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38_230715_每天一点意愿构建未来
今天是抄写《秘密实践版》的第347天,抄写了这样一段内容:
【用你自己意愿的力量创造未来。意愿就是现在决定将来的意识行为。基于你现在的意愿,健康、和谐关系、幸福、财富、创造力、爱,都将出现在你的未来。每天一点意愿并就此构建未来。】

去年8月,我开始抄写《秘密实践版》。
要说原因的话,当时大概正在看一些和吸引力法则相关的书,印象深刻的是《无量之网》和《秘密》这两本,而《秘密实践版》是朗达·拜恩的《秘密》配套实践手册。
抄写《秘密实践版》并不是因为认可吸引力法则,相反的,我对于吸引力法则始终都有一些“这真的有用吗?”的疑问,但要真要说是疑问,实际上好奇心的因素占据的更多。
也不是没在网上看到过类似于“吸引力法则是骗局”这样的说法,对于一个观点,有人支持、有人反对,这很正常。甚至当初在自律群里发起抄写《秘密实践版》这个活动之后,也有一些小伙伴在抄写的过程中发出了“不太认可某些观点”的质疑。
在这一点上,我对看书和学习的看法是,在看书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必然是要摈弃自己原有的想法的,不主观评判书里的内容,才有可能学到更多,毕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都是要经历“阵痛”的。面对遇到的冲突观点,不是下意识地拒绝接受,而是主动去思考“为什么我对这个观点这么抵触?”“从哪个角度,我是可以接受这个观点的?”“从哪个角度开始我接受不了,是我自己的问题,还是这个观点的问题?”“我该如何看待这个观点?”……等等这样一些问题,主动去建立自己的认知框架、修正底线的位置,才能够逐渐对自己加深理解。
每一点改变,都可以通过这样小小的、一个一个的问题构建起来。
今天抄到“每天一点意愿并就此构建未来”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想起4年前自己成长之路的起点——既然生活已经不能再“坏”了,那我能不能试着让自己变得好一点点?
过去的很多年里,我总是抱有“今天下决心要改变,明天就可以看到结果”这样的观念,而事实的结果则是——我总是看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越努力越焦虑,越焦虑越想要努力改变,直到把自己的耐心、毅力、信心全部消磨干净,才心不甘情不愿地躺平,进入“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的状态。
只是没想到,那个类似于自暴自弃式的“我能不能试着让自己变得好一点点”这样的想法,反倒把我从深渊里拉了出来。
如果是现在的我,我可以很很自然地去分析“以前的我其实是在不知不觉中把对‘改变’的期待值拉高了”“期待值越高,自然失望也就越大”,但对当时的我来说,真的仅仅只是一个“念头”而已,也就是《秘密实践版》里所说的“意愿”。
甚至开始抄写《秘密实践版》,也只是源自于“每天根据书里的方法去改变自己一点点”。放在以前,我可能会给自己加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例如“抄完365天我肯定就能变自律了”。而实际抄写了347天,我说不上来自己究竟改变了多少,但“心态变得更加平和了”这一点是确实有体会的。
对大多数人来说,改变从来都不是“巨变”,而是在一点一点的积累过后才能看到的结果。
与其一开始就对自己寄予过高的期望,不如就每天改变自己一点点,知道自己需要走很长的路,慢慢地像是雕琢玉石那样细细地打磨,也许在某一天回顾过去的时候,就能够发现,原来自己已经不知不觉走出了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