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你的选择都有意义 |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

2023-04-06 14:37 作者:贾斯特读易特  | 我要投稿

《关于视频不过审只能尝试发专栏这件事》


----------正文----------


人的一生会有哪些必经的阶段?追寻自我的道路到底在何方?我们又要如何理解时间与世界?

 

大家好,这一期我们来分享德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的经典代表作之一《悉达多》。

 

在进入正题之前还是先说一下,这篇小说的主角悉达多并非佛教创始人乔答摩·悉达多。书中有一个乔答摩,即已经证悟了的佛陀,而主角悉达多则是一个求道者。所以这并不是一本关于佛陀的传记。

 

求道之路

年轻英俊、聪慧好学的贵族少年、婆罗门之子悉达多受人尊敬与爱戴,而他却无法从世人的爱中获得快乐、满足与安宁。

 

除了惟一的阿特曼,人们还应当向其他的什么人献祭、向谁表示尊崇呢?然而,阿特曼又在何方,那永恒的脉搏到底在何处跳动?


阿特曼是印度教中的灵魂或本源,是崇高、永恒的自我,是悉达多追寻的最终目标。然而他逐渐意识到,无论是他博学的父亲,或是婆罗门的导师、智者们都不知道那通向自我、通向阿特曼之路,于是他选择离开家,成为一名沙门,他的好友侨文达也随他一起加入沙门的行列,进入林中苦修。

 

使‘自我’化为空无,抛却一切渴望、欲念、梦想、快乐与悲伤——让自我死灭;在空寂的心灵中寻得安宁。

这是悉达多苦修的目标。

 

然而很快掌握了沙门的众多修习法门的悉达多却陷入了一次次摒弃自我又回到自我的轮回。他对侨文达说,所谓冥想、斋戒、调息、对肉体的弃绝,不过是在逃离自我,不过是对生命荒谬与痛苦的短暂麻醉剂,所有普通人在几碗米酒后也能得到同样的麻醉与逃避,最年迈的沙门仍在无休止地苦修而没有证悟,这离智慧和救赎遥遥无期,他开始对各种修行与教义产生怀疑,感到疲惫。

 

这时人们开始传闻佛陀乔答摩现世,那是一个已经得道证悟的圣人尊者,正在遍游王国宣讲佛法,侨文达和悉达多一同前去听乔答摩讲道。侨文达深受佛陀教义震撼,决定加入佛陀的僧团。悉达多也在佛陀身上看到了自己正在追寻的圆满宁静,但却在与佛陀的交谈中坚持人无法通过教义得到救赎。正因佛陀通过自己独自的追寻而非教义达到了万千婆罗门力求达到的目标,正因佛陀那包容许多、传授许多的教义唯独没有传达他在觉醒那一刻的自身体验,更让悉达多坚定了他要继续走自己的路。

 

告别好友与佛陀,悉达多开始意识到自我,开始感受到世界的圆融统一,他不再逃避自我,决定以自我为师。他去到繁华城市,不再压抑自己的欲念,向最美的名妓求教情爱的秘密,跟着富商学习经商。然而在情欲、财富、权力等刺激下,他的感官欲求不断放大,灵魂堕落,陷入空虚绝望。所幸最终醒悟,抛下一切离开城市,来到了他进城时渡过的河边,在彻底的绝望与死意中试图投河自杀的瞬间,他听到了生命之河永恒的声音,再次获得了新生,从此留在河边,求教于河水,最终证得圆满。

 

两个“自我”

在悉达多的求道之路中“自我”占据着重要地位。他想要追寻的阿特曼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超越的、圆满的、永恒的自我,而在他青少年时期的学习经验中,阿特曼“存在于自我中,存在于内心的最深处”,这里所说的自我可以理解为主观、感性、个体的自我。即阿特曼隐藏于个体的自我中,又与之相区别。

 

青年时期对婆罗门到达阿特曼之路产生迷茫怀疑的悉达多选择成为一名沙门,试图以苦修的方式摧毁、摆脱个体自我,探寻那自我未知的最深层的伟大秘密。

 

这个时期的悉达多蔑视世人,将世界万物看作虚妄的幻象,他认为“世界充满辛酸,生命即是苦痛”,世俗的激情与欲望不该存在,个体的自我应当被抹杀。然而事实上,此时的他并不了解世界,也不了解自我,又何谈让自我死灭?

 

当悉达多见过佛陀后,骤然领悟“悉达多”对他来说是如此陌生与未知,他一直在害怕自我、逃避自我,而想要修得如佛陀一般的境界,他必须探入自己的最深处,直面自我。

 

他开始看见世界,体验世俗,不再压抑悉达多这个个体自我的欲念。一开始他只当自己是世俗生活的客体,是个观察者,在玩一场游戏,在完成一项修行课题。而随着时间流逝,尘俗和怠惰深入他的灵魂,他纵情物质享乐,妄图以堕落抵御空虚,而内心深处对永恒自我的追求,与他日益沉重倦怠的灵魂不断拉扯,感官不断觉醒,肉体享受逐渐攀升的同时,他对个体自我的嫌恶与鄙弃也走向极点,内心深处曾指引他的心灵之音已哑然无声。

 

“他不禁微笑,他竟然会占有一棵芒果树,占有一座花园,这有必要吗?”午夜梦醒,被巨大的悲哀所吞没,回忆往昔,惊觉岁月荒凉无趣的悉达多终于发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愚蠢。

 

抛下荒谬的尘俗生活,站在曾经渡过的河岸边的悉达多,已没有了初次渡河时坚定的前行目标,只剩下极度的恶心、痛苦与死意,河水映出他灵魂的空虚,他已然穷途末路,唯有一死,而就在投向死亡的那一瞬间,他那沉睡已久的灵魂猛然觉醒。

 

他最终没有跳入水中,但或许我们也可以认为悉达多的“自杀”成功了。在彻底的自我嫌恶中,他那易受欲望驱使的、易被外界影响的、傲慢的、堕落的个体自我已然在他心中死去,而永恒自我开始觉醒。这正是他作为沙门苦修时期渴望达到而没有达到的目标。

 

他认识了个体自我,又摧毁了个体自我,获得了新生,再次听到了自心之声,重新认识了世界的圆融统一。

 

而他对世界永恒圆满的真正体悟还差一点。他曾像凡俗之人那样生活,但人们的悲喜不属于他,人们的目标不属于他,他不曾理解世人的激情与希求,与他做了二十年情人与朋友的名妓伽摩拉也在他们最后一次交合时说悉达多没有爱的能力。

 

但当悉达多经历了再普通不过的父与子之间的对抗,并最终失去了儿子,深刻体味了对平凡家庭的嫉妒后,他终于开始理解世人的种种感情,开始真正爱戴世人,成为世人中的一员,成为圆满万物中的一部分,找到了阿特曼,获得了内心的永恒安宁。

 

瞬间即永恒

那我们又如何来理解书中多次提到的“万物圆融统一”呢?

 

悉达多以河水为师,从刻刻常新却又永不变迁的河水中领悟到,时间并无实体。

 

我们之所以觉得时间是线性,万物在演进,是因为我们的感官只能如此感知事物。悉达多所领悟到的时间,与其说是一条线,不如说是一个圆、一个面,过去与未来皆是幻象,万物只存在于当前,或者说过去、目前与未来同时存在。

 

世界并非不完善,或者正沿着通向完善的漫漫长路缓缓发展。不,世界在每一瞬间都是完美的:所有罪孽都已然领受神恩,所有孩童都是潜在的老人,所有婴儿都已打上死亡的印记,而所有的垂死者必获永恒的生命。

 

悉达多聆听到的河水之音正是生命之音、永恒之音。

 

人可以除灭时间并同时经历所有过去、现在与未来,于是一切皆善,一切完美,一切即梵。

 

因此,一切存在都是必然,所有瞬间即是永恒,世界万物皆为圆满。

 

去爱去体验

若我们能体悟到这份圆满,将自己融入万物圆融统一之中,能做的便只有去体验、去感知、去爱。

 

我以为惟一重要的就是去爱这个世界,而不是去鄙弃它。

 

想到了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里说到的“一种命运不是一种惩罚”。悉达多的堕落是必需的,他必然追逐欲念,必然经历恶心,彻底认清个体的自我,认清尘俗生活的空虚,直至陷入绝望的极点,旧的悉达多才能死去,新生的悉达多由此觉醒。

 

少年、青年时期的悉达多从他人的口中,从所学的知识中,从修行的教义中了解世人、了解世界,他是尊贵的、好学的、聪慧的,同时也是傲慢的,傲慢地蔑视着他从词句中虚构出来的幻象,反将世俗万物本身当作幻象,并妄图弃绝这臆想中的幻象,必然不会成功。

 

所以后来他认识到思想形诸言辞永远是片面的,而世界从不沦于片面,因此智慧无法言传,教义不能带来救赎,证悟了的悉达多也很难对侨文达讲述他的思想。

 

悉达多认为“一个人可以去爱世上之物,但一个人不能去爱词句。”

 

体验了绝望才能学会去抵御堕落,看过了世界,才能进入下一步,学会接受它的本来面目,然后去爱,去因归属于它而心存欣喜,收获安宁。

 

你的一切经历并非毫无意义,所以不要害怕去体验、去经历。

 

不过也正如悉达多所认为的教义不是救赎,我们也一样能从书中得到指引,但并不一定能真正理解悉达多所达到的圆满,始终需要通过个体自我的经历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不知道大家此刻正处于悉达多的哪个阶段?

----------END----------

你的选择都有意义 | 赫尔曼·黑塞《悉达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