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西方史,B站中的西方纪录片(一)——1066中土之战

最近B站专栏大幅降低了单篇文章的最低字数要求,想必其用意是为了方便信息碎片化。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里,大家也很少再有耐心去读大段大段的文字。碎片化的阅读则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倒也符合当下许多人的习惯。那么我这里也按照这样的思路,随便写一些碎片化的文字,免得其他长篇连载的内容中间间隔时间过长。至于内容就简单聊一聊B站上有的纪录片,毕竟这个平台还是以视频为主的么。
必须得承认的是,受CK系列影响,我这里总是喜欢以1066作为系列的起始。这次也不例外,我们还是先从诺曼入侵的英伦三王争霸开始看看纪录片。首部来简单聊一聊的,就选择一部09年BBC出的历史短剧《1066:the battle for middle earth》。这部片子的特点,在于并不是以三位王者为主视角,而是通过一群普通人的经历来展现这场战事。当然其中人物经历都是编剧创作的,但是基本依照了贝叶挂毯及其他记载中的内容,也有几分合理之处,符合逻辑能自圆其说。
先上链接视频号:AV19226274


本片的主角之一Tofi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村民,在新婚之日正赶上征兵,于是他匆匆洞房之后,就成了万千征召兵中的一员。

片中此时的时间是在复活节前,所以这应该是在托斯提格于5月最早从欧陆返回英伦之前。不过这部片子里没提这一段,直接跳到了9月份防备诺曼人。然而三王争霸的故事大家也很熟悉了,挪威王比征服者来得更早,所以片子画面一转,又来到了挪威人这边。
挪威人这边的视角,同样不是聚焦在国王哈拉尔德身上,而是2个领军的军官和一个灵活的胖子。个人认为其中一个军官的原型,应该是哈拉尔德的女婿“暴风”奥瑞,另一个可能是奥瑞的内兄弟,也就是哈拉尔德带在身边的次子奥拉夫。至于那个灵活的胖子,后面还会有专门的戏份提到他。

挪威人很快就到达英格兰北方,并一路前往重镇约克。而南线这边,英格兰驻防的军马正为战争季节已过、诺曼人尚未前来而松一口气。然而挪威人到来的消息迫使他们重新集结,并一路急行军赶往北方。不过在他们赶来前,挪威人已经和英格兰北方的两位伯爵、赫威塞家的埃德温和摩卡两兄弟的联军打了起来,即三大战役的首场富尔福德之战。

在富尔福德,笑到最后的是挪威人。不过很快哈罗德的人马就来到了北方,并在斯坦福桥突袭了挪威国王哈拉尔德,即三大战役的第二场。谈判失败后,挪威国王由于人手不足,只得让狂战士,即前面提到的胖子,据守住一座小桥拖延时间,等待援军到来。

不过胖胖最后被人从桥下捅了菊花,死的还挺惨的。过桥之后,哈罗德的军马就直面挪威国王和他的渡鸦旗了。面对挪威人防御性的盾墙阵,英格兰人摆出了锥型的进攻性阵型,他们称之为“野猪鼻”。不过最后决定性的一击,是乱军中的流矢。哈拉尔德喉部中箭不治身亡,没能撑到援军抵达。

而晚了一步到达的挪威援军,最终也没能扭转战局,他们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最后灰溜溜的返回了挪威。至于英格兰人这边损失同样严重,但是他们又收到了不幸的消息,诺曼人还是在南方登陆了。于是哈罗德的人马又不得不匆匆赶回南方。
随后片子里又做了许多铺垫,不过我们就直接跳到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也就是黑斯廷斯之战。在哈罗德篇中曾经提过,英王试图像打哈拉尔德时一样对诺曼人发动突袭,但是没能成功。于是他们只得转变策略,抢占制高点并排列盾墙站住地利优势。

在弓箭手齐射过后,诺曼人便开始了骑兵的冲锋。但是在佯攻的条件下,骑兵冲击的效果并不好,盎撒人这边的盾墙还算是稳固的坚持了下来。战斗持续了几乎整个白天,在步兵和骑兵的轮番冲阵下,双方的损失都很大。

但是盎撒人放弃自己的盾墙阵,开始追击佯装败退的诺曼人时,胜利的天平就开始向征服者一方倾斜了。至于最终结果大家都很清楚了,英王哈罗德在乱军中被杀,诺曼人则取得了最终胜利。
关于这部片子的介绍还是很简略的,不过啰啰嗦嗦也快2千字了。没看过的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看,这里就不多做剧透了。不过关于这类片子,我个人建议排除掉其中的情感因素和意识影响,只关注其进程和一些细节。毕竟作为局外人看历史,还是不要被带入一些他人的立场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