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读书笔记(一)
【美】罗兰·米勒 著 王维平 译
第一章 人际关系的构成
1.1 亲密关系的性质和重要性
本书主要关注的是朋友和爱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1.1.1 亲密关系的性质
亲密关系和普通关系主要包含六方面的差异:了解、关心、相互依赖性、相互一致性、信任、承诺。
1. 了解:彼此熟知一切,并且不轻易告知别人。
2. 关心:彼此相互关心,可以得到比一般人更多的关爱。伴侣之间的相互关心、理解和欣赏可以增加亲密关系。
3. 相互依赖性:亲密伴侣之间的生活相互交织,相互需要且相互影响,即依赖。
4. 相互一致性:由于很深的联系,相互影响,伴侣之间会有很高的相互一致性,认同双方在生活上的融合。
5. 信任:相信亲密关系不会带来伤害、且期待伴侣可以满足自己的要求、关注自己的幸福。失去信任,就会变得猜忌、损害亲密关系的坦诚、开朗和依赖。
6. 承诺:伴侣之间会承诺这段关系到天荒地老,并付出巨大的努力,承诺一旦消失,曾经的亲密就会慢慢貌合神离。
六个方面齐全且得分高,则亲密关系越紧密。但是人与人的关系存在多样性,没有单一的亲密模式。
1.1.2 归属需要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归属需要,我们需要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使自己正常生活,保持身心健康。
归属需要的重点在于提供给我们关爱和包容,这样我们的归属需要就会得到满足,这与是谁提供的无关。我们每个人并不需要过多的亲密关系,只需要几个即可。当我们的归属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我们寻求新的亲密关系的内驱力就会减少。
亲密关系的建立使我们轻松愉悦,要解除亲密关系则会遇到层层阻力,亲密关系遇到危机时,我们也会魂不守舍。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早期人类比较弱小,需要建立亲密关系来使自己结伴生活,有该倾向的人类更加容易生存下来,因此进化选择了这类人。进化的最后,人们需要亲密关系,因此人们会在意他人的看法,极力寻求他人的认同。
1.2 文化的影响
最近几十年来,人们的观念其实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婚前性行为,丁克等等,这些从前无法接受的行为,都逐渐变得被人们所接受。这其实是社会规范在发生变化,随着社会规范的变化,亲密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婚姻不再变得那么神圣,结婚率降低,离婚率增加。就拿同居来说,人们将其作为试婚,来看看两个人是否合适,但是情侣同居的约定并不如结婚的誓言,随着同居时间的增加,人们的结婚积极性会降低,分手可能性会增加。与之相反,婚姻越久,越不容易离婚。(个人猜想。一方面长时间的同居会降低新鲜感和积极性,另一方面,生活中累积的矛盾,在没有结婚这种强力誓言的抵挡下,会冲垮亲密关系;在婚姻关系中,人们会更加有决心去解决问题,而每一个解决的问题都会为这段亲密关系进行加固)。
1.2.1 亲密关系变化的根源
除了社会规范的变化,还有很多关系会影响亲密关系的变化,比如社会经济的发展,愈来愈包容单身;个人主义越来越强调自我实现,并使人不愿意付出;现代的生殖技术也赋予女性更多的自由。但是本文认为,影响亲密关系的根源还是特定环境下的男女相对数量。
男多女少,亲密关系会倾向于保守,男主外,女主内,反对离婚(男多导致男性更需要去留住女性,反对离婚);女多男少,亲密关系会更加开放,男女平等,鼓励女性外出工作,默许婚前性行为(男性不想过早被束缚于一段婚姻)。当然,该解释是建立于男性为掌握权势的强势群体。
1.3 个人经历的影响
我们每个人的人皆关系还受个人经历的影响,比如其中影响最大的依恋类型。
对婴儿而言,依恋类型分为3种,分别是安全型、焦虑-矛盾型、回避型。安全型的父母可以在孩子需要关心的时候及时给予照顾,这会让孩子觉得十分的安心;焦虑-矛盾型的父母在孩子需要关心的时候时在时不在,这类孩子与他人的关系会过分紧张和依赖,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分贪求;回避型的父母则是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以敌对的态度对待,这类孩子不易形成亲密关系。
对成人而言,依恋类型有四种,分别是安全型,痴迷型(过分依赖他人),恐惧型(惧怕亲密关系),疏离型(拒绝亲密关系)。这四类人并不是完全区分的,因为回避他人和忧虑被弃的程度是连续变化的。
孩子和养育的人的依恋关系也是有关的,安全型的父母更容易养育出安全型的孩子。当然依恋类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大起大落的事件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依恋类型,但若没有合适的契机,依恋类型的影响依然是长期且稳固的。
1.4 个体差异的影响
阐述个体差异如何影响亲密伴侣的行为
1.4.1 性别差异
男性和女性之间确实存在差异,但是差异并不大,相似性其实更多。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其实远不如男性和男性之间的个体差异更大,女性之间亦然。
1.4.2 性认同差异
即社会文化希望男女各自应该扮演的社会角色,社会文化希望男性刚强自信,有男子气,称为工具性特性,而女性则是温柔体贴,这里称为表达性特性。但是会存在一部分人称为双性人,他们同时具备以上两种特性,这类人比较少,但是这类人在亲密关系中,相比于传统的单一特性男性或者女性更加容易相处,但是这类人通常并不受到社会文化的待见。
1.4.3 人格
人格特质比较稳定,长期也只会缓慢变化。
人格特质分为以下五类:
• 开放性:富有想象力,不墨守成规,艺术气息
• 外向型:开朗,合群,热情,喜欢社交
• 尽责性:勤劳,可依赖,有序
• 宜人性:同情心,合作性,对人信任
• 神经质:善变,易担忧、焦虑和愤怒
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从低到高排列
1.4.4 自尊
自尊可以理解为对自己的评价,也是社会关系测量表,当他人愿意接纳自己,对自己评价高,那么就会产生高自尊,反之就是低自尊。自尊高的人当亲密关系出现裂纹的时候,可以去修复,因为他们对伴侣给的爱和评价充满信心。低自尊的人当亲密关系出现危机的时候容易封闭自己,平时也更容易猜疑
1.5 人类本性的影响
这里主要研究的是演化心理学。
第一是性选择,即性选择使人类成为了这样的物种。适者生存,实际上可以繁殖下一代的才能生存,因此有归属需要的人有繁殖优势,生下来没有归属需要的人越来越少。
第二个假设是男女之间面临着不同的繁殖困境。男性的繁殖成本低,女性很高,因此男性选择伴侣不那么苛刻,女性则谨慎很多。另外一个便是父系不确定性,男性无法确定孩子是否是自己的,而女性则可以确定,或许因为这个,女性的不贞行为少,而男性格外警惕红杏出墙。这个了假设也可以用来解释男女在短期和长期求偶上的不同,男性短期看重易得性与性感,长期则是偏好贞洁的女性。女性短期看重强势,阳刚等男子气,长期则是经历前景。
第三个也是文化的影响,即生育科技和经济发展,男性想要繁殖成功,需要对女性一心一意,以及一些别的变化等。
1.6 人际互动的影响
人际关系不是静态的,是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构成的,一个安全型的人遇到不同类型的人,其人际关系也完全不同。人际关系就是那么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化的综合影响体。
1.7 人际关系的消极面
我们和人打交道的时候,就有可能会遭遇痛苦和失望,也会担心自己被他人利用,但是人是社会性动物,不能离开交往和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