑工事,营建堡垒以拒突厥人。不过伊斯菲贾卜地区在9世纪末-10世纪中期存在一个突厥人小政权,他们向萨曼王朝称臣,其首领入朝为萨曼君主效力,并先后出任地方总督与呼罗珊总督等职位。其中最为出名之人为努赫一世时期的军队大元帅曼苏尔·本·喀喇特勤(Mansur ibn Qarateqin,后文会有所提及。

不过巴贝克起义也促生了杜拉夫王朝(Dulafids,840-897。王朝建立者阿布·杜拉夫·伊吉里(Abū Dulaf al-Qāsim ibn’Īsā al-’ijlī,?-840,出身阿拉伯人部落伊吉勒部(Banū ʿIjl,其家族与阿拔斯家族渊源颇深。据伊本·哈利坎《传记辞书》与伊本·阿西尔《全史》称,阿拔斯名将并波悉林原为其叔公Isa ibn Ma’kil的一个波斯释奴,后来被阿拔斯家族所买下;但萨马阿尼《谱系之书》则记载阿布·杜拉夫的父亲伊萨·本·伊德里斯原为强盗,在哈里发马赫迪(775-785)时期方从库法(Kufah)迁徙到伊斯法罕与哈马丹之间的喀喇吉(Karaj)小城,后改过自新报效从军,以功绩获得赏识。这段记载似乎更为可信。

阿布·杜拉夫年轻时才干过人,面对自己家乡喀喇吉被库尔德人与贝都因人劫匪肆虐的情况,他向哈伦·拉希德请缨剿灭匪徒,并被任命为吉巴勒省总督,最终擒获大盗,平定了匪乱,治下颇为繁荣,为人所称道;但在阿明与马蒙内战时他选择投靠阿明,率军从征,因主将无能被塔希尔击败,逃回故乡喀喇吉,不过仍保持对阿明的忠诚。直到阿明死后,方前往雷伊城觐见马蒙。马蒙宽恕其罪,并令其官复原职,继续治理吉巴勒省。阿布·杜拉夫除文武双全外,还颇通音律,文采出众,很快成为了马蒙的宫廷常客,备受恩宠,尽管每年夏天他都避居山内,冬季前往伊拉克随侍哈里发身边,但他对吉巴勒省的统治仍然十分高效。其麾下兵众屡次击退了塔巴里斯坦山区的德莱木人对加兹温(Qazvin)的侵袭,有力地维护了平稳。马蒙后来还命其兼治加兹温城守,负责相关防务;巴贝克起义期间他为马蒙与穆塔西姆招募兵勇,保障了兵源,加上年事已高,颇得穆塔西姆的敬重。据说阿福欣曾经想设计陷害他,但被当时朝廷的首席法官所识破,穆塔西姆还为此事奖励了法官。终其一生,阿布·杜拉夫始终是阿拔斯王朝的贤臣能吏,以功名相始终,其家乡喀喇吉也被朝廷分为两块亦噶儿(Ighar,意为永业田)授予给他,是真正意义上的世袭罔替、免缴赋税;喀喇吉城亦被冠上阿布·杜拉夫的名字,在以后的历史中称为Karaj Abī Dulaf城(和另一座Karaj区分)。阿布·杜拉夫在获封不久便逝世了(840-843年之间)。其人才兼文武、经纶满腹,同时信奉什叶派信仰而不被打压;对穆尔太齐赖思想等颇多支持;在地方上也以奖掖学术、提拔人才闻名,加之善通音律,多才多艺,博斯沃思评价其人为马恩省斯(Gaius Cilnius Maecenas式人物,恰如其分。

阿布·杜拉夫死后,其子阿卜杜·阿齐兹袭其爵位与封地,其家族在之后持续为阿拔斯王朝效力,直到897年最后一任君主哈利思(al-Ḥārith ibn ‘Abd al-’Aziz)战死沙场,封地为众所周知非常抠门的哈里发穆塔迪德(Mu’tadid收回。之所以判断其王朝为半独立式政权而非世家权贵(Mangate,是因为他们也会铸造属于自己的钱币,在阿拔斯时期拥有铸币权方能称为一方诸侯。塔希尔王朝与艾格莱卜王朝亦是如此。萨曼王朝回历二七三年(886)方能铸银币迪尔汗,而获得正式承认在回历二六一年(874-875),就算如此也只能铸造铜钱,比塔希尔的规格低。

总体来说,直到9世纪中叶,阿拔斯虽然出现了半独立政权,但这一定程度上都是由于行政制度的缺陷与交通条件的缺失而引起的,尽管哈里发们不乏雄才大略之主,但由于统治领土情况过于复杂,要想如臂使指地统治需要君主个人极大精力与一套适合其行政的制度,因此外放权力给忠诚的地方总督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尽管塔希尔莫名暴毙,但朝廷重用塔希尔家族的趋势不可扭转,从抵御巴贝克的小塔希尔兄弟和为哈里发征战北非的阿卜杜拉·本·塔希尔等人来看,塔希尔家族在巴尔马克家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除了能够影响朝堂,在朝外也有强大的势力。当然,塔希尔家族的权力完全来自于哈里发,而马蒙、穆塔西姆诸王也并非是暗弱之主,令其做大更多是一种双赢的选择:这样哈里发就能专心于其他事务,或征战外国、或振兴文化。只要哈里发本人才干足够,总督割据的势头就不会起来。然而穆塔西姆却为这个平衡之势开了一个大口子……



文案——天方邦国志(二):8-9世纪中叶阿拔斯王朝历史与东部伊斯兰世界的政权更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