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年轻学习第二语言就越好吗?

众所周知,目前的少儿外语培育机构众多(本文指的第二语言或者外语主要是英语,其他语种暂不考虑)。很多家长结合自身学习英语苦不堪言的经历,会很自然地认为学习外语应当从娃娃抓起。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国的官方语言是普通话(汉语),并没有第二官方语言等。这就造成了我们是在没有英语语言环境下学习英语的。笔者认为,语言环境是相当重要的,它会在不自觉地刺激外语学习者的眼睛、大脑等,在缓慢的过程中形成语言的条件反射。然而,我们并不具备英语语言环境,即使很多人都在学习英语,但能够正常进行口语或书写交流的人很少。这其中涉及到很多问题,在此不再过多赘述。
我们可以先看看二语习得中的个体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在过去四十多年的大量研究里,都把年龄作为研究对象。传统观点是,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年龄越小获得成功的机会越多。以前,年龄优势是用“关键期”(critical period)来进行解释的,我们需要在“关键期”以前,大致相当于青春期前学习第二语言,否则就将失去达到近似母语者语言水平的能力。然而,最近十几年的研究表明,“越年轻越好”的原则只是在可以持续和自然接触第二语言的环境中的环境中才有效,比如在法国学法语,在西班牙学西班牙语。在一般的课堂环境里,接触第二语言的机会相对少一些,年长的学习者似乎比他们的年轻同学有一些优势,也就是说年纪大一点更好。年龄对发音的影响似乎要比对其他语言能力大得多,比如语法和词汇,一些学习较晚的学习者似乎也能够发展处近似母语者的发音。
因此,尽管年龄因素可能会对学习第二语言造成一些影响,比如大脑处理语言的方式,但可能还存在一些与年龄相关的其他因素也在起作用,包括第二语言输入的熟练和模式。字句分析能力和第二语言的学习动机。
笔者结合一些经验认为,在没有第二语言环境的前提下,小孩子在4岁6个月-5岁开始学习第二语言应该是比较好的阶段。年龄过小对第二语言的理解不深,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孩子对整个世界的认知会跟大脑发育有一定关系,年龄稍大后再去学习第二语言相对会更容易入门,大脑在理解第二语言的发音、词汇等方面也会提供不少帮助。
当然,第二语言习得(ELA)是一个复杂的研究过程,以上内容仅代表一种观点,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应用语言学导论》,Norbert Schmitt(著),徐晶凝(译),第190页。
欢迎关注本专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