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
记得几年前有人问过她,当跟他呆在一起的时候,就会获得有一种“安心”的感觉吗?
听完问题之后,她并没有立刻给出答案,在经历了对于问题思考的片刻之后,肯定的点了点头。
她给出答案前的短暂思考,并非因为所给出的答案是言不由衷的敷衍行事,而是这个问题真的走进她的内心,使得她在不自觉之间就用一种无比真诚的态度做出认真思考确认后的回应。
在往后的时光里,二人彼此在一起就会“安心”的感觉一直不曾改变。
当下,这样的“安心”又有了新的故事延续,不过这一次在一贯不变的“安心主题”中,却又多了一分在过往被“他”在镜头前小心隐藏的“秘密”。
而这一分“秘密”可能正是“安心”感觉得以建立并一直不断延续的“力量本源”。
那一刻在他身边,她会觉得对方是自己可以依靠,全心信任的对象。
那一刻从他身上,她感受到被对方一直悉心关注,全心照料的幸福。
他成不了谁的太阳,更当不了谁的英雄或是“救世主”,但对于那个“特定的她”而言,却好似一道可以愈合伤痛、温暖心灵的光芒。
“妹妹,你走前面,我看着你。”
“你咋了妹妹,我来了~我来了。
—摘自向往第三、四季(下山路、采菠萝)

从原片视频中我们可以发现PP在发现MM伤势的时候,第一时间向MM询问伤势情况,此处的具体对话内容被JMZ给“消音处理”了。
这样的情况在第六季已经是JMZ的一种“惯性操作”,笔者是完全不理解,二人对话内容不外乎就是询问“伤势情况”,除了相互称谓与各别习惯性的口头禅,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值得“消音隐藏”的。节目组宁可使用后期特效来补充说明现场情况与二人交流的内容,实在是“多此一举,奇哉怪也”。
直到PP让MM用“碘伏处理伤口”这里开始声音才恢复正常。
这里有一处很能体现二人“感情深度”与“信赖程度”的细节,即在PP起身离开座位去找节目组取碘伏之前,现场除PP与MM之外没有第三人知道这件事,包括位置与MM同样相邻的HJ,可见两人交流伤势情况时的声音是很轻的。也就是说二人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为了这件事去“惊动其他人”。
如果换一个人在现场发现MM受伤的情况下,恐怕会直接嚷嚷起来通知双H,让MM处理伤口,因为如果双方没有足够“情感浓度”,发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心里的第一选择或是直接通知第三人,特别是现场有长辈的情况下;或是抬高说话的音量直接让临近的其他人注意到自己这一边的情况。
这样做的目的除了“善意的希望受伤一方尽快获得治疗的因素”之外,还有所谓的一种“将发现情况的责任风险分担出去”的心里。
因为此时涉及到可能引发的“潜在责任”的顾虑。这件事情除非MM完全不去治疗,只要进行治疗,节目组方面肯定会告知双H,万一自己当时的处理意见并不妥当,又或是MM一方与自己意见不统一延误治疗导致其他问题的风险,作为除当事人之外唯一参与者与知情人的自己是需要承担一定程度“知情不报”的责任的。
消解顾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如果与MM双方“交情不深”,那就直接通知现场最有“话语权”的长辈,由长辈们来拿主意处理问题。
如果与MM是“朋友情谊”,看出来了MM不想麻烦大家,那就只需要将“交流伤势的声音放大”,这样同样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到在场其他人的注意(HJ同样站在MM附近,只不过当时HJ在跟其他人说话,注意力不在MM这边而已),这样即把“处理伤势的责任”转移出去,面子上又显得相对自然合理(被长辈偶然听到)理论上自己一方也算照顾到了MM一方的个人意愿。
而PP与MM的感情深度,让PP在刻意理解MM想法的同时,根本不在意承担上述潜在责任。PP丝毫不担心自己的处理意见MM会拒绝,更不会就是否需要向就近的长辈寻求处理意见的顾虑。
这里就彰显了PP潜意识里已经定位了“自己拥有足够的话语权处理当下发生的情况”。PP给出的“情况处理意见”不需要再向现场的第三人寻求“再请示”。
如果事后长辈们觉得处理方式又不妥之处,那么承担“不妥责任”的就是PP的问题。
“受伤的MM不主动出声,而是默默承受伤痛不破坏欢乐的氛围,是懂事的表现。”
“PP知情不报还擅作主张的处理事情,如果出现不妥之处,长辈们责怪你理所应当。”
题外话:一个现实世界里的“日常”
“妹妹有情况被哥哥发现,两人习惯性的对长辈隐瞒、知情不报,二人私下商量的结果就是哥哥自作主张给妹妹处理问题。最终还是让长辈们知道了,结果就是妹妹依旧享受和风细雨的关怀,至于哥哥不管事情处置的是否妥当,最后免不了挨一顿收拾教育。谁给你的胆子擅作主张的... ...”
这即是一种有些无奈又哭笑不得的瞬间,又是体现温馨岁月与真挚感情的时刻。
“多大点事,给我,我来。”
“这不是有你咩~!”
—摘自向往第四、五季(盛饭、压水)

一般的朋友给出了建议之后,发现MM没有及时采纳,建议也就只是建议,不了了之就好,反正说不说在我,听不听在你。
关系很深的朋友给出了意见之后,发现MM没有立刻采纳,可自己又比较在意MM的情况,那么就像“地位与话语权”可以压制MM的长辈们寻求帮助,我的话MM不执行,那么我就把“情况向上反应”,让“权威更大”的对象来处理事情。
而“我哥”是怎么做的... ...
MM:我一会去拿一个
PP:嗯~?
MM:一会去拿一个
PP:我给你拿一个吧,你帮我先拿一下这个。
你见过对MM那么“强势”的PP嘛,仿佛这一刻PP对MM提出来的并不是“可行性建议”,而是“下命令”让MM执行。
脑洞时间:
他:你应该这样... ...这样... ...这样... ...
她:噢,等一下我就去做
他:立刻~(伤口感染看我还管你嘛~!)
她:哎呀~等一下嘛
他:毛病~等什么等,东西你给我拿着,我来弄,都什么时候了,还慢吞吞的... ...
她:噢~(被训了,一脸委屈巴拉的,但是又立刻乖乖的接过东西,等着他来处理后续)
~end
这个世界上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本来没有那么多的应该,没有那么多的理应如此;可是当二人之间拥有了太多的记忆,收获了太强的羁绊,堆积了太深的感情。当原本没有血缘的两个陌生人变成了彼此亲密无间的亲人的时候... ...
一个貌似“强势霸道”,根本不给对方选择的机会,一个看似“委屈乖巧”,只能乖乖的听话照做。背后的“真相”却是那样的温暖人心... ...
“我”来照顾“你”是理所当然,
“哼~还不是靠我来照顾你”。
“我”享受“你”照顾心安理得,
“哼~你不照顾我谁照顾我”。
还记得那个问题吗,“大家都很照顾MM,PP照顾MM又有什么不同”?不同之处就在于
接受别人的照顾,MM的反应是受宠若惊,礼貌得体,却也倍感压力。
接受PP的照顾,MM的反应是本应如是,顺理成章,可以安心接受。
前者是“感恩”却难免倍感压力,后者却是“幸福”能够欣然享受。
“受宠若惊”没什么不对,“礼貌得体”更是应该,可是这样的感恩中隐约有一丝抗拒,多了几分负担。
本因如是并非正理,“习惯自然”更谈不上美德,可是这样的幸福却是那么真挚纯粹,可以安然享受。
“我谁都不想跟”
“我就想跟我哥”
—摘自电影·快把我哥带走

看到MM那种对于长辈们的关心的反应了吗?
MM并没有把大家对自己的关心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幸福”,MM是感恩大家关心自己的,可是这样的关心对MM而言同时也是一种“负担”,这样的关心让MM受宠若惊,也使得她被“倍感压力,喘不过气来”,所以MM一再拒绝HL提出的将受伤的具体情况对HL说明这样的常规要求。
此时MM的“态度”与之前面对PP的时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差”。或许在MM眼里,现场众人中那个真正能够让自己绝对认可;可以全心信任、放心依靠,可以无所顾忌的倾诉对象;那个真正给与自己“安心”的人只有一个PP,除此之外,再无他人。
其实相对于“除了我哥,谁也不想跟”的MM,此处更让笔者在意的是坐在MM身边对周围发声的一切“充耳不闻”,就一心一意把碘伏裹好在棉签上的PP,此时的PP不在是那个平日里那个“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机灵鬼。
他没心思注意镜头焦点转变
他没工夫顾虑现场状况变化
拿到药品回座位之后,PP没有抬过头打量过任何人,仿佛除了把手里的棉签裹好碘伏之外,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其他事情值得他分心在意的了。
在这次“突发情况”中,在一连串镜头下的PP突然变得如此“强势”,如此“专注”,或许是因为MM之前遭遇的风波与当下的伤口带来的疼痛,让PP心疼了、着急了,他开始顾不上控制或修饰一下自己的“思想与行动”。
无论是等不急看着MM先放着伤口不管(存在潜在伤口感染风险),等过一会散场的时候再去取药,就自顾自的把手里的东西交到MM手里之后,立即起身去找碘伏;
还是取到药品回到座位之后一门心思的“调配药品”,对周围发生的情况变化完全“信息接收屏蔽”,导致根本不知道HL与HJ一直盯着,自己与MM的位置早已经变成了众人瞩目的“众矢之的”。(直到MM被双H等人看得实在不好意思“夺路而逃”的时候,PP才第一次抬头看到HL)
这样的PP对于荧幕前的吃瓜群众而言,可能有些少见,有些稀奇。
可是对于MM来说则是这样的PP才是那个她记忆里“真正的PP”;
那个迟迟未归时引得她念念期盼,归来之际值得她趴在窗前痴痴欣赏的“我哥”;
那个与她心心相印,能够信赖,可以依靠,有他在身边便会收获“安心”的亲人。
这次的“突发事件”应该是向往第一次在镜头前相对完整的展示了当得知MM受伤并且没有得到妥善处理的情况下,PP与MM二人之间的一连串互动。两人彼此之间那种深厚感情羁绊得以一览无余。
当PP发现MM受伤的时候,不是立刻“咋咋呼呼”的询问MM受伤情况,而是用手示意MM的同时轻声询问“受伤情况”,并给与处理方案。整个过程两个人的交流都是非常注意声量,避免影响到现场其他人的交谈,破坏现场的热闹气氛。
当听到MM对于自己立刻离开去取药治疗伤口的方案有所犹豫的时候,PP果断的接过了去取药的工作,整个过程有三点值得分析详述。
是发现MM犹豫的时候PP第一时间想到的并不是通知双H,而是选择自己去替MM取药;此处但凡PP内心稍有顾忌,对于自己与MM的感情有一丝“怀疑”,都不会毫无犹豫的选择自己去帮MM拿药,而且话音未落就把手里的东西塞到MM手里,自己起身离座。
PP对于自己与MM之间的感情羁绊在潜意识里“绝对自信”,根本没想过MM会对自己替她取药的行为会有所顾忌。而且随口嘱咐让MM替自己拿着东西的同时,也不等对方是否同意,就直接将东西给递过去了。更是一种对于彼此之间深厚感情羁绊,笃定信任的体现。
是MM心中但凡对于PP替自己去取药有一点“抗拒”的意思,她都不会接PP手里递过来的东西接得那么顺手,并且请注意这个东西由始至终MM一直牢牢的抓在手里,一直到PP给棉签裹好碘伏,伸手示意MM把手里的东西交还自己之前,MM始终没有把PP交给自己的东西交给其他人代管或是找个地方放下来,完全一幅将PP交给自己保管的东西“视若珍宝”不舍放下的态度。
如果MM不愿意PP帮自己去取药,MM完全可以第一时间不接PP递过来的东西的同时,再告知PP自己的想法,阻止PP接下来的行动。
即使没能第一时间阻拦PP的“自作主张”,在PP拿到药品回到座位之后,在双H已经发现情况开始询问伤情,弄得MM“手忙脚乱”的礼貌拒绝之后,就乖乖的拿着PP的东西,看着PP一直为自己把碘伏裹好。
如果MM的内心哪怕有一分抗拒,不愿意接受PP对自己的照顾,在PP回到座位后还有机会,她可以立刻主动把手里的东西交还给PP的同时,顺手立刻交换碘伏和棉签,由MM自己处理接下来的“药品调配”工作,而不是一直在那乖乖的、巴巴的等着PP把所有的准备工作全部弄好,在受到PP示意自己把先前交给自己保管的东西从手里东西放下的指示之后,眼看着PP完全注意不到现场自己与PP两人的行动已经是“万众瞩目”的“严峻形势”之下,才不得以赶忙叫停PP直接给自己搽药的举动,接过裹好碘伏的棉签,娇羞的“夺路而逃”一个人跑到镜头之外去搽药。
是PP回到座位开始调配药品的过程中对于周遭的一切“充耳不闻”,由此看见PP对于给MM调配好药品这件事情的“重视程度”是绝对专心,无暇他顾的。
这中途涉及到MM手忙脚乱的拼命拒绝HL进一步查看自己伤势情况的“热闹场景”,这个时候现场的注意力其实基本都被吸引到“抗拒查看”这个热闹场景上面了,而PP对此愣是没有丝毫反应,仿佛PP自己此时完全与周围除MM之外的其他人“完全隔绝”,屏蔽了所有信息接收,一心一意的完成照顾MM的工作。
这样对于事情一丝不苟的专注力本身,就体现PP对于MM的绝对关心与深厚感情,给MM处理伤口这样的“小事”,对于PP来说就是当下需要全神贯注的“唯一最重要的事情”。

事情发展到最后,因为双“H”不间断“注视之下”,MM实在扛不住长辈们的“注目礼”般的压力,最终只好选择“夺路而逃”,让原本的“幸福与美好”难免有些美中不足,有一丝缺憾。
其实早在之前“MM嘴上默不作声,手里却无比自然的接过PP东西,任由PP起身取药”的那一刻,彼此的心意早已清晰,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毕竟如果MM真的一开始就打定主意“我自己来”,那根本就不会默认PP去帮她取药,还一直乖乖的替PP拿着东西(傻姑娘也真“认死理”,他吩咐你拿着你就一直紧紧抓着不放啊~笨,也不舍得找地方放一下)等着PP拿药回来之后又专心致志的把碘伏裹好在棉签上这一系列动作了。
只不过当HL离开座位,大步走来询问情况的时候开始,一切便已脱离掌控,注定难以“如初所愿”。本来好好的“二人世界”转眼间已经变成了“万众瞩目”,即使脸皮厚如城墙,怕是也要被压得薄似鲁缟。更何况MM这样小姑娘的脸皮终究是太薄了(要换咱“沈叔叔”:脸皮是什么?好吃嘛~!搽~随便搽,把咱皮搽秃噜喽都没关系。)
对于吃瓜群众而言,要说没有遗憾... ...假的。不过转念一想,若是世事皆随吃瓜所愿,人家节目组直接“大剪刀”一挥,大伙什么都看不着,吃瓜要有吃瓜的觉悟,要学会“知足常乐”。
题外话:“哥哥”与“我哥”的差别终究是感情的真实体现

无论节目组给“哥哥”设定多少人设关系,安排多少任务剧本,终究“在根源上是虚”的,感情可以“演”但不能“比”;当“真”与“假”(非贬义)相逢,当意料之外的“突发情况”.与.精心安排的“任务剧本”相遇对比的时候... ...
注意力转来转去的“哥哥” .VS. 一心一意专注不移的“我哥”
由普通友情“修饰伪装”(非贬义)的兄妹感情是根本无法与“约定唯一”无血亲情想媲美的,一但相遇只会相形见绌,二者差别立现。
大家真实的友谊就那么多了,而且导致“哥哥”注意力转移的当事人与“哥哥”的交情也深多了,行为的“有趣程度”又高,潜意识的关注与自己更熟悉对象的行动,很合理~对吧。
正文之外的碎碎念:
其实在看到“伤势情况”的篇章之后,感觉再写其他的段落诸如二人给海鸭建泳池之类的段落已经有些“逊色”了(笔者保证不是因为“懒”,真的~你们要相信我)
因为无论那些相互关注、双人同行,还是一起干活,说到底都是二人感情积淀之下一些“自然而然”的延续反应罢了,对于只要呆着一起就能获得安心的二人而言这些都不过是“理所当然”的日常行为。
毕竟这一期有了“碘伏篇”珠玉在前,其他的互动难免就显得有些逊色的瓦石难当了。并非不想写,而是即使写了出来那种感受与之前相比总是有些“平淡”了一些。
当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过于“深厚真挚”的时候,无论镜头如何巧妙隐藏,既定的计划安排如何“分而行之”... ...

“计划里没有,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呀~!”
很多人习惯了优哉游哉的等着计划工作安排,有的人却愿意用不怕辛苦的真诚努力收获计划之外的“幸福时光”。

“JMZ防住了镜头,可惜没防住“沈马”的碎嘴巴~!”
脑洞时间:
ST:凭什么我一摘韭菜的不如一扫地的“好看”,我不服~!
ML:PP在扫地,MM喜欢看扫地的PP,我喜欢吃瓜,你一摘韭菜小老头还不乐意了~?看你~你还以为你还在十几二十年前呐,看你现在就跟一“胖头鱼”似的,在那絮絮叨叨。
JMZ:你俩人这一唱一和“忽悠谁呢”,我费那么大劲剪镜头我图什么啊~你俩一对碎嘴皮子叨叨叨的,全给我毁了。
~end
有的时候,不要以为能掌握着镜头选择权就能一切尽在掌握,你“隐”得了镜头,却“藏”不住人心,更“堵”不住“沈老头”与“马贵妇”的碎嘴皮子在那给你一通“叨~叨~叨”。
以上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
其实真挚的感情是无法完全隐藏的
真正的感情不是刻意安排的任务互动,不是精心编辑的剧本设定,这样堆砌出来的感情太浅薄也太脆弱,一旦离开了计划内的任务安排、发生了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这种通过刻意安排营造起来的“虚拟感情”(非贬义)是根本无法维系感情羁绊,脆弱得一碰就碎了。
通过剧本任务来提供建立友谊的机会,交个普通朋友是可行的;可是如果想要凭借这些刻意安排的“逢场作戏”(非贬义)来“制造”远远超越普通友谊之上的“亲情羁绊”就实在是过于“异想天开”了。
真正的感情不是设定一个“人设关系”,称呼两声“哥哥”,喊几句“一家人”的口号,安排一些按计划走流程的任务互动就可以想当然了。
真正的感情是建立在真诚关心,互相关怀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收获对于彼此关系的认同,这样的认同的根源是“彼此信任”、是“相互依靠”,是坚信与对方待在一起的日子里可以平静心灵,感受岁月静好;可以欣然彼此依偎,安享幸福时光。
幸福的背后是彼此信任,幸福的本源是只要两个人一起就感觉很安心。