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和“传统文化传承之谜、四甲子之谜”有关的“干支纪年、黄帝纪元”考证

2023-06-28 17:46 作者:周鹏说历法  | 我要投稿

文章末尾有《历法溯源》电子书,免费领取链接。


更多相关内容,请观看视频:

(历法溯源16)传统文化传承之谜 干支纪年天象规律(四甲子之谜)


干支纪年通过史料考证,来自于汉代。在我国术数领域及中医五运六气,年上的规律一直是一个谜,因此干支纪年所表达的年上的规律,就变得尤为重要。干支纪年究竟如何诞生的,背后又表达了什么规律?要透彻的说清楚这些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去破解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干支纪年中,最重大的事件就是黄帝纪元。接下来我们通过文献,天文历算,天象三个角度互相验证来考证黄帝纪元的准确年代和日期。

 

这里要注意,在汉代,古人已经搞不清楚木星纪年的时间,错误的把太阳规律365.25天当作一年,混肴了年与岁的概念。因此在干支纪年是每过365.25天换年干支。黄帝纪元的文献如下:

 

故黄帝造历,元起辛卯------《汉书·律历志》

 

今年得宝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与黄帝时等。------《史记·封禅书》

 

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于是黄帝迎日推策,后率二十

岁得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黄帝仙登于天。”------《史记·封禅书》

 

自黄帝己酉岁,至今大唐广明二年辛丑岁,计三千四百七十二年矣。------《广黄帝本行记》

 

第一条文献,黄帝造历,元起辛卯。讲到了黄帝造历的关键信息,辛卯。然而这个辛卯表达的是辛卯年还是辛卯日,我们不得而知。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历法规则进行验证。

 

我们先来搞清楚什么是历元。历元简单来说就是以某一个特殊的时间作为历法的起点,通过对古代历法的研究,可以总结出古人对历法的历元有如下要求:

 

1.朔旦日,也就是月相里面的初一;

2.冬至日、立春日或者其他节气交接日当天附近1天内(考虑到平气或者定气等因素,条件放宽);

3.特殊的天象或者重大的事件,例如五星连珠或者与某位重要人物有关的大事件等;

4.某个特殊的二十八星宿附近,尤其是虚宿附近。

 

由于只有辛卯这个信息,我们并不清楚到底是纪年还是纪日,但根据历法规则,以六十甲子排列,第一个一定是甲子。因此考虑所有可能性,可以列出如下三种情况。

 

1:甲子年/辛卯日/冬至/初一

2:甲子年/甲子日/冬至/初一

3:辛卯年/甲子日/冬至/初一

 

列出三种可能的答案后,通过天文历算的方法去换算时间,再结合我国专家的考证,得到这些日期可能的时间范围在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4437年。

 

公元前3177年1月15日日历

第一种可能。甲子年辛卯日冬至初一,根据历法的计算规则,得到最符合的时间是公元前3177年1月15日,通过历法查询可以看到当天为甲子年冬至附近的辛卯日。


公元前3177年1月15日天象


然而通过实际的天象验证之后,发现并不符合实际的天象。验证后,公元前3177年1月15日(注意软件有公元0年,前3177年为软件的-3176年)当天实际的月相,并不是初一。第一种可能性被排除。


第二种可能甲子年甲子日冬至初一,不包含辛卯日(过去多年也研究过-1600至-5000年之间的时间,并不符合其他文献和历法规则)因此直接排除。


 

第三种可能辛卯年甲子日冬至初一,根据历法的计算规则,得到最符合的时间是公元前2610年1月10日晚上交子时(23:00以后)。通过历法查询可以看到当天确实为冬至日初一。

公元前2610年1月10日晚上交子时后,交第二天日甲子日

 

通过天象的实际验证,发现当天天象也非常吻合。因此可以初步的判断,黄帝纪元的起始时间为公元前2610年1月10日。但此时下结论还为时过早,我们需要更多文献或考古证据来互相验证形成证据链。


公元前2610年(-2509年)1月10日晚上交子时后,交第二天日甲子日天象

 

我们来看第二条文献。

 

今年得宝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与黄帝时等。------《史记·封禅书》

 

朔旦,在古代历法中的意思是每月初一。这段文献中的时间,是某年的辛巳日冬至初一。根据《史记》的年代可以得到这段文献的时间是公元前113年12月24日。


历法和天象都符合,这条文献可以证明《史记·封禅书》写作年代在公元前113年。

《史记·封禅书》写作年代在公元前113年代辛巳日冬至初一

 

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于是黄帝迎日推策,后率二十

岁得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黄帝仙登于天。”------《史记·封禅书》

 

第三条文献中,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出现了干支纪年,时间是己酉年冬至初一。根据历法规则在可能的时间范围内进行排查,可以得到三个可能性。

 

最佳:BC.2591.1.10,己酉年(原因:这一天是冬至初二)

排除:BC.2651.1.10,己酉年(原因:这一天是廿八)

排除:BC.2711.1.11,己酉年(原因:冬至这天是廿六)

 

其中最合适的时间是第一个,公元前2591年1月10日。但我们会发现,这一天的时间并不是初一,而是初二。但查询历法后这一天确实是冬至日。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冬至日都是初一,为何会出现差一天的情况。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历法使用的是定气法,古人制定历法使用的是平气法(还有平朔等情况),会存在一到两天的差距。第二是自然现象,月亮每年离地球距离增加4厘米,在四五千年的周期上,朔望月周期也会与现代略有差别。这部分内容比较专业,不再展开。我们通过软件来验证实际天象。可以看到,冬至点与太阳重合,说明日期非常准确。


第三条文献后的后半段:“于是黄帝迎日推策,后率二十岁得朔旦冬至,凡二十推。”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己酉年冬至初二之后第二十年又到了朔旦冬至日。历法中有个特点,每过19年,也就是第20年,节气会和月相相同,例如冬至初一,19年后的冬至日也会是初一附近。整段话的意思就是黄帝在己酉年冬至初二得宝鼎神策,之后第二十年的冬至初二,仙登于天。己酉年冬至初二时间为公元前2591年1月10日。计算后黄帝仙登于天的时间为公元前2572年,这年冬至初二时间为1月9日。

公元前2591年1月10日

以上文献,有专家认为记载的是日干支,例如第三条文献“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这种问题属于古文献的断句问题。断句为“是岁,己酉朔旦冬至”,解释为己酉日朔旦冬至。实际上正确的断句是“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己酉是年干支。如果是己酉日,那么就无法对应历法历元的规则,也会与其他文献的断代时间产生冲突,比如《太初历》、《颛顼历》,也无法对应《广黄帝本行记》中记载的黄帝纪元的关键文献。

 

《太初历》"汉作太初历元以丁丑",时间为:公元前105年(-104年)12月25日(又因为几天后,全年基本都是-103年,即前104年)开始这天为甲子日冬至初一,这年为丁丑年。

公元前105年(-104年)12月25日

《颛顼历》“高阳氏起乙卯”以及“颛顼以今之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月朔旦立春”实际为先秦时期采用的历法,名字为“颛顼历”历元时间为前366年2月9日立春初一(古人采用的是平气法,网址里面显示的立春是定气法;差半天为初二)甲寅日,这年为乙卯年。

前366年2月9日立春初一

 

由此可知,汉代文献记载的“黄帝造历,元起辛卯”的这个辛卯,并不是干支纪日,而是干支纪年,再根据《广黄帝本行记》就可以得到验证。

 

自黄帝己酉岁,至今大唐广明二年辛丑岁,计三千四百七十二年矣。------《广黄帝本行记》

 

第四条文献翻译后的意思是,从黄帝的己酉年开始算,到了大唐广明二年辛丑年,已经过去了3472年。大唐广明二年计算后为公元881年。

 

计算可知:

881-3472=-2591年

 

第三条文献中,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就是公元前2591年。因此帝得宝鼎神策的时间公元前2591年可以被彻底证死。

 

第一条文献中,故黄帝造历,元起辛卯。辛卯是辛卯年,我们通过历法计算和软件验证的时间是2610年。根据六十甲子的规律,我们从己酉年往上数,19年前刚好就是辛卯年。而计算之后,2610年与2519年相差同样是19年。

 

到这里,关于黄帝的所有文献,通过历法规则计算,天象的验证以及文献互相参照,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

 

总结如下:

黄帝纪元准确时间:公元前2610年1月10日(交夜半子时后,23:00后)

帝得宝鼎神策时间:公元前2591年1月10日

黄帝仙登于天时间:公元前2572年1月9日

 

通过上文的考证,《史记·封禅书》写作年代在公元前113年,可以证明干支纪年最晚在公元前113年就已经存在,太初历颁布之后,历元是从丙子年改成了丁丑年,改过的干支纪年又叫“调历”,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的丁丑又改回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然后一直使用至今。

 

其后二岁,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历者以本统。天子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毋修封禅-------《史记 孝武本纪》

这条文献是太初历元年的文献。经过考证,时间为公元前105年(-104年)12月25日。

公元前105年(-104年)12月25日

 

做过相关研究的朋友一直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黄帝造历是以辛卯年为开始?而不是甲子年?历史上的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到底存不存在,是否有准确的时间?这些问题背后隐藏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干支纪年诞生的原因。

 

阴阳合历一直有传承,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完全没有必要再增加一个历法。通过研究大量的史料,汉代诞生干支纪年,最大的可能是政治需要。汉初推崇黄老之学,尊黄帝,因此黄帝纪元从一开始就存在政治因素。

 

汉代以前经历了春秋战国,秦朝,秦末刘邦项羽楚汉争霸,很多资料都已经丢失和焚毁。那个年代史料记载的方式还非常原始,殷商时期使用的还是龟甲,汉代使用的还是竹简,笨重且不易保存,因此到了汉代关于黄帝的资料极大可能已经不多,且不同时代的历史资料也出现了各种残缺。整理难度极大。

 

同时商周时期使用的阴阳合历,历法的记录方式是以皇帝登基为元年不断积累年数加模糊的月相加干支纪日才能得到非常唯一的结果。如果历史资料残缺,搞不清楚历代君王的排序和在位时间,使用阴阳合历的方式排出黄帝的年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使用干支历的记录方式,只需要历元起点和干支纪日,就可以按历法的制定规则通过干支纪日六十一循环把月和年全部推导出来。结合当时保存的史料中有明确记录的文献进行校对,就可以很好的解决问题。可以说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案。

 

但汉代木星规律丢失,古人搞不清楚木星纪年的时间,混肴了年与岁的概念,用365.25天纪年发现木星位置对应不上,出现了岁星超辰现象。《太初历》颁布之后,干支纪年也经历过修改。同时,汉代历史中,也出现过政治因素修改干支纪年的记载。可见,干支纪年诞生,并非自然结果,而是多重因素导致的人为结果。汉代没有诞生干支纪月也可以佐证这个结论。历法在古代是国本,规范的历法必须包含年月日时。

 

搞清楚时代背景后,问题就变得很清晰。汉代发明干支纪年之后,开始倒推黄帝纪元的时间,根据流传的历史文献校对后推到了辛卯年。现在我们考证之后,发现关于黄帝的事件时间都在冬至日,未免过于巧合。有几个可能的原因。

 

1:汉代对历法历元的偏好是以冬至开始,黄帝纪元倒推后从冬至开始符合时代背景。

2:帝得宝鼎神策属于非常重大的事件,这类重要事件放在冬至日也符合时代特点。

3:仙登于天非人为规定所能控制,放在冬至日可能具有象征意义,是否真实存疑。

 

讲清楚了干支纪年的来源,可以知道四甲子更多的是对历法起点的探寻,但由于汉代开始年干支计算的错误,干支历四甲子的开始时间溯源后也没有客观的星象支撑,失去了实际意义。考证中也对黄帝纪元前后两千年的范围内进行了计算和验证,无法找到符合历法规则的甲子年。说明结论无误。

 

那么六十甲子本身真实规律是什么呢?以往章节中,我们已经介绍了天干十月历以及地支十二月历,纪年上,古人使用的是木星的规律,十月历表达木星的逆行规律,每年为359天;十二月历表达木星的回归周期,每年为361天。古人在计算时使用了360天协调周期来进行计算。一共可以组合成60个甲子年,代表了60年内的周期规律。60年中,重点是5年、6年、10年、12年的周期规律。

 

天干为动,地支为静。十二地支用斗建的方法将周天划分为十二个静态区域,天地定位,亘古不变;天干表达的是木星,太阳,地球的位置关系,因此位置并不固定。使用六十甲子来表达年上的规律时,第一年是十月历甲年的同时,基本也是十二月历的子年,由于天干比地支少两个,因此十年周期循环结束之后,十月历的甲年并不会回到起始点的星宿位置,而是会运动到十二地支戌代表的星宿位置,干支纪年为甲戌年。每个十年一个循环,对应十二地支后的干支纪年依次为甲子年,甲戌年、甲申年、甲午年、甲辰年、甲寅年,天体呈逆时针转动,如图所示:

六十甲子规律

更详细的内容,请关注公众号“周鹏说历法”,领取《历法溯源》电子书,感谢阅读,有什么想法,可以私信或者留言。

《历法溯源》电子书,免费领取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HnC8TaOhL3hr0-MyrxAOcQ


更多相关内容,请观看视频:

(历法溯源16)传统文化传承之谜 干支纪年天象规律(四甲子之谜)

和“传统文化传承之谜、四甲子之谜”有关的“干支纪年、黄帝纪元”考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