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世界电影史》第9章

2023-07-14 09:25 作者:侯金辰  | 我要投稿

1920年代 有声电影的兴起

从这一章开始电影就进入了有声时期。

从1895年电影诞生到1920年代末,除了极个别影片做过一些关于声音的尝试以外,其他几乎所有电影都是没有声音的。所以那些放映电影的镍币影院或者电影宫都配备了现场演奏员来为无声电影配乐,以弥补电影没有声音的缺陷。前几章我们听到的那些影片里的配乐都是某个做默片研究的机构或者个人后来给配上去的,那些电影的原片里面是不带任何声音的。那电影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声音呢?在电影史上,通常把1927年上映的《爵士歌手》看做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之间的过渡,因为《爵士歌手》的名气最高,影响最大。

但《爵士歌手》只是被看做一个过渡,并不是说声音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也不是说《爵士歌手》之前就全是默片,《爵士歌手》后就全是有声片。声音在电影里的应用是有一个时间跨度的,而且每个国家的进度也都不一样。声音的出现虽然给电影效果增添了魅力,但给电影制作也带来了麻烦,电影声音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电影制作者们克服困难的过程。下面就从不同的国家来看看声音是如何出现的,以及制作者们是如何将声音应用到电影中的。

在美国,1923年,发明家德福雷斯特展示了他的“有声电影胶片”,这是一种片上录音技术。在当时声音的录制主要有两种技术,一种是片上录音,一种是盘上录音,片上录音是把声波转换成光波,然后刻录在35mm的胶片上。盘上录音,是把声波刻录在留声机使用的那种光盘上。德福雷斯特的“有声电影胶片”就是一种片上录音技术,是美国出现的第一套录音系统。第二套是西电公司开发的一种盘上录音系统,名字叫维他风,1927年的《爵士歌手》就是使用的这套系统录制的声音。第三套是工程师凯斯和斯邦纳波尔他俩发明的一种片上录音系统,名字叫幕维通,1927年茂瑙的《日出》就是使用的这套系统。第四套是通用电气公司开发的一种片上录音系统,名字叫富托风。这四个不同的录音系统都来自不同的商家,所以容易造成电影行业内部的混乱,因为摄影机、放映系统和录音系统之间存在一个兼容性的问题,如果放映商们都选择不同的系统,就会导致设备之间的不兼容,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那就会损害电影行业的共同利益。所以,1928年几家大的电影公司达成了一个协议,他们共同选择一家声音系统,形成一个共同的声音标准,最终他们决定选择西电的系统,不是刚才说的西电公司的盘上录音系统,而是一套西电公司后来开发出的片上录音系统,因为片上录音系统比盘上录音系统更好用一些,尤其是在声音和画面的对位上。但这一时期并不是所有电影公司和影院都配备了声音系统,因为声音系统虽好但贵,在第七章里讲到了美国经历过一个咆哮的20年代这种经济暴涨的时期,暴涨过后,必有暴跌,于是在1929年美国出现了经济大萧条,导致1600万人失业,大萧条后来波及到了整个资本主义国家,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电影声音的发展正好就是在经济大萧条的时期,所以很多影院是买不起声音系统的,于是这时期很多美国影片既发行有声版,也发行无声版,无声版就给那些买不起声音系统的影院。直到1933年大萧条结束后,美国电影才真正大范围地转向有声电影。

声音的出现虽然给电影效果增添了魅力,但给电影制作也带来了麻烦。第一批麦克风是全指向性的,现在的影视麦克风都是单一指向的话筒,单一是说这种话筒只在它的指向的一个单一范围内收集声音,指向外的声音它都会去衰减,比如现场那些杂音,它会尽可能衰减。但第一批早期麦克风是全指向性的,它没有衰减周围环境音的功能,所以但凡拍摄现场有一点别的动静,麦克风就把声音收进去了,这也导致摄影机又回到了以前那种单调的摆拍时代,最多只能摇一摇,不敢在轨道上推拉,更不敢有大范围的活动,因为摄影机一动,就会有杂音被麦克风收进去。演员的表演也受到了限制,一个是走位,一个是台词。走位是因为麦克风是安装在摄影棚顶上的,很难自由移动,想要移动麦克风会浪费很多时间,演员必须要精准的走位,过多考虑走位肯定会影响表演状态,尤其是这些默片的明星,很多都没有受过专业的戏剧训练。另一个是台词,早期麦克风的灵敏性很低,需要声音大,吐词清晰,所以很多演员台词功底的缺乏就被暴露出来了,这也导致早期有声电影很多都是节奏缓慢的,因为要考虑到演员说的台词是否能听得清。不过经过制作者们的探索,到1931年左右,出现了吊杆话筒,麦克风可以通过吊杆,悬在演员头上,可以根据演员的调度而移动了。1933年,“混录”技术也开始出现,混录就是可以把多条音轨混合在一起,在录音还没有混录技术的时候,如果要给影片配上音乐,就得把钢琴或者乐队搬到现场,一边表演,一边伴奏,声音必须同时录进去。有了混音技术后,可以把两者分开,先拍表演,把台词都录好,然后另外找个时间去录乐队的伴奏,最后把台词和伴奏混合在一起。

 有声电影有两种拍摄方式,一种是同期声,就是刚才说到的在拍摄现场录制声音。这种方式就要求多机拍摄,因为一台机器拍摄很容易出现声音不接的情况,比如演员的台词情绪前后不一致,剪接在一起就很奇怪,或者现场某个伴奏第一次拍和第二拍的位置不匹配。多机就解决了这个情况,这样,演员的台词表情都能很好的衔接起来。在《哈利路亚》里就用到了两台机器,一台拍全景,一台拍中景。这样两台机器在剪切的时候过渡就非常流畅,这个场景也是一台全景,一台近景。另一种是非同期声,像《加油站那仨》在拍摄的时候找了一台留声机来播放音乐,演员跟着音乐对口型,就不用现场收音,这样的好处是摄影机的运动相对灵活一些。

在德国,1918年就有三位发明家发明了一套片上录音系统,名字叫特里耳贡,但乌发电影公司由于某些原因并没有转向有声电影的制作,延缓了声音的发展。乌发电影公司是德国一个将各大制片商联合在一起的卡特尔组织(卡特尔=垄断联盟),卡特尔组织在德国是受到政府支持的,所以乌发的电影路线决定了整个德国电影的路线,直到1928年德国才出现了第一部对白片《没有女人的土地》,到1935年几乎所有德国影院也都安装了声音系统。德国电影制作者对声音进行了一些创造性的使用,很多技巧都延用至今。弗里茨·朗1931年的影片《M就是凶手》,讲述了警察抓捕一个针对小女孩的连环杀手的故事。影片开场,画面全黑,一个钟声,然后是孩子们的声音,然后再出现画面,这种“声音先入”的开场方式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了,弗里茨·朗在这个影片里不使用非叙境声音,比如那种起情绪渲染作用的配乐,他都不使用,只专注于叙境声音,也就是场景里本来就应该出现的声音,比如这个清脆的门铃声。这里解释一下两个电影学的名词,叙境声音和非叙境声音,叙境声音是指任何被呈现为出自电影世界之内的声源的人声、音乐或音效。非叙境声音是指被呈现为出自叙事世界之外的声源的人声、音乐或音效。比如这个门铃声,是影片世界里本来就有的,属于叙境声音,再比如这个钢琴声,是演员弹奏出来的,是这个叙事世界内的钢琴的声源发生的声音,所以是叙境声音。但这个钢琴声,是这个叙事世界之外的,影片里并没有看到能发声的声源,所以是非叙境声音。弗里茨·朗还在这部影片里实验了后来被称为声桥的技术,声桥是一种让“声音先入”的剪辑技术。通过声音来起到场景间的桥接作用,或者让场景间的过渡更自然、更具创意。音乐、音效或者人声,都可以当做音桥来使用。比如这里,从女人洗衣服的镜头切到时钟,正常情况是镜头切到时钟的同时才听到时钟的声音,但弗里茨朗让时钟的声音在洗衣服的画面就先进入,然后再给时钟的画面,这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让画面的过渡更自然柔和。再比如这里,当母亲发现自己的女儿放学后,在该回家的时间却没有回家时,她打开窗户焦急地呼喊,她的声音也叠在几个不同的场景里,表示女儿此时都没在这几个场景里出现,用声音来起到场景间的桥接作用。这个片段,警局的调查人员在整理关于嫌疑人作案手段的记录,调查人员在给打字员宣读的时候,镜头切到了这个凶手,在展现凶手状态的同时,配合着调查人员对他的描述,把两个场景桥接了起来,更加凸显了凶手的人物性格。这部影片里有大量的关于声桥的使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边看边寻找。除了对声桥的探索,弗里茨朗还把声音作为一个母题来展现。母题原本是文学里的一个词汇,后来用在电影学里,来指代电影中不断反复出现的某个元素,这个元素有时是为了凸显主题,有时是为了凸显人物。比如这个凶手,在他出现的时候经常都伴有他的口哨声,弗里茨·朗把口哨声作为一个母题,来凸显人物。在格里菲斯1916年的影片《党同伐异》里,他把这个摇篮的画面作为一个母题,在影片里反复出现,来凸显这个影片的主题。

另外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电影的画幅是个正方形,无声电影时期的电影都不是纯正方形,而这个影片是纯正方形,很多早期的有声片是正方形,这是因为片上录音系统是把声波转为光波刻录在胶片上,所以声音占据了胶片上的一块区域,画面就只能是正方形,但正方形有悖于观影习惯,后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提议在画面的顶部和底部加上黑条,恢复成以前的矩形画幅,并把这种比例定为电影画面的标准比例,所以这种比例的画幅也被称为“学院比例”(1.33:1)。导演奥菲尔斯1933年上映的《情变》,在拍摄一段跳舞戏份的时候,摄影机跟随演员前进,然后反向运动,让画面有一种旋转感,这种摄影机反向运动的方式后来被电影制作者们大量用于拍摄舞蹈戏份或者浪漫戏份,来增强画面的运动感和浪漫感。在德国,最成功的早期有声电影是歌舞片,比如《会议在跳舞》、《加油站那仨》。

在苏联,1926年两位发明家塔格尔和绍林就开始研发录音系统,到1929年,他们各自推出了自己的录音系统,塔格尔的塔格风,绍林的绍林风,但在投入使用时出现了一些技术故障。直到1930年,苏联才发行了第一部有声电影《为伟大工作制定的计划》,这是一部汇编纪录片,汇编纪录片是纪录片的一种类型,它就是把各种渠道得到的新闻片镜头汇集在一起,来表现某个历史进程或者社会变革。1931年,柯静采夫和特劳贝格联合执导的《一个女性》上映,但这部影片最初是一部无声片,后来配了声音于1931年以有声片的形式上映,但电影里主要是配乐和一些环境音效,没有给演员的对白配音,这可能是故意的,因为有一个背景是,声音出现后,苏联包括爱森斯坦在内的这些蒙太奇学派,柯静采夫和特劳贝格也是蒙太奇学派的支持者,他们对声音的一个看法是:他们声称,仅仅拍摄人物对话,会破坏依靠突然并置而建立起来的蒙太奇观念;只有声音与蒙太奇视觉片段对立的对位法应用,才能为蒙太奇的发展和完美开辟出新的可能性。第二句这个对立的对位法可以理解,后面有一些例子,但第一句仅仅拍摄人物对话,会破坏依靠突然并置而建立起来的蒙太奇观念是什么意思呢,人物对话的怎么就破坏蒙太奇了呢,这两者之间是个什么关系我不太理解?但如果不理解这句话,就不知道为什么这部影片有配乐也有音效,就是不给主演的台词配音,比如这一段里边,电话亭里打电话的这个男人是配过台词的,能听见他在说话,但是女主角反而不配台词,用字幕的形式来体现。当女主角自己打电话的时候,也不给她配台词,反而是展现这些环境里人物的声音。然后到这里有一个很奇怪的处理,突然一下就听不到声音了,也听不到周围环境人物的声音,不知道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呢?所以这只有期待哪天对蒙太奇有深入研究的朋友,在看到这个视频后能在评论区解释一下,爱森斯坦他们为什么认为人物对话会破坏蒙太奇。然后第二句对立的对位法,这个在普多夫金的这部影片里有个例子,《逃兵》里的一个场景,一个富人坐在露天咖啡店休息,这个时候的配乐是轻松休闲的,和画面内容相符。但当有个饥饿的穷人出现,准备偷走富人桌上的面包时,音乐变成了康笳舞曲,康笳舞曲的节奏是欢快的,而穷人偷面包这个事件本身是悲哀的,这就形成了声音和画面的对立,悲哀和欢快的对立。用这种不合时宜的音乐来实现一种反讽的效果。但《逃兵》从声音角度来说,这部影片不是一部好的有声电影,影片里有的声音很奇怪,和画面搭不到一块,有些段落又没有声音,这个很明显不是什么艺术处理,就是声音设备出了问题,或者话筒的灵敏度太低,拿这部影片和弗里茨·朗的《M就是凶手》作对比,明显就能听出来这时期德国的录音设备要比苏联更精良。

在法国,高蒙公司很早就在研究声音的应用了,因为创始人莱昂·高蒙本来就是个发明家,高蒙公司最早用的摄影机也是他发明的,后来他又研究声音和色彩在电影里的应用,早在1900-1909年间,爱丽丝·盖伊就为公司拍了100多部这种有声音的音乐短片,比其他国家都更早的应用声音,但因为商业上的某些因素,到1930年绝大多数法国影院用的是美国和德国的声音设备。1931年上映了克莱尔的影片《自由属于我们》,本片描述了资产阶级社会对工人机械式的控制和盘剥,是一部轻喜剧风格的歌舞片,在镜头运用方面比较灵活,开场第一个镜头就直奔主题,一个推轨镜头展示一个个刚做出来的木马,然后轨道回推,展示出一个个制作木马的犯人,用“类比”的手法表示这些木马和犯人在某个层面上的相似之处。后面在工厂里有一个类似监狱的场景,来类比流水线上的工人和监狱里的犯人在某个层面上的相似之处。在声音方面,这部影片也跟大多数早期有声电影一样,主要是加入了配乐和人物对白,对音效的处理几乎没有,音效在有声电影初期还没有被重视。

在英国,1929年爵士歌手的主演阿尔•乔生的第二部影片《唱歌的傻瓜》在英国获得了关注,各大影院开始安装声音设备,英国的声音设备主要来自美国。1929年,希区柯克制作了英国本土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敲诈》,但这部影片没能看到完整版,只有一些零星的片段,很可惜没能看到他早期对声音运用的其他例子。到1933年,几乎所有英国影院都配备了声音系统。

在日本,有家公司叫松竹,推出了一套叫土桥的声音系统,五所平之助1931年的《夫人与老婆》就是用的这套声音系统,这个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剧作家,他本是有妇之夫,但当一家人搬到郊区居住后,他就被邻居家美丽的老婆们所吸引的故事。影片里也用到一些声音技巧,比如画外音,像这个片段里小孩的哭声,因为在画面以外,所以叫画外音。又因为小孩是存在于影片里的,所以也属于叙境声音。另一个技巧是主观声音,在这个影片里,隔离邻居家们莺歌燕舞,吵得这位剧作家无法专心写作,于是他把棉花塞进耳朵躲了起来,这个时候邻居家的音乐声减弱了,是对声音的一种主观性处理,类似于主观镜头,我们看到的就是角色看到的,这里我们听到的,就是角色听到的。其实主观用在这里不是很直观,《荒岛余生》里的几个主观声音就更直观一些。在角色沉入海底的几个瞬间,我们听到的声音是海底的声音。日本的有声电影进程比较缓慢,到1935年还有一半的影片没有完成有声的过渡,依然是默片,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经济原因,另一个是弁士联盟对声音的抵制。弁士就是默片时期在影院给人物配音或者配旁白讲解,帮助观众理解剧情的一个电影职业,如果电影有了声音,那他们就失业了,所以他们一直抵制有声电影,直到1935年,这些弁士才不得不离开影院,到杂耍剧场或者街头去做讲故事的工作。

虽然各国的有声电影起步不一,但到了1936年左右基本都完成了无声向有声的过渡,有声电影必然会取代无声电影,因为声音的加入,让电影多了一样重要的叙事元素,使它成为了一门视听艺术。

《世界电影史》第9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